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穗苞注射接种法鉴定品种抗穗瘟性的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1986
摘要:1983~1985年,用贵州稻瘟病菌6群11个小种的代表菌株对16个水稻品种(籼稻12个,粳稻4个),选幼穗分化为6~7期(亮苞长度占含苞1/3~1/2)穗苞,分小种菌株用注射器将菌液从穗苞破口处注入穗苞腔诱发穗瘟鉴定品种的抗穗瘟性。研讨这种方法的实用性。肯定了育404的抗穗瘟性比桂朝2号(CK)强。


千亩低芥酸油菜籽收购的芥酸含量检测实践——《菜籽(油)芥酸快速检测技术》在基层的应用
《贵州农业科学 》 1986
摘要:近年来由于低芥酸油菜的大面积种植,很需要一个简易、快速、准确地测定芥酸含量的方法,因此、我们研究发展了《菜籽(油)芥酸快速检测技术》,并在遵义高坪应用于千亩低芥酸油菜籽的检测收购。实践证明:①区分芥酸含量小于2%的样品时,其种用合格率达100%,区分芥酸含量小于5%的样品时,准确度达到99.59%。②样品较多时,平均每个样品最快的分析时间为1.25分钟。③分析费用:每个样品的材料费为8分钱。


1983年贵州省大豆区域试验联合方差分析及其稳定性测定
《贵州农业科学 》 1986
摘要:为了综合鉴定我省各地选育的大豆品种(系)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等,我们在全省范围内的不同生态点进行了区域试验。现将1983年的试验结果进行联合方差分析和稳定性测定,试以明确各品种(系)的丰产稳定性及其适应区域。 一、材料与方法 本文的试验资料来源于“1983年贵州省大豆区域试验”(从该区试中取石阡等6个


在云贵茶区发现的茶树害虫病毒
《茶叶科学 》 1985
摘要:从云南和贵州茶区茶树害虫的自然罹病幼虫中分离获得的22种病毒,即:油桐尺蠖 NPV、云尺蠖 NPV、茶蓑蛾 NPV、大蓑蛾 NPV、木橑尺蠖 NPV、蔚茸毒蛾 NPV、乌桕黄毒蛾 NPV、茶毛虫 NPV、褐蓑蛾 NPV、丽绿刺蛾 NPV、GV、黑褐盗毒蛾NPV、窄斑褐剌蛾 NPV、GV、CPV、尘污灯蛾 NPV、扁刺蛾 NPV、茶小卷叶蛾 GV、茶蚕 GV、分月扇舟蛾 GV、梭舟蛾 PV 和1种剌蛾 PV。其中:云尺蠖 NPV、蔚茸毒蛾 NPV、丽绿剌蛾 NPV、黑褐盗毒蛾 NPV,窄斑褐刺蛾 NPV、GV、CPV 和梭舟蛾PV 等8种为国内外首次记录,茶蓑蛾 NPV、褐蓑蛾 NPV 2种为国内首次报道。


奶牛肝片吸虫病的调查与防治
《贵州畜牧兽医科技 》 1985
摘要:1、调查花溪奶牛场152头奶牛,肝片吸虫感染率在育成母牛为70.17%~100%;种公牛100%;后备奶牛和产奶牛100%。当年1月出生的犊牛,在6月以前粪检虫卵全为阴性,7月底开始在粪便中检出卵,以后逐月增高,10月达高峰,为100%。 2、在牛舍周围环境采获6种贝类,以在牛舍周围积水中生长的小土蜗分布广,数量大,蚴虫感染率高,为3.3—24.3%。5—8月密度为20—900/平方公尺。 3、奶牛患肝片吸虫病后,普遍呈现渐进性消瘦,产奶量下降或提前停止泌乳,继发性肝脓肿,或其他疾病死亡。还可影响到时牛的发情、受胎率、犊牛生长发商等。10年左右,死亡10多头,经济损失达五万元以上,防治本病必须在使用药物驱虫时,相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如理化生物方面灭螺,防止牛食入带有蚴虫的水草,牛粪先经发酵后再肥田。 4、文内对花溪奶牛场奶牛肝片形吸虫病的流行、几种化学药品的应用方法和剂量、驱虫效果、注意事项、防治效益及尼龙兜诊断方法等提出了讨论。


低芥酸油菜保纯技术研究
《种子 》 1985
摘要:低芥酸油菜的低芥性状是受两对没有明显显隐性而有加性效应的基因所控制,与高芥酸油菜产生生物学混杂,其低芥酸性状当代就会消失,品种品质迅速变劣。因此研究不同隔离条件、不同隔离方法对低芥酸品种芥酸含量的影响,从中总结出低芥酸良种的保纯技术,是


丙硫苯咪唑对猪肾虫的驱虫试验
《中国兽医杂志 》 1985
摘要:我们在1978、1980年对贵州省独山农场应用尿液检查方法调查了该场139头猪,其中感染肾虫病的有58头,感染率分别为53.95%和26.98%。在被检病猪中,1/3有临床症状,2/3患猪症状轻微或不显著。


水稻的品质性状和优质米的发展策略
《贵州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人们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对稻米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全面认识水稻的品质性状,制定正确的策略,促进优质米发展,是从事水稻科研、生产和稻米加工、经营等各类人员的责任,它也是解决当前粮食生产假性过剩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水稻品质性状的鉴别 水稻品质性状是一个综合性状,它是若干个具体特征、特性的总称。它包括了谷粒的碾米品质、米粒外观、稻米的蒸煮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以及某些特种稻米的药用品质等几个方面的特征特性。它们之间既有区别而又互相联系,共同决定了稻米品质的优劣。


淡水养鱼的水质及其指标
《贵州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长期来人们对养殖中水质问题,缺乏认识,养殖人员只能凭自己一点经验去观察水色,确定水质好与否。不了解水中各种营养成份的量,弄不清该施何种肥,投何种料、投量多少等问题,盲目使用各种肥料饵料造成浪费,不但不增产,反而导致水质恶化,使鱼类成批死亡;从历史上看对养殖水质工作作得太少,或者是空白,即使有人作了一些工作,也未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就目前情况看,缺乏预测性,仅有的资料,不能对生产起指导作用,往往是发生事故或快发生事故时才测定一下水质,而且不知事故原因;不知针对事故应作那些项目测定。因此对我省养殖高产稳产造成很大局限,使单产一直落后于全国。如何控制千变万化的水质,是目前研究探索的课题。这里笔者谈一点认识,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