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异噁草松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促进农田土壤合理施用除草剂,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异噁草松残留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作物受药害表现期,异噁草松残留量≤0.12 mg·kg-1对土壤微生物OTU丰度没有显著影响,0.24~0.96 mg·kg-1的异噁草松残留量均增加了细菌和真菌OTU丰度;异噁草松残留对细菌群落结构改变较大,与真菌相比,细菌对异噁草松残留更加敏感;低浓度异噁草松残留显著增加了变形菌门中β-变形菌的丰度,而高浓度残留显著增加了γ-变形菌的丰度;随异噁草松土壤残留量的增加,玉米生长受抑制,但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表现为增强趋势,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


基于RUSLE的黑土区典型县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为土壤侵蚀防治与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 RUSLE土壤侵蚀方程,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分析 2000-2020 年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宾县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地形因子及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①2000,2010,2020 年宾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 893.02,499.84,1 561.02 t/(km2·a),土壤侵蚀强度整体以微度和轻度为主.②低强度侵蚀全区域均有分布,高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③100~200 m 是侵蚀分布的主要高程带;土壤侵蚀面积与坡度成反比,0°~5°是主要侵蚀坡度带;偏北坡方向的土壤侵蚀面积大于偏南坡方向;④研究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面积较大,是宾县土壤侵蚀治理的重点区域.[结论]2000-2020 年宾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区土壤侵蚀驱动作用明显.可以作为黑土区土壤侵蚀防治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估的参考依据.


基于共线性分析的大豆种子硬实性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种子硬实度关乎食品与饲料加工。为提高大豆种子硬实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效率,发现相关候选基因,利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SSL)对大豆种子硬实性进行了两年的QTL定位研究,结合前人得到的25个种子硬实性QTL,利用MCScanX对整个大豆基因组进行分析,生成共线性区组,评估大豆种子硬实性QTL之间的共线性,确定了位于Gm02片段的中心QTL。利用多个数据库分析hub-QTL区段的基因,锚定了8个与大豆种子硬实性相关的候选基因。从CSSL群体中选择种子硬实性不同的两个品系和轮回亲本,用于随后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候选基因Glyma.02G269400和Glyma.02G269500在CSSL群体中硬实性不同的2个品系及轮回亲本绥农14中的表达差异显著。Glyma.02G262600在绥农14中的相对表达量约是CSSL-136的5倍,而在CSSL-200中表达量中等,推测该基因抑制大豆种皮的形成。


民猪从头组装(de novo)的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1头雌性民猪采用从头组装(de novo)策略,绘制了其完整的基因组序列。测序深度达116.91×,N50 contig为57.3 kb,N50 scaffold为4.91 Mb,最终组装的基因组大小为2.64 Gb。组装的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共占基因组大小的41.14%,其中占比最多的为长散在重复序列(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s,LINE),但存在1.22 Mb大小的缺失序列。共发现12 079 62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1 854 337个插入缺失突变(InDels),检测到38 867个缺失型结构变异(SV)和6 867个插入型SV,以及575个倒位(INV)型变异。其中,缺失序列长多为60~300 bp,插入序列长多集中在1~8 bp,90%的插入片段长在1~30 bp。与11个其他猪种比较筛选后,发现民猪存在12个特异的SV位点,这些位点的形成机制以逆转录转座子元件的插入为主。预测到20 853个基因,其中20 651个基因有功能注释,占预测总数的99.03%。鉴定出22个基因受到正选择,包括与脂类代谢相关的多磷酸肌醇1-磷酸酶(INPP1)和缓激肽受体B1(BDKRB1);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含HORMA结构域的蛋白1(HORMAD1)和核糖体蛋白大亚基8(RPL8);与耐寒性状相关的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受体5(TRPV5);与生长性状相关的甲基丙二酰辅酶A表异构酶MCEE和尤因肿瘤相关抗原1(ETAA1)以及与免疫性状相关的环指蛋白31(RNF31)。
关键词: 民猪 从头组装策略 全基因组测序 遗传变异 正选择


黑河大豆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选择
《农业展望 》 2023
摘要: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豆产业的发展,国家、省、市也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文件支持大豆产业的振兴。大豆作为三大传统农作物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战略储备物资,同时兼具粮食、油料、饲料等用途,其延长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潜力巨大。黑河市是中国大豆总产量最高、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资源禀赋、生产潜能、物流贸易、科技研发等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大豆加工基础和优越的集成发展大豆全产业链的优势条件。通过分析黑河大豆产业现状,结合发展条件与发展机遇,针对其产业前景提出相应的战略措施。巩固和发展黑河市大豆产业,既是落实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其独特的集成化发展模式更可为全国提供典型样板和经验。


不同播种方式对谷子抗倒伏性及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了促进谷子高产栽培,以嫩选20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单条播、双条播、穴播3种播种方式,分析不同播种方式下嫩选20生育期、茎秆特征、抗倒伏性、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条播相比,双条播和穴播可使谷子提前成熟2~3 d;双条播可明显改善谷子茎秆特征,增强抗倒伏性,除茎节数外,其余各茎秆指标、抗倒伏指标均显著高于单条播,各指标较单条播增加幅度为4.11%~15.78%,而穴播无显著影响;双条播、穴播均可显著改善谷子光合特性,其中双条播处理下各项光合指标最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比单条播增加21.04%、26.89%和22.22%。与单条播平均产量4 952.15 kg·hm-2相比,双条播和穴播分别增产12.03%和6.14%。综合来看双条播播种方式有利于谷子促早熟、提高抗倒伏性、改善光合特性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