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滴灌条件下不同产量水平棉花各生育期需肥规律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不同产量水平的滴灌棉花各生育期定期定点采集有代表性的植株样品,分析其干物质N、P、K含量,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滴灌棉花各生育期吸收N、P、K的量与比例及其区别。结果表明:滴灌棉花在苗蕾期对氮素的吸收是占主要的,占棉花这时期吸收养分总量的38.21%~50.75%。蕾期到花铃期对养分的需求量最大,吸收N占棉花整个生育期吸收总N的83.55%~66.27%、吸收P2O5占总P2O5的74.02%~52.39%、吸收K2O占总K2O的80.14%~76.52%。滴灌棉花对N、P、K的需求也具特色即对氮的需求较早,且量也较大;磷的需求稍晚,但要求持续时间最长;钾素的需求时间和强度则居于氮、磷之间。高产棉株单位面积上吸收N、P2O5、K2O的量高于一般产量和中高产棉株的吸收量,并且对K2O吸收的绝对量最大。不同产量棉株对N、P2O5、K2O养分吸收比值总体上是相近的,但在各生育期养分吸收比值有差异。


中国西北地区油菜茎象甲的消长与防治策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茎象甲(Ceuthorhynchus asperRoel)是中国西北地区油菜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发生规律因地区、生态条件或当地小气候不同而差异较大,不同油菜种植区及其所处地理海拔不同,其消长规律也不相同;同一地区阳坡地带发生较早,其次是平川和阴坡地。在冬油菜区,油菜茎象甲成虫于2月至3月上中旬陆续出土活动,2月中旬至3月下旬产卵为害,其成虫均有越夏越冬习性。在春油菜区,油菜茎象甲成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出土活动,5月中下旬交尾产卵,其蛹羽化为成虫后因气候冷凉大多不经过越夏,而是活动一段时期后直接越冬。对茎象甲的防治应掌握其活动消长规律,抓好关键时期采用化学和农业防治措施综合控制。


绵羊角蛋白中间丝I型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羊毛性状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R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湖羊、哈萨克羊及中国美利奴多胎羊、"A"型羊和细型、超细型羊5个群体,共314只个体,角蛋白中间丝I型基因第1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并进行与绵羊羊毛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80 bp PCR产物经M spⅠ消化分析后在5个绵羊群体中均有2个等位基因突变(M占0.910 8,N占0.089 2)和3种基因型(MM占0.839 2,MN占0.141 5,NN占0.019 3),优势等位基因M基因频率比欧洲绵羊和印度绵羊品种高。序列比对发现,第1个M spⅠ酶切位点发生1个碱基C→T突变(g.160 C>T)。中国美利奴羊在该位点处于Hardy-W e 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其中中国美利奴细型、超细型群体在该位点处于Hardy-W e inberg极不平衡状态(P<0.01)。该位点与羊毛纤维直径不相关。
关键词: 中国美利奴 角蛋白中间丝I型基因 羊毛性状 多态性 羊毛弹力


临床等级质粒DNA的实验室制备
《生物技术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有效获得100 mg临床试验等级的质粒DNA。摇床发酵3个批次,每批次4 L培养液,产生大约160 g的细菌沉淀物。碱裂解菌体,气浮法结合离心分离浮杂沉淀。裂解液经0.45/0.22μm囊式过滤器过滤。然后采用阴离子色谱介质富集质粒,异丙醇沉淀。重新溶解沉淀后采用100 kD切向流超滤处理,获得100 mg临床试验等级质粒DNA。体外、体内转染试验对质粒表达效果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纯化的质粒DNA几乎检测不到内毒素、RNA和蛋白质,A260/A280比值在1.82~1.86范围内。纯化的质粒DNA能够满足动物临床试验。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玛纳斯株E2基因的克隆及其主要抗原表位区的分段表达
《中国兽医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RT-PCR方法扩增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新疆玛纳斯分离株的E2基因,应用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预测了可能存在的抗原表位;分别扩增了包含预测抗原位点的片段(1~118)-(144~340)-(100~300)-(1~345),并将其克隆到pMD18-T Si mple载体中;将重组质粒pMD-(1~118)、pMD-(144~340)、pMD-(100~300)、pMD-(1~345)的HindⅢ+BamHI双酶切产物分别插入pET28a(+),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1~118)、pET-(144~340)、pET-(100~300)、pET-(1~345)。将这些原核表达载体分别导入BL21(DE3),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收集菌液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4个重组质粒在BL21(DE3)中均成功表达,表达融合蛋白的分子质量分别为18.6、28.2、29.2和43.9 ku,与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一致,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28.2、29.2和43.9 ku的融合蛋白可被牛抗BVDV阳性血清识别。


绵羊生殖道抗菌肽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0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屠宰场收集的新鲜、健康、雌性绵羊生殖器官为原材料.采用乙酸浸提、透析、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绵羊生殖道抗菌肽.以G+、G-和真菌为抗菌活性检测指示菌株,利用薄层琼脂糖孔穴扩散法、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对分离纯化所得纯品进行分子质量质谱测定、纯度鉴定、N端测序,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纯化所得两个绵羊生殖道抗菌肽分子质量分别为4820.47u和4012.5u,N端部分氨基酸序列分别为AYVLDEPKP和YDSGA.对G+细菌(S. aureus ATCC2592、Streptococcu ATCC55121)、G-细菌(E. coli ATCC25922)、真菌(C. albicans ATCC2002)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对家兔红细胞无溶血活性,对人血液凝固无影响.目前未见有从绵羊生殖道分离纯化得到抗菌肽的报道,并且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抗菌肽在多种动物生殖道天然免疫防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滴灌条件下盐分对棉花养分及盐离子吸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土壤盐度对棉花养分、盐离子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于物质生产受土壤盐分影响显著,高盐度条件下棉花生育进程滞后,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不协调,造成脱落率增加,经济产量下降。土壤盐度显著影响棉花对N、P和K养分的吸收和分配;N、P和K的积累总量以及在子棉和铃壳中的吸收量随土壤盐度增加显著降低,而茎秆和叶片受影响较小。棉花植株体内的盐分离子(Ca~(2+)、Na~+与Cl~-)含量随土壤盐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吸收的盐分离子主要积累在茎叶,尤其以叶片中的盐分离子含量为最高,而子棉的盐分离子含量较少。


捻转血矛线虫Hc38基因保守结构域所在片段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中国兽医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参照捻转血矛线虫Hc38基因核酸序列(登录号:AY749124)的保守结构域设计1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绵羊捻转血矛线虫雌性成虫中扩增出约429 bp的cDNA序列,将其克隆到pMD19-T中,经酶切鉴定证实,并进行序列测定。与AY749124序列同源性为99%。进一步将克隆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PRO EX HT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能在DH5a细菌中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约17 000的融合蛋白。经Western blot等检测表明,诱导表达的抗原蛋白能与捻转血矛线虫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


捻转血矛线虫Hc38基因DNA疫苗对绵羊免疫保护性效果评价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基因疫苗对绵羊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构建了捻转血矛线虫(H.contortus)Hc38基因DNA疫苗。将H.contortus Hc38基因保守结构域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免疫鼠8d后用RT-PCR检测到该疫苗在鼠肌肉组织中进行了转录。将纯化的DNA疫苗免疫绵羊后,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疫苗在绵羊体内的翻译和诱导IgG的产生。二免后2周用10000条H.contortus第3期幼虫攻击实验动物,检测绵羊粪便虫卵排出、成虫数量等免疫保护性指标。该H.contortus Hc38 DNA疫苗与对照组比较,免疫组绵羊排出虫卵减少66.6%、成虫减少33.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免疫组的静脉注射方式产生抗体最高,相应羊的虫卵数和成虫数低。本实验证明Hc38基因DNA疫苗对绵羊虫卵及成虫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绵羊 捻转血矛线虫 Hc38 pcDNA3.1 DNA疫苗


渗流井取水方式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在分析渗流井井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等效渗透系数,构建渗流井取水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建立了渗流井取水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渗流井取水计算模型。以陕西省悖牛川水源地为例,通过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提出悖牛川陕西段河谷区地下水渗流井的开采方式。结合具体的水文地质结构及有关参数,采用地下水流三维有限差分法计算了各渗流井的出水量及其组成。在考虑河流持续断流45d的情况下,计算了断流条件下渗流井出水量的衰减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悖牛川陕西段河谷区地下水渗流井开采方式新增允许开采量。
关键词: 渗流井 等效渗透系数 渗流—管流耦合模型 允许开采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