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淮麦20高产栽培群体指标及优化调控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小麦新品种淮麦20提供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对淮麦20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群体质量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麦20高产栽培必须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努力提高孕穗期有效叶面积和乳熟期叶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适期早播、精量播种、合理的氮肥运筹进行群体质量的调控。

关键词: 小麦 群体指标 调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新品种盐抗杂1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盐抗杂1号属中熟陆地棉杂交种,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协调,一般产量水平为100 kg/667m2左右,高产田块可达120 kg/667m2,品质达国家“十五”攻关标准,田间综合抗性较好。

关键词: 棉花 新品种 高产 优质 抗病虫 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技型企业分部门经营模式的思考与对策

江苏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以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投资组建的科技型企业———种业公司为例,回顾了这类企业分部门经营模式的沿革过程,探讨了分部门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分部门经营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业 科研单位 科技型企业 经营模式 财务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瓜属作物育种研究进展

种子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南瓜属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规律、各种育种技术的应用、单性结实、品质育种、抗性育种方面的研究情况对南瓜属作物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育种方向。

关键词: 南瓜属作物 育种研究 进展 育种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中粳稻新品种淮稻9号的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淮稻9号是一个优质超高产中粳稻新品种。2002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域预备试验,比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9.2%;2003~2004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6.47%、15.11%;2005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8.51%。其突出特点: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较强(高抗条纹叶枯病),适宜性广。

关键词: 淮稻9号 粳稻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杂交晚粳稻产量优势分析及育种策略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江苏省杂交晚粳与常规晚粳4轮(年)区域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穗粒结构和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杂交晚粳稻相对于常规晚粳稻,每穗实粒数、株高和生育期都有竞争优势,千粒重和结实率不存在差异,但有效穗明显低于常规晚粳。相关分析表明,杂交晚粳产量与分蘖率、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数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杂交晚粳 产量优势 育种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园有机栽培的生态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桃园生草、只施有机肥及仅使用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认证中心(OFDC)允许使用的农药等有机栽培技术措施,与常规栽培相比,桃园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环境及增加桃园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生态效应明显。

关键词: 桃园 有机栽培 常规栽培 生态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武育粳3号优质食味特性形成原因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肥料和水分试验,对武育粳3号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食味品质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育粳3号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好,对肥料和水分敏感性相对较弱,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食味品质不降低。该品种对环境尤其对氮素不敏感的优异特性在稻米品质改良中有较高利用价值。

关键词: 武育粳3号 食味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糯玉米单交种苏玉糯5号的选育

玉米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玉糯5号是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以自选系通系5号为母本,通366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各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苏玉糯5号高产、稳产、优质,是具有推广价值的白糯玉米新品种。

关键词: 糯玉米 单交种 苏玉糯5号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植株温度特征及应用研究

生态学杂志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温度波动是两系杂交稻安全制种的制约瓶颈,进行了以水层灌溉和湿润灌溉为处理的分期播种试验。试验表明,20 cm高度的温度对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指示作用更为可靠。对两种处理下不育系的茎温(20 cm)、叶温(40 cm)和冠层内气温(20 cm、40 cm)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深水灌溉后,水层是稻田主要的热源,主要以长波辐射和对流方式导热,稻株比空气升温慢、增幅小,而且灌溉增温的有效高度在40 cm左右。水层灌溉后,日最高气温有TQ40>TQ20>TJ20>TY40,体现了太阳辐射对冠层特征面的重要影响;日最低气温有TQ20>TJ20>TY40>TQ40,体现了水层热源对冠层特征面的重要影响。由于育性敏感层温度与灌溉水温1、50 cm气温、20 cm相对湿度、200 cm风速密切相关,建立了可供实用的20 cm茎温与气温的统计模型。

关键词: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 叶温 茎温 灌溉 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