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光周期特性研究 Ⅱ.不同光照对大豆各生育阶段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在贵州的镇远县(海拔464m,北纬27°07′)用3个短光敏感程度不同的品种,在生育期间以自然光照(光周期平均近似值14L+1OD)为对照,用短光照(12L+12D、12.5L+11.5D及13L+11D)分别在全生育期、花前及花后处理。结果随短光而缩短生育期,但各品种的生育期到一定短光限度就不再缩短。平果豆为12.5L+11.5D,镇远青皮豆与黔豆一号13L+11D,且比当地自然光照时数缩短1~1.5小时已达极限。在极限以上光照,花期随缩短光照而缩短,开花总数也随之减少,表现最高开花数的光照时数,平果豆与黔豆一号为13L+11D,镇远青皮豆为14L+10D,(自然光照)。花后结荚平果豆的光照以12L+12D,镇远青皮豆以12.5L+11.5D,黔豆一号以13L+11D为适宜。荚果发育与籽粒充实各品种均为12L+12D短先照较优。说明开花结荚与鼓粒时以比自然光照缩短为有利。7~8月的高温对结荚鼓粒有严重影响,而影响程度随光照缩短而减轻。较长光照财有利营养生长。因此各品种具有一定最适光周期要求,以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油菜(Brassica napus L.)胞质不育杂种及其三系苔段离体培养分化出苗能力比较
《西南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在B_5培养基上,进行胞质不育杂种及三系苔段的离体培养,结果发现杂种苔段的分化出苗率(72.2%)、正常苗块率(26.7%)及每块苗数(4.2株)均优于三系,且玻璃化苗和分化不良苗率较低.


11个常用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用11个常用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四组成53个杂交组合,进行了田间试验。对主要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配合力总效应进行了估算。对各自交系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交系交51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其配出的组合易出现较强的非加性基因效应。9个数量性状中产量性状的遗传力低。各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依次是:穗粗>穗位高>吐丝期>株高>百粒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单株粒重。


泽泻等稻田常见杂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本文报导稻田十种常见杂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经盆栽试验。当杂草密度10株/m~2时。水稻减产率:慈菇(55%)、泽泻(40%)、双穗雀稗(36%)、狼把草(30%)、萤蔺(30%)、四叶萍(20%)、空心莲子草(16%)、矮慈菇(7%);在杂草同种覆盖度下(100%)水稻减产率:牛毛毡(65%)、水绵(7%)。


水稻光敏不育系花药的培养
《浙江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本研究利用水稻花药培养可获得纯合二倍体花粉绿苗的特点,接种培养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中转育的光敏不育系后代,以快速获得稳定的光敏不育系,加快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育种的进程。同时还研究了光敏不育系后代的花药培养特点,以提高其花培的成功率及利用率。


贵州油菜(Brassica chinensis)地方品种生态型初探
《贵州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本文就油菜品种的变异与生态环境的相应关系,探讨了贵州油菜(Brassica chinensis)地方品种生态型。全省基本可分三个生态型,即高寒生态型、低热生态型和混合生态型。


一种测定土壤有效磷的新方法——氢氧化铁试纸法
《土壤肥料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1983年,荷兰Sissingh建议用规格氢氧化铁试纸(Pi试纸)为吸附体吸收土壤有效磷,在室内加以测定,联合国粮农组织的Menon博士试验研究后认为该法与作物产量相关性比Olsen法、各种酸浸提法、水浸提法等更好。笔者在国际肥料发展中心用德克萨斯州的一种钙质土壤进行4种磷肥土培试验,用改进Pi试纸法连续测定土壤对磷肥的吸附固定,并以Olsen法为比较。认为改进方法淹水条件下测试值稳定可靠,与Olsen法相关性好,但水分不饱和状态下测试值起伏较大。由于改进方法可不采取土样而连续测定,因而在用少量土样或水淹状态下研究有效磷变化有其优点。但水分不饱和状态下还需继续改进。


红花品种在贵州高原的适应性鉴定与栽培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经5年试种结果认为贵州的西南部为红花栽培的适宜区。一般适宜区适种品种应以油花兼用的川红一号为主;在低海拔或河谷低热区则应种植含油量较高的AC—1等品种;在1500米以上的局部地区宜种植霞浦等早熟品种。适宜的栽培方法为:10月中、下旬播种,以宽窄行或聚垄耕作法种植,平均行距40厘米左右,亩保苗2.7万株左右。低海拔及热量充足地区以单作为主,中、高海拔地区则可采用间套作方式,实行玉米大豆与红花分带套作,红花收获后再套作甘薯豆类等作物,以提高单位面积总产值。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制种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用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制种试验,并与1356S和优IA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培矮64S在同一花期和不同花期条件下,其异交结实率均显著低于1356S和优IA,在最适温湿度条件下异交结实率较高,但其最适条件的范围较窄。


黔油双低一号新品种选育
《贵州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黔油双低一号系用国外双低品种Altex作母本与早熟、高产品种黔油九号作父本杂交,经4年六代冬播、夏繁定向选育而成的甘蓝型(B.napus L.)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新品种。在一般大田生产条件下,亩产100~150公斤,高者可达170公斤以上。原种芥酸含量0.19%,硫甙含量0.05~0.16%,含油量40.49%。1987~1991年分别参加品比、区试,生产试验、示范,在各试验中均表现出品质好、产量稳定,抗逆性强等优点,1991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准予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