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588条记录
杂交籼稻芽苗期耐寒力研究初报

贵州农业科学 1985

摘要:用J·Doml等的“幼苗早期耐寒鉴定法”对汕优2号等6个杂交水稻(以广二矮104和黑选5号2个常规稻为对照)的幼苗(芽、苗)期的耐寒力进行了鉴定。结果是杂稻组合“军协A×黔恢36”的耐寒力最强(2级)。并探讨了杂稻苗期耐寒力强弱的原因,初步认为杂稻耐寒力的强弱,在目前国内所有的主要不育系配组下主要取决于恢复系的遗传型。进而认为“同恢渗粳”是选育和选配芽苗期强耐寒杂稻组合的有效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边际效应及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1985

摘要:在一定密度下,水稻从分蘖期每穴茎蘖数达11~13个时开始表现边际效应;当每穴茎蘖数达15个后,边际效应更为明显。边行最高茎蘖数、成穗率、有效穗,穗粒数和穗实粒数均高于内行,因而边行产量也显著高于内行。边际效应主要表现为增穗增粒,尤以增穗最为明显。边际效应仅表现在边1行,边2行已无边际效应。小区不除边行计产受边际效应影响大,不能反映试验的真实结果。株型松散、叶片披垂的品种边际效应大于株型紧凑、叶片直立的品种,不除边行计产则不能反映出品种间相对产量水平的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产田水稻半旱式栽培试验初报

贵州农业科学 1985

摘要:稻田“半旱式”栽培是在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水稻耕作法。目前,这一新技术已在我国南方一些省份开始推广,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为验证这种新方法在我省低产田的适用性和改土增产效果,我们于1984年引进这一新技术,在平坝县高峰区杨家新寨队作了初试,现将主要结果报告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害虫天敌资源及保护利用研究述评

贵州农业科学 1985

摘要:害虫天敌是指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以及害虫病原微生物。贵州害虫天敌资源的大规模调查及保护利用研究近十年来比较活跃,不仅采集了大量农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杀虫双取代六六六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1985

摘要:玉米螟是我国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往玉米螟的药剂防治主要依靠六六六,由于有机氯农药的污染问题及其停产禁用,研究取代六六六的新杀虫剂已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1981~83年使用25种新农药进行室内测定、盆栽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和110亩大面积防治试验示范,筛选了优于六六六的杀虫剂,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防效高、药源广、经济、安全的杀虫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及方法 一,供试药剂 选用25%杀虫双水剂、6.5%杀虫双颗粒剂、2.5%杀虫双颗粒剂、5%杀虫双大粒剂、50%杀虫双高油剂、50%杀虫单原粉、6%六六六可湿性粉剂(对照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粗秆垅作还田法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1985

摘要:菜油仅占油菜生物产量的6%左右;占94%的根、茎、叶、果壳、油粕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还田而作为养地物质。但由于其根、茎均较粗硬,因之,在没有浸泡、沤填发酵或机械粉碎条件的地方,多付之一炬,实为可惜。为了解决油菜粗秆旱地还田问题,我们采用了垅作法,使油菜粗秆还土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本试验于1981年在平坝县三小坡完成。 材料与方法 选择一块地力偏下的黄泥地为试验地,该地前作油菜。将菜油收获后剩下部分(离地面约高40cm)地上茎及根部称为粗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耕板播法改造冷烂锈田

贵州农业科学 1985

摘要:一、操 作 (一)操作过程 免耕板播法的操作过程分7步:开厢、灭草、平面、播种、起垄、中耕、收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根生长发育的变化及品种间差异

贵州农业科学 1985

摘要: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状况(根数、根氧化量)与稻株的生长发育关系甚密,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对稻谷产量产生较大影响。不同的水稻品种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其根系的生长发育状况也不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条件下叶鞘淀粉含量及叶片硅化细胞与穗颈瘟发生的关系

贵州农业科学 1985

摘要:品种抗性受内在遗传性控制,同时也受着病原菌和多种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生理生化上的变化,会导致同一品种抗性表现各异。营养是环境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与穗颈瘟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外在水稻生理抗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不同品种叶鞘淀粉含量和叶片硅化细胞多少不同;而同一品种在不同营养条件下,淀粉含量及硅化细胞也有差异;并且都与穗颈瘟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对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品种叶鞘淀粉含量及叶片硅化细胞多少与穗颈瘟发生关系,以及不同施肥种类和次数与穗颈瘟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水稻抗寒性鉴定方法评述

贵州农业科学 1985

摘要:冷寒害是稳定和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据估计,全世界若在水稻生长季内气温比常年增减1℃,则总产随之增减5%。1980年贵州省仅因“秋风”危害便损失稻谷5亿斤。目前,为了减轻冷寒害对产量引起的损失,在栽培上多采用“避”的办法,即调节播种期而躲过低温危害;在育种上则是选育抗寒性强的品种。于是,鉴定育成的推广品种、育种所需的原始材料、杂交亲本及杂交后代材料的抗寒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旨在介绍几种常用的抗寒性鉴定法的基础上,讨论一下各自的优缺点,为抗寒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