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588条记录
水稻卷叶性状遗传初探

贵州农业科学 1983

摘要:在水稻的进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叶片不同程度和不同叶片数卷曲的性状。据观察,有叶片正卷的(向叶近轴面卷曲),有叶片反卷的;有全株上下叶片均卷的,有只部分叶位叶(正卷的只剑叶或上部几片叶卷曲,反卷的则只下部几片叶卷曲)卷曲的;有叶片仅略微卷曲的,也有卷呈筒状的。水稻的卷叶性状已为许多育种工作者所关注,希望利用这一性状,培育出单位土地面积光能利用率更高的水稻品种来。南朝鲜通过籼粳稻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恢复发展贵州历史名茶议

贵州农业科学 1983

摘要:茶叶是贵州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发展潜力很大。尤其是历史名茶种类多,自然品质好,各具特色,更有着很大的发展前途。但是由于种种非必然的原因,诸多名茶已几近濒绝,这不能不是贵州产茶史上的一个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发展迅速,原已湮没的历史名茶有的已恢复了生机。从茶叶生产基础和市场需要考虑,尽快恢复和发展各种历史名茶,无疑对发展我省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有关恢复、发展我省历史名茶的几个问题提出来讨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地方稻种资源分布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贵州农业科学 1983

摘要:我省位于北纬25~29度和东经104~109度之间,系云贵高原的东斜坡面。由于浸蚀切割剧烈,地势起伏甚大,地貌类型复杂。全省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威宁一带高达2400米以上,中部降至800~1200米,东部最低处不足300米。大部分地区,山岭与谷地相对高差达300~500米。因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气候变化较为复杂,灾害性天气,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光、温、水、土等自然因素也因地而异。年平均温度为10.5~19.6℃;日照辐射量为77.7千卡/cm~2~116.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培肥的物质基础——有机肥料

贵州农业科学 1983

摘要:依靠有机肥料培养地力,发展农业生产,是我国农民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经验,是构成我国有机农业的主体。许多外国农学家对此颇为重视,甚至有的国家引为农业的发展方向。但是,从贵州情况看,自五十年代末以来,有近20年的时间,广大农民因受“大锅饭”的影响,积制有机肥的积极性降低,施用数量普遍减少,以致不少地区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僵菌田间防治梨虎试验简报

贵州农业科学 1983

摘要:1980年我们在梨虎(Rhynchites Core-anus Kono)幼虫菌尸上筛选出金龟子绿僵菌[Metarrizium anisopliae(Metsch)Sor_okin],81年经室内生测,效果良好。目前尚未见国内外有关报导,为了探索田间防治的应用技术于82年开展本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应用金龟子绿僵菌压低梨虎田间越冬虫数是很有价值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黄蚂蚁的新方法

植物保护 1983

摘要:黄蚂蚁在我省为害蔬菜普遍而严重。菜农迫切需要防治黄蚂蚁。为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方法,进行了90%晶体敌百虫1:1000倍液、1:1500倍液、1:2000倍液及90%晶体敌百虫加石灰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高产的形态生理研究——Ⅰ、水稻高产群体形成的生理特点

贵州农业科学 1983

摘要:六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推广杂交水稻和桂朝2号等高产良种以来,我省各地出现了不少高产典型田块,充分显示了我省水稻生产的潜力。但由于对水稻高产规律认识还不太清楚,栽培措施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产田块的重演性较差。为了有助于指导水稻大面积生产,必须进一步探索水稻高产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规范化的栽培措施,确保水稻稳产高产。因此,我们面向黔中地区,于1979~1982年在贵阳开展了常规水稻亩产超1100斤、杂交水稻亩产超1200斤的栽培技术及其形态生理研究,并基本实现了计划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低产土壤特点及人为成因初析

贵州农业科学 1983

摘要:土壤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产量,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水平。某些外国学者计算,在水稻各项增产措施中土壤肥力因素约占40%。不少试验资料表明,形成有机体的氮素有60—80%来自地力氮。我省农业土壤中低产田土比重较大,严重阻碍着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小麦白粉菌的生理小种

贵州农业科学 1983

摘要:三年来,分离省内外小麦白粉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测定。先就省内151个菌株,在8个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划分出16个生理小种。小种10出现频率达37.90%,其次小种11和30出现频率均为12.90%。小种377致病力最强,其次为小种157、177、337。小种10分布最广,出现在我省30个县市的23个小麦品种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草栽培凤尾菇

贵州农业科学 1983

摘要:凤尾菇是近年国内外广泛栽培的一种食用菌。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属,因其形状象凤尾而得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清香可口,含蛋白质高于糙皮侧耳、双孢蘑菇、香菇和草菇,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多种培养料均能培养,如阔叶树锯木屑、稻草、谷糠、麦秸、玉米秆及穗轴、甘蔗渣、甜菜废丝、棉籽壳、废棉、纸屑、葵花籽皮、废茶叶等。生产工艺简单,栽培时不必堆料,适应性广,菌丝在15°~30℃均能生长。生长周期短,抗杂能力强,操作方便,出菇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