科研产出
不同虫源和致害性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种群动态
《华东昆虫学报 》 2001
摘要:通过对不同地理种群和致害性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在高温和抗性水稻品种作用下的种群动态研究表明,在正常温度下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数量随若虫的生长发育而增加,5龄若虫期是共生茵增长的关键期;同一种群的褐飞虱秋季共生菌数量明显高于夏季。广西田间种群的短翅雌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著高于浙江省的杭州和龙游种群。经高温处理后,3个生物型的共生菌数量均显著减少,但其子代共生菌的数量在正常温度下马上恢复,与未经高温处理的褐飞虱共生菌数量基本相同。取食抗性品种的生物型1和田间种群的褐飞虱体内的共生菌数量均明显减少,取食抗性品种的第2代的共生菌又均比第1代少。这说明高温对共生菌的影响是暂时的,而抗性品种的对共生菌的作用与褐飞虱种群对品种的适应性有关。


台系杜洛克猪生产性能及其开发利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对 95头台系杜洛克母猪和 32头肥育猪测定 ,产仔数 ,初产 7.76头 ,经产 9.4 8头 ;产活仔数 ,初产 7.2 1头 ,经产 8.85头 ;肥育猪 30~ 10 0kg阶段 ,平均日增重 754g ,饲料利用率 2 .65;活体测定 ,背膘厚 1.39cm ,瘦肉率 62 .56% ;屠宰测定 ,胴体背膘厚 1.4 1cm ,眼肌面积 4 1.18cm2 ,胴体瘦肉率 67.52 %。导入美系杜洛克猪血液 2 5% ,50 % ,75%的肥育猪性能 :日增重分别为 755,769和 815g ;饲料利用率分别为 2 .95,3.0 8和 2 .59;10 0kg体重时活体背膘厚分别为 1.4 4 ,1.4 4和 1.4 6cm ;估测瘦肉率为 62 .69% ,61.65%和 61.66%。台美系杜洛克母猪与台系和美系进行回交 ,与长白猪或大约克猪进行杂交及横交 ,产仔数分别为 7.88,9.17,9.2 1和 8.69头 ,产活仔数分别为 6.67,8.4 2 ,8 4 6和 8.38头。


浙北砂性海涂土壤盐分运动定位观测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在上虞市海涂实验农场中心示范园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 6个点 ,用一周年时间 ,定位观测土壤盐分的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 ,一年中有三个时期海涂土壤 1m土体的含盐量较高 ;表层土壤盐分的波动较大 ,且这种波动与该地区一年中的降雨量和蒸发量的波动有关 ;海涂地的微地形对土壤 1m土体含盐量有明显影响 ,几厘米的高差就可导致土壤含盐量的明显差异 ,这说明土地平整是海涂土壤改良的一项重要措施。


番茄新品种浙杂806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浙杂 8 0 6的母本为品质极佳的加工品种浙红 2 0和美国引进材料ManapalTm 2 nv的杂交后代经多代株系选育而成的T2 17,具有高抗TMV的Tm 2 nv基因和黄绿叶、绿茎双隐性标记性状 ,可方便剔除假杂种。父本 87 12 2 4是从上海地方品种小鸡心中系选而成。该杂种一代为无限生长类型 ,适合长江流域冬春大棚栽培 ,尤适春季露地和夏秋高山栽培 ,高抗TMV、中抗CMV ,单果质量 2 2 0g ,果实大红色、高圆形 ,可溶性固形物 4.6 % ,品质风味佳 ,每6 6 7m2 产量在 5 0 0 0kg左右 ,高产可达 70 0 0kg以上。在浙江、福建等地已推广 10 0 0hm2 。


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菜及土壤中乙草胺的残留量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摘要:本文研究建立了一套油菜及土壤中乙草胺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甲醇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弗罗里硅土层析净化 ,而后用GC -ECD检测。该方法易操作 ,低成本 ,平均回收率为 90 .4 3 % ,变异系数小于 9.4 7%。


兔病毒性出血症首免时间的研究
《中国养兔 》 2001
摘要:针对生产上出现的从断奶到育成这一年龄段多发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实际情况,采用快速、敏感的Dot-ELISA方法,通过规定不同兔症状态下的母兔所产仔兔的母源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测定不同抗体效价的成年兔攻毒后是否得到保护的结果,再结合生产实际,得出兔病毒性出血症首免时间为30日龄,且剂量加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