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辐射与离体培养筛选水稻抗稻瘟病突变体
《中国核科技报告 》 2000
摘要:不同类型和品种的水稻成熟胚培养,其愈伤组织和绿苗再生能力有很大差异。水稻成熟胚诱导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 LS-5,用 γ 射线(100,150 Gy)辐照,有促进绿苗分化和植株再生作用。花药愈伤组织经 30 Gy γ 射线处理可提高连续培养的绿苗分化率。水稻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经稻瘟病粗毒素处理,对游离氨基酸分析表明,有 14 种氨基酸可定量分析,并以丝氨酸、谷氨酸的含量为最高,分别占总量的 20%左右。对照中,抗病品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粗毒素处理后,抗病品种氨基酸含量下降,而感病品种的氨基酸含量却增加,品种珍龙 13 还出现对照中没有的精氨酸。抗稻瘟病离体筛选,使 R2植株抗病能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并获得 5个抗病突变体。


浙江省麦田和油菜田杂草发生种类及危害
《浙江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198 6~ 1988年在浙江省嘉兴、杭州、金华和温州 4个农区 ,对大小麦和油菜田杂草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开展全面系统调查 ,涉及 6个市、2 3个县 (市 )和 1个大型农场 ,计 70 0 0多块样田 ,取样面积约 667hm2 。调查结果 ,浙江省大小麦和油菜田共有杂草 50科 2 77种 ,杂草群落结构复杂 ,危害程度较高 ,杂草群落组成与地域、地势、土质、前茬作物及耕作习惯等有关。最后提出大小麦和油菜田杂草防除对策和措施 ,并附浙江省大小麦和油菜田杂草名录。
关键词: 大小麦 油菜 杂草名录 群落结构 危害率 危害指数 浙江省


浙江省水稻田杂草发生种类及危害
《浙江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198 6~ 2 0 0 0年由科研、推广及管理 8家单位组成的浙江省农田杂草研究协作组在浙江省嘉兴、杭州、金华和温州 4个农区 ,对水稻田杂草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开展全面系统调查 ,涉及早稻、晚稻、单季稻、秧田等各种耕作稻制和直播、抛秧、旱育秧等不同轻型栽培方式。调查结果 ,浙江省水稻田共有杂草 4 1科 77属 131种和 2变种 ,其中主要杂草 2 1科 35属 4 1种和 1变种 ,如稗草、千金子、双穗雀稗、异型莎草、空心莲子草、鸭舌草、矮慈菇、节节菜、牛毛毡、丁香蓼等。杂草危害以单季稻田最重 ,晚稻田次之 ,早稻田最轻 ;早稻田杂草群落简单 ,以稗草占绝对优势 ,而晚稻田群落较为复杂 ,由稗草和阔叶草及莎草共同构成群落。一些杂草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同时 ,直播田和抛秧田杂草危害重于常规移栽田 ,旱育秧田杂草种类多于常规水育秧田。长期使用除草剂 ,使常规栽培稻田一年生杂草发生减轻 ,而多年生杂草危害上升 ,但稗草仍为主要恶性杂草。最后 ,附有浙江省水稻田杂草名录
关键词: 水稻 杂草名录 群落结构 危害率 危害指数 浙江省


空间诱变和γ射线辐照与离体培养相结合对水稻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核农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返回式人造卫星搭载早籼品种中优早 3号干种子 ,研究比较其用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对水稻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 ,空间诱变对M1 代成苗率、苗高和结实率的生理损伤明显比γ射线辐照轻 ,M2 代诱发的叶绿素缺失、株高及抽穗期突变的频率不及 30 0Gyγ射线处理。对空间诱变种子进行离体培养 ,叶绿素缺失和株高突变的频率有较大提高。空间诱变种子的愈伤组织经辐照处理后 ,绿点分化率和绿苗分化率下降 ,M2 的叶绿素缺失、株高及抽穗期突变频率超过空间诱变与离体诱变单独处理之和 ,也不同程度高于 30 0Gyγ射线辐照


水稻和稗草ALS活性测定及农美利选择性机理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乙酰乳酸合成酶 (ALS)是除草剂主要作用靶标 ,新型除草剂农美利 (bispyribac sodium)即是通过抑制ALS的活性使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受阻而达到除草目的。作者利用ALS脱羧产物 3 羟基丁酮与肌酸及甲萘酚形成的复合物 ,采用比色法测定ALS活性和农美利的抑制作用 ,以明确农美利对水稻和稗草的选择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和稗草体内ALS酶促反应复合产物的吸收峰为 52 0nm ;ALS活性在不同水稻品种和不同杂草体内各不相同 ,不同水稻品种依次为汕优 63、秀水 11>祥湖 84 >嘉育 2 93,不同杂草依次为稗草、鳢肠 >异型莎草 >千金子。体内法测定农美利对植物体内ALS的抑制程度结果显示 ,水稻ALS受抑制快于稗草 ,恢复也快 ;不同水稻品种ALS以嘉育 2 93受抑制较快 ,秀水 11抑制程度较大 ,而祥湖 84和汕优 63受抑制慢且程度低。体外法测定不同化合物对ALS抑制程度 ,以农美利抑制作用大于韩乐天
关键词: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 活性测定 农美利 韩乐天 选择性机理


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的抗逆性
《应用生态学报 》 2000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对水稻抗性品种、若虫高密度、高温、饥饿和杀虫剂等逆境条件的抗性 .结果表明 ,广西和云南种群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性比浙江种群强而广 ,浙江种群只能适应抗虫品种IR2 6而广西和云南种群则还能适应抗性更高的ASD7和RathuHeenati .广西和云南种群较能适应高密度环境 ,而浙江种群的适应性较差 ,其雌虫短翅率与若虫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虽然广西和云南种群对高温的忍受性比浙江种群的强但对饥饿的耐性则明显较弱 .对氧化乐果的耐药性浙江种群比广西种群略强 ,说明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对逆境条件的抗性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长期适应了各自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