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30℃烘干快速测定土壤水分
《贵州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土壤水分的测定,是土壤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测定土壤水分的方法较多,我们常采用的是电烘箱100~105℃下烘6~8小时的干燥法。实践证明,此法虽精度高,再现性好,但最大缺点是费时,速度慢、效率低、耗电多,因此探索一种既快速又准确测定土壤水分的方法,对土壤分析十分必要,尤其是对大批量的土壤分析显得更为迫切。为解决土壤分析中水分测定的实际问题,我们采用了在130℃下烘干一小时的快速测定法。将省内不同地区的几种土壤用在130℃下烘干一小时的方法,和在100~105℃下烘6~8小时的方法(即常规法)进行了水


取代六六六防治小地老虎的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小地老虎是我省多种春播旱地作物苗期的主要地下害虫,为害重,损失大。以往生产上主要依靠六六六进行防治,但由于有机氯农药的污染问题已停产禁用。因此,研究高效、安全、经济的新杀虫剂取代六六六,已成为生产上极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于1981~1984年进行了新农药取代六六六防治小地老虎的研究。兹将结果简述于后。


玉米生育中后期低温反应的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我省高海拔地区春播玉米和中部地区夏播米玉的生育中、后期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这是我省玉米产量低而不隐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摸清其规律,我们于1982年以“铜单1号”为主要亲本之一,组配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分别在云南元江(1982年秋播)和贵阳(1983年春播)进行鉴定。研究了玉米生育中、后期的低温反应。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982年夏用“铜单1号”作主要亲本之一,随机组配了20个双交种,25个三交种;另以常用的自交系组配单交种18个,合计63个组合,以“黔单4号”为对照。


贵州省柑桔气候区划探讨
《贵州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贵州气候温和湿润,土地潜力大,全省87个县、市、特区都有柑桔的经济栽培。1981年贵州柑桔面积上升到134000多亩,年产十万余担。但我省柑桔生产仍然是面积小,产量不多,全省人均占有量只有0.3斤,良种少,品质欠佳,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随着“四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柑桔果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必须在柑桔生产上有较快的发展。


发展绿肥是解决坝区肥源的有效措施——1984年平坝黄壤点大面积绿肥示范总结
《贵州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我所黄壤改良试验点位于平坝县乐歌乡,包括乐歌场与湖坝坎两个大队的范围。海拔约1240~1315米,共计557户3000余人,


玉米自交系中高CO_2交换率的选择
《种子 》 1985
摘要:设计提高玉米潜在产量的选择计划中,光合作用是一个改良的主要特性。过去的研究中已提出,在自交亲本中选择高CO_2交换率(CER)常是有效的。对玉米自交系中高CER选择效果的评价,我们进行了试验。对自交系的一个选择周期,在营养生长期和中部籽粒灌浆期实际提高各是每平方分米每小时2.5mg(4.7%)和2.3mg(5.7%)CO_2。营养生长期和籽粒灌浆期CER实得遗传力是0.33和0.26。设计提高玉米潜在产量的选择计划中,光合作用是一个改良的主要特性。过去的一项研究中,在从来自衣阿华硬秆玉米综合群体的64个随机自交系的选择中,我们发现了提高CO_2交换率(CER)(从14%增加到20%)的良好预示(Cro-Sbie等,1977)。营养生长期和籽粒灌浆生长期两者CER的高度遗传型相关(r=0.90),表明营养生长期可以实施选择,并且多种选择配合,每年可以完成一个选择周期。在一次营养生长期和灌浆期4个低CER自交系和4个高CER自交系间的双列杂交试验中,Crosbie等(1978年)对CER的遗传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个生长期:(1)CER主要受核基因累加效应的控制;(2)若干个杂交表现出CER有效的杂种优势;(3)高CER自交系对它们的杂交表现了一般配合力的正效应和高CER传递;(4)低CER自交系对它们的杂交表现了一般配合力的负效应和传递低CER;(5)中亲值是F_1表现的合适的良好预测者。这些结果表明育种计划中,在自交系亲本中选择常是有效的。这项研究工作的目的是评价玉米自交系间高CER一个选择周期的效果。


食为政首 狠抓粮食(贵州省粮作发展策略讨论)
《贵州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近几年来,贵州省的粮食连年取得了丰收。丰收之余,对贵州全省或分区的粮食生产发展策略,总括之有三种见解。一曰“狠抓畜牧业,决不放松种植业”;二曰“ 以林为主,林牧农工商综合经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三曰“继续以种植业(特别是粮作)为主,农林牧工商综合开发。”三者各有其理。笔者之见与第三种相同,现试论如下: 一、贵州粮食生产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策略 为了分析研究及讨论方便,本节中先引入与粮食生产有关联的7个参数:人口,粮食年总产,耕地面积,单产,人均粮,农业人均耕地,田土之比(田/土)。并且,除田土之比外,其余6个参数均令1949年为1,再作出1949~1984年的变化曲线。


复(混)合肥料的肥效及合理施用技术
《贵州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复(混)合肥料是近年来世界化肥推广施用的一项新技术,也是化肥生产销售高度商品化的产物。在国外,化肥包装、运输、贮存和施用上所花费的投资,相当于化肥成本的50%左右。为了减少这些投资,许多国家都积极生产高浓度的复(混)合肥,七十年代比五十年代提高一倍左右,所生产的聚磷酸铵复合肥养分总量高达70~80%。西欧各国复(混)合肥数量,已占化肥总量的60~70%。现仍在继续发展。


大豆辐射育种(初报)
《贵州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为掌握大豆辐射育种规律、我们从1982年开始,开展了大豆辐射的效应研究,并于1983年继续进行。现将初步结果简报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辐射效应研究(简称M效)。选省内外代表性较强的品种4个、即猴子毛(绿色中粒)、烂田六月黄(黄色、小粒)、松林黑豆(黑色、小粒)81—212(黄色、大粒)。由本院物理室用~(60)C_0-r射线辐射大豆风干种子,辐射剂量率为166.17r/分。每品种10个


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作物改良上的应用(综述)
《贵州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自本世纪六十年代Cuha and Hahesh-wari在曼陀罗花药培养中获得单倍体植株以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为作物育种传统方法的重要手段和补充。近年来,国际国内的植物育种实践业已证明:在整个育种程序中的某些阶段,采用器官、组织、细胞、原生殖体等培养,有可能大大提高育种工作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