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探索作物高产最佳的微生物环境,促进试验田合理施肥,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长期定位的试验田,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置6个施肥处理模式(不施肥、单施有机肥、麦秸还田、单施化肥、麦秸还田配施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三大微生物中,细菌占微生物总数的85.1% ~97.1%,放线菌占总数的2.4% ~14.3%,真菌占总数的0.3% ~0.8%.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能显著增加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提高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小麦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多.过氧化氢酶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细菌、脲酶与小麦产量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有机肥配施化肥是有利于小麦高产和提升土壤品质的施肥措施.


中草药在鸡大肠杆菌病防治上的应用
《家禽科学 》 2023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养禽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养鸡业,鸡单位养殖密度与日俱增,同时疾病发生的风险也在成倍增长。鸡大肠杆菌病是养鸡场常发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临床上常与其它疾病并发或混合感染,加大治疗难度,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给养鸡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养殖环境中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菌株大量产生和威胁食品安全。中草药及其复方制剂治疗动物疾病具有副作用小、药物残留少且防治效果显著的优势,


籼型细胞质对粳稻杂交后代F1稻米品质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23
摘要:为促进东北粳稻稻米品质遗传育种研究,本试验利用分子标记手段对东北粳稻细胞质进行籼粳类型鉴定,再以4份籼质粳核超高产粳稻与4份粳质粳核粳稻构建双列杂交群体,分别在沈阳和哈尔滨两地种植,分析籼型细胞质背景下杂交后代F1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筛选到4份超高产粳稻沈农265、沈农9741、辽粳454、沈农9816的细胞质为籼型;杂交后代F1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得出,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稻米品质方差分析表明,与粳质粳核材料相比,籼质粳核材料稻米蛋白质含量低,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值高。综上所述,相同核遗传背景下,籼质粳核基因互作可能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和口感。


39%氟·松·烯草酮乳油在东北地区春大豆田的应用效果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明确39%氟·松·烯草酮乳油对东北地区春大豆田一年生杂草的防效及最佳用量,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9%氟·松·烯草酮乳油在有效成分用量为611.0,666.5,722.0和1 333.0 g·hm-2的条件下,施药后30 d,对大豆田一年生杂草总的株数防效分别为93.9%、97.0%、98.7%和99.6%,总草鲜重防效分别为96.0%、98.3%、99.1%和99.8%,与空白对照相比,大豆增产率分别为196.2%、203.8%、204.9%和198.1%.由此可知,39%氟·松·烯草酮乳油在本试验剂量下,于大豆1~2片复叶、杂草2~4叶期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对大豆安全,除草效果好,有增产作用,可作为东北地区春大豆田除草剂使用.适宜的施药剂量为105.0~123.0 mL·(666.7 m2)-1,即有效成分用量为611.0~722.0 g·hm-2.


辽宁省玉米秸秆粉碎全量还田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研究
《农机化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玉米是辽宁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第一大秸秆产出作物。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下,玉米秸秆焚烧压力巨大。目前,玉米秸秆粉碎翻埋、碎混、覆盖全量还田和离田旋耕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试验表明:玉米秸秆粉碎翻埋、碎混和覆盖3种全量还田机械化技术模式的秸秆腐解效果、土壤团粒结构、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作物生长指标均优于对比的玉米秸秆离田旋耕机械化技术模式,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质量具有良好的效果,是实现“藏粮于地”、保护黑土资源、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水稻倒伏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倒伏普遍存在于水稻生产中,导致水稻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是影响水稻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为了解水稻倒伏的研究现状,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汇总,得出水稻倒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特性、植株形态在内的内在因素,以及自然条件、耕作栽培条件和措施等外在因素,都会导致水稻不同程度地倒伏.水稻倒伏会直接导致产量和品质发生改变,降低产量并显著影响稻米品质,进而影响水稻产业.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需要综合施策,结合水稻生产需求和实际问题,提出以良种良田良法良机相结合,综合应对水稻倒伏问题.


马铃薯早疫病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农业科技通讯 》 2023
摘要:马铃薯早疫病是由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侵染引起的土传、气传多循环流行性病害,在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域广泛分布,导致马铃薯鲜薯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可造成1 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马铃薯早疫病在我国很多省(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本文作者对马铃薯早疫病症状、发病规律、病原菌特征、防治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今后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为马铃薯早疫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