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588条记录
油菜籽芥酸含量纸层分析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处理

贵州农业科学 1984

摘要:用纸层析法定性,然后将筛选出的低芥酸材料用色谱仪进行定量,这是当前油菜低芥酸育种中广泛采用的方法。纸层析法速度快、工效高,一套设备每天可分析样品200份以上,在粗筛后就可大量淘汰中、高芥酸材料,大大减少了色谱仪的工作量。而且纸层析法准确性也比较高。1983年我室用纸层析法分析了1万7千多份材料,经色谱仪定量对照,准确性(指一定的含量范围,例如粗筛后认为是低芥酸的材料,上色谱后芥酸含量必须在5%以下)在80%以上,6月份分析的395份材料,准确性达92%。因此,采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猕猴桃的人工栽培(综述)——Ⅱ.猕猴桃果园的建立和管理

贵州农业科学 1984

摘要:猕猴桃果园基地的选择 野生的猕猴桃在长期衍化过程中,形成自己固有的特性,对气温、地势、水份、光照、土壤和植被等有它独特的要求。日本福井正夫(1983)认为猕猴桃栽植在不适宜的地方,不论管理怎样好,效果还是不好;若栽植在适宜地方,管理格外省力,容易成功。法国J—M Fouvnier(1977)的经验,气候是限制猕猴桃果园建立的主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十烷醇对水稻不育系和保持系花时调节的研究(简报)

贵州农业科学 1984

摘要:野败型水稻雄性不育系花时不正是不育系繁殖和制种的严重障碍。欲通过遗传选种途径和栽培途径解决其花时不正问题均较困难。据报道,三十烷醇对水稻不育系的花时有提前的效应,而对恢复系的花时却没有明显的改变效应(上海植生所,1983)。从而初步肯定了喷洒三十烷醇对杂交水稻制种上调节花时的作用。三十烷醇对保持系花时的效应尚未见报,我们对之进行了初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猕猴桃的人工栽培(综述) 1.猕猴桃的栽培概况与人工繁殖

贵州农业科学 1984

摘要:猕猴桃虽然早已作为野生水果食用,但商品栽培一向被人们忽视,而今却一跃成为世界上的热门水果,各国竞相引种栽培。我国人工载培猕猴桃目前正在开展中,贵州省人工栽培研究也已取得进展。但省内不少县份不仅对猕猴桃资源还没有调查,而且仍然处于被忽视而继续遭受破坏的状态。为开发我省丰富的猕猴桃资源,建立商品性的猕猴桃果园,充分认识和掌握猕猴桃的栽培技术实为必要。为此,本文就猕猴桃栽培中几项主要技术问题作一介绍。 猕猴桃的栽培概况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是当前世界上一种新兴的果树。它以其营养价值高,风味特殊,树形优美,花果沁香,特别富含维生素C而受到各国重视。早在1847、1899和1900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已由我国收集猕猴桃标本和引种,190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产苹果断根试验报告

贵州农业科学 1984

摘要:当果树在常规管理情况下产量很低时,能否进行适当的断根处理,打破树体原有的平衡,重建一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协调的体系,以提高产量,这在目前还是个有疑议的问题。为此我们对苹果成年树的断根反应作了初步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茶叶生产的发展途径

贵州农业科学 1984

摘要:一、贵州茶叶生产的沿革 贵州产茶的有文字记载可上推到西汉,到唐、宋则有关于产地、品质、纳贡等的记载,证明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优美。 产茶历史虽已有2,000年,但是到1949年仅有茶园4万亩,产茶2. 65万担,生产十分不振。这与小农自给性生产及与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有直接关系。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茶叶生产得到扶持,迅速发展。1982年茶园面积49.6万亩,总产16.82万担,分别为1949年的12.4与6.3倍。从解放前后对比,34年来的成绩是巨大的。由于茶叶科技的进步,茶树种植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辐射突变体的研究与利用——Ⅰ.突变系与原种特征性状的观察比较初报

贵州农业科学 1984

摘要:为了认识和利用人工诱发的突变基因,不断丰富种质资源库,进一步提高育种成效,对于辐射突变的各种类型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一、材料与方法 15个籼、粳、糯品种以及它们不同的辐射突变和3个自发突变的稳定系45份共60个品种,于4月20日播种,6月7日移栽,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高光效育种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贵州农业科学 1984

摘要:自六十年代发现了CO_2被植物同化的C_(4-2)羧酸循环之后,国际上开展了以提高光合效率为目标的植物育种工作,即“高光效育种”。我国也从1973年开始此项研究。从国际国内资料报导看此,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对于植物高光效育种,当前有两种绝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认为用“光合速率”作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白粉菌的越冬越夏及有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探明小麦白粉菌的侵染循环、初次侵染源、及研究有关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对提高小麦白粉病的预测技术及综合防治技术,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国外虽有一些报道,但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难以切合我国的实际。因此,我们自五十年代开始小麦白粉病研究以来,对小麦白粉菌在我省具体条件下的越冬越夏,及有关的生物学特性,断续的作了一些观察研究。现将以往积累的资料汇总整理如下。 研 究 方 法 一、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越冬越夏的观察及有关条件的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水合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

贵州农业科学 1984

摘要: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是土壤分析中最基本的项目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其测定方法,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的为丘林法(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此法需用油浴或磷酸浴加热,操作也较麻烦,加之加热的温度、时间、试管处于油浴中的位置难以准确控制一致,而易产生测定误差,同时在170~180℃高温下,油会气化,造成空气污染,在条件设备差的实验室,污染严重。Walkley Black提出的土壤有机质的水合热测定法,是利用浓硫酸迅速注入重铬酸钾水溶液中,产生的水合热量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氧化,不需要另外加热。操作简便,快速,精密度高,与丘林法有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