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近40年来浙江省早稻推广品种的性状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分析了近 4 0年来浙江省推广早籼稻品种的性状改良趋势。在 6 0— 90年代推广品种的播齐历期除 70年代较长外 ,其它年代选育品种都在 78天左右。近年来选育品种的株高有所增加 ,其营养生长更为旺盛。品种穗部性状 (穗长、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 )随着选育年代的推后而递增 ,分别为 6 0年代选育品种的 10 3.1%~ 10 5 .1% ,10 4 .9%~ 12 2 .8%和 10 6 .4 %~ 133.4 %。与 6 0年代选育的品种相比较 ,70— 90年代品种的抗瘟性和抗谱已分别从 3.5级提高到 2 .7级和 4 4 .2 %提高到 5 4 .5 %。


加拿大大麦育种材料的赤霉病抗性鉴定
《大麦科学 》 2001
摘要:赤霉病是大麦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 ,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使大麦减产严重 ,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目前对赤霉病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品种的选育 ,而抗病育种的关键是筛选和创造抗病材料。本研究对 2 0 0 0份加拿大大麦新品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品系间的抗赤霉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有 193份品系较抗 (耐 )赤霉病 ;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 ,其抗病品系也显著多于六棱大麦 ;大麦的抽穗期对赤霉病的发生也有显著影响


施用氮肥和硫肥对水稻产量的交互作用
《浙江农业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施用氮肥和硫肥的试验结果显示 :( 1)仙居县下各镇下怀农场和埔滩乡板桥村发育于河流冲积物的培泥沙田施用硫肥平均稻谷产量分别为 6 730和 6 670t hm2 ,平均增产幅度分别为 11 9%和 5 7% ,施用硫肥的增产效应与土壤肥力水平有关 ;( 2 )仙居县埔滩乡埔滩村发育于河流冲积物的培泥沙田 ,在不施用硫肥的条件下 ,施用氮肥增产稻谷 3 6%~ 12 1% ,而在施用硫肥的条件下 ,施用氮肥增产稻谷仅为 1 0 %~ 5 4 % ,表明施用硫肥减弱了氮肥对单季晚稻的增产效应


浙江甘蔗花叶病病原初步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报道了一种在浙江省北部地区发生的甘蔗病毒病害。病毒粒子呈线状 ,长度为 74 0 nm,在甘蔗病组织中形成风轮状内含体 ,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约 36 k Da,表明其病原为马铃薯 Y病毒科成员 ,血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与高粱花叶病毒 (Sr MV)反应强烈 ,与甘蔗花叶病毒 (Sc MV)及玉米矮花叶病毒 (MDMV)反应次之 ,与约翰逊草花叶病毒 (JGMV)的反应较弱 ,认为该病毒可能是甘蔗花叶病毒亚群的一个成员。


旱地多熟制春玉米+棉花间作技术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对棉地粮经三熟制中春玉米 +棉花的共生期、不同移栽密度、间作棉的施氮技术以及应用生长调节剂DPC等措施在杭州和衢州两地分别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间作会影响棉花的产量 ,但衢州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发展间作棉 ,共生期应控制在 50天以内。衢州的间作棉种植密度以 3.0~4 .5万株·hm 2 为宜 ,杭州以 5.2 5万株·hm 2 为宜 ,而春玉米以 3.75万株·hm 2 较佳。间作棉的氮用量应在 90kg·hm 2 左右 ,且以基肥和春玉米采收后两次施用为好。应用DPC能显著增加间作棉的产量 ,改善间作棉的经济性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