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土壤有效硼含量状况初步探讨
《贵州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近几年我们对天柱、施秉、三穗、丹寨、剑河、黄平、雷山、平坝、绥阳、六枝、遵义、湄潭、三都、思南、黎平、麻江、贵阳、榕江共18个县、市的一些缺硼耕地(按植株症状表现缺硼)的157个土样进行了有效硼测定,一般含量为0.01~1.7ppm,平均为0.31ppm。从含量水平分级标准看,在157个土样中,含硼量高的(1~2 ppm)为5个土样,占3.18%;含硼量中等的(0.5~1ppm)为11个土样,占7%;含硼量低的(0.25~0.5ppm)为56个土样,占35.7%;含硼量很低的(<0.25ppm)为85个土样,占54.1%。可见,从植株缺硼症状推断土壤缺硼是基本可靠的。虽然耕作土壤有效硼含量变动大,但与其母质、母岩有一定关联,因此就土壤类型及其母质、母岩关联性分述于后。


贵州水稻主要害虫寄生蜂
《贵州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近年调查我省9个专、州、市的43个县部分稻田内主要害虫天敌,经初步鉴定,已知名者200多种,其中主要寄生蜂69种,隶属九个科。寄生稻纵卷叶螟的有22种,稻苞虫的有26种,二化螟的有13种,三化螟的有11种,稻飞虱的有7种,粘虫的有10种;其中,稻螟赤眼蜂是我省一个优势蜂种。卵寄生蜂对当代起作用,幼虫及蛹寄生蜂则作用于下代。一种天敌难以控制某种害虫发生为害,必须保护好当地稻田中多种天敌种群,让其发挥各自的治虫本领,控制害虫的效果才能显著。应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天敌,而首要的应是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水稻单、丛插株形的变化与育种
《贵州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目前常规水稻品种是通过单株选育的,而大面积栽培上却以丛插为主。那么,自然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选什么样的单株才能在丛插条件下表现良好?单株栽培与丛插栽培有什么关系?我们于1983年开展了本项研究。 材料和方法 用桂朝2号、广二矮104及基本稳定的品系共23个。采用成对比较设计,分为单、丛两种栽培方法,均为5×6寸,小区12×20穴,除去二行边行后计产。考察了单产、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穗数、全生育期、成穗率、谷草比、抽穗期和成熟期叶指、抽穗期地上干重、透光率、剑


贵州中低产田土的改良
《贵州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贵州省中低产田、土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8%左右。但其年单产量只及高产田、土的1/5~2/3。欲提高全省粮食总产量,必须对中低产田、土实行彻底改良。 所谓高产田、土,就是适应性广,生产性能良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具有高产、稳产特性的土壤;在现时耕作栽培水平下年产粮每亩1000斤以上者。如潮油泥、紫油泥、黄油泥、龙凤大眼泥、黄油沙土、紫油沙土等。所谓低产田、土,就是适种性窄,生产性能不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具有产量


大豆单产与群体结构
《贵州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与田间生育期间群体结构直接有关。研究大豆栽培技术,要先弄清楚大豆产量与群体结构关系。1982~83年通过全省主产区大豆生产调查及大豆种植密度试验,初步明确了在我省一般地区自然条件下及技术水平的大豆产量及其合理的群体结构,现根据两年试验结果,论述我省大豆群体结构问题。 一、试验经过及方法 试验在贵阳滥泥沟我院进行(位于北纬26°04′、东经106°07′,海拔1140米,常年均温15.6℃年降水量1200mm左右,无霜期289天左右)。1982年在55号耕地进行“大豆种植密度试验”,用徐豆2号品种,实际密度从13


中熟中籼稻的适宜播栽期与防灾避灾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通过广二矮104的播期和移栽秧龄(叶龄)试验,初步明确了以贵阳为代表的黔中地区中熟中籼的最佳播期和移栽秧龄等是:1、丰年4月16日至5月16日播种均可安全成熟,但以4月中、下旬播种为佳。2、灾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可躲过倒春寒和秋风危害;而4月中旬至5月下旬播种均不能完全躲过夏旱危害,但早播比晚播受害的可能性及程度小。3、从丰、灾年综合考虑,以4月中旬播种最佳。4、移栽秧龄随播期而定:4月上旬播,7~8叶栽;4月中、下旬播,6~7.5叶栽;5月上旬播,5~7叶栽;5月中旬播,5~6叶栽;5月下旬播,5叶以下栽(或直播)为佳。5、净播量随移栽秧龄而定:5~6叶栽,80斤/亩;6~8叶栽,60斤/亩;9叶以上栽,40斤/亩;直播20斤/亩。6、本田基本苗数随秧苗素质而定,嫩壮分蘖秧,8~10万/亩;一般秧苗10~14万/亩;老健无蘖秧,14~20万/亩。7、海拔700~900米:且光温条件优于贵阳者,播期宜偏早(4月上旬),秧龄宜偏小(5~7叶);海拔1200米以上且光温条件不如贵阳者,播期宜偏迟(4月下旬),秧龄宜偏大(7~8叶)。


新农药防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简报
《贵州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为筛选出具有“高效、低毒、内吸”的好农药,于1981年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新杀菌剂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上海农药研究所产)和12%富士一号可湿性粉剂(四川化工研究所产)对水稻稻瘟病的作用特性,明确了三环唑440ppm喷雾防治稻瘟病效果好,而且具有内吸作用;富士一号农药预防效果虽不及三环唑,但优于稻瘟净,并已小批投产,药源有保证。在此基础上,1982年又对上述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尼龙兜集卵法在诊断家畜蠕虫病上的应用
《贵州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生前诊断家畜蠕虫病常用的粪便检查方法有沉淀法和漂浮法,这两种方法的检出率虽高,但从处理粪便到涂片、镜检,需时较长,在进行大规模家畜蠕虫病诊断中,工效较低,且受到诊断设备上的一定限制。需器材较多,一次处理粪便后,一般也只能受检某一类或两三类蠕虫卵,而不能达到经一次处理粪便后进行全面蠕虫学检查的目的。因此,寻求一种检出率高、操作迅速、简便、受检的蠕虫卵范围广、且不受环境和设备条件限制的诊断方法,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贵州鸡体初见的沙氏住白虫病
《贵州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住白虫病亦称住白细胞原虫病或白血球孢子虫病,它通过蠓蚋类昆虫的叮咬将病原传给鸡体,病原在鸡体内寄生于内脏组织细胞和红细胞及白细胞内。该病在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日本、越南等国均有分布,在我国目前只见于福建和广东两省。在贵州省境内是初见的新禽病。由于该病对半大鸡呈现广泛感染,高度发病和大批死亡,给养鸡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根据近来我们调查的


我国家禽吸虫的一个新记录
《贵州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环肠科(Cyclocolidae kossack,1911)的粗状原背吸虫[Prohyptiasmus robustus(Stossich,1902)Witenberg,1902]最早发现于苏联西伯利亚的潜鸭、豆雁、灰雁、鸭内。1974—1977年我们在进行贵州省一些地区的畜禽寄生虫调查时,曾在四个县的禽体中采得一种大型吸虫标本,经研究鉴定为粗状原背吸虫。此属在我国是新记录。 形态:体大、扁平、肌质、叶状、前端稍尖细,后端钝圆,新鲜标本暗红色,肠支黑褐色,质地柔软,略有蠕动,固定后呈灰白色,盲肠明显,睾丸和卵巢隐约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