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广东省农科院推广实用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3

摘要:一、建立农业科技扶贫基地,促进山区脱贫致富 广东省农科院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加强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在揭西、东源、新丰、龙川、大埔、陆河、乳源等贫困山区开展对口科技扶贫工作,派出科技人员到扶贫县进行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工作。几年来,该院从事该项工作人员超1000人次,投入总经费250万元,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广东省农科院先后派出了25名科技人员到揭西县进行对口科技扶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挂职工作,举办科技培训48期,培训农技人员1140人次,农户、专业户、贫困户代表3500人次;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优质水稻、蔬菜、茶叶、果树、甜玉米、花生等良种良法,推广面覆盖全县20个乡镇,9863个贫困户,提高了全县种植业良种覆盖率,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步伐。 在龙川县登云、龙母、车田等镇举办农科技术培训,免费赠送农业新技术资料,全县通过引进、示范,大面积推广优质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超过0.67万hm~2,占当地水稻种植面积的40%。建立优质无核黄皮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53.3hm~2,示范推广无核黄皮早结丰产栽培技术,促进当地优质水果的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推介两个粤椒品种

农村百事通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大力推进广东省家禽业的发展

中国禽业导刊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玉米单交种粤单l号的选育及利用

广东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玉米白交系478的改良系为母本,与优质玉米自交系77杂交,于1991年育成了优质、高产、中熟、紧凑型玉米单交种粤单1号.1993年又采用温―热杂交模式,以粤单1号为母本与属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自育群体改良品种泰苏黄杂交,成功育成了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广、粮饲兼用型玉米顶交种粤农9号.这两个品种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 玉米 单交种 粤单l号品种 选育 利用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农科院后勤服务体系改革实践与探讨

农业科技管理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血清溶菌酶含量微量测定法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3

摘要:本试验经过反复摸索,成功地将血清溶茵酶含量测定法微量化,使其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大批量检测。另外,只需将反应条件稍作修改,便可用于检测不同浓度范围的溶菌酶。

关键词: 溶菌酶 微量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周身素研究进展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摘要:综述了作为植物体内信号分子的周身素(STM)的分子结构、生物活性、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理.

关键词: 周身素 周身素原 茉莉酸 伤卫信号分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带石斑仔鱼不同饵料的营养分析及其对生长和鱼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仔鱼投喂了不同的饵料(微颗粒饲料,用海水小球藻培养的生物饵料,用小球藻培养后用胶囊强化剂强化的生物饵料),在25d后结束取样测量体质量、体长等,并分析了各种饵料和鱼体的脂肪酸组成。研究表明,用海水小球藻培养的生物饵料都含有较丰富的EPA,但缺乏DHA,使仔鱼的生长、成活和鱼体DHA较低;而经胶囊强化剂强化后的饵料提高了其中的DHA含量,使仔鱼的生长、成活和鱼体DHA均有所提高。鱼体脂肪酸组成受到饵料脂肪酸组成的较大影响,同时提示了仔鱼DHA不能由自身合成,DHA对仔鱼的生产、成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仔鱼 饵料 生长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的构建和新进展——两源并举“超优势稻”的选育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3 CSCD

摘要:一、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的构建 :1、5 0年代开创矮化育种工程 :利用矮生性主基因Sd 1,育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杂交的矮杆良种“广场矮” ,并接着育成“珍珠矮”、“广六矮”及“二九矮”等矮杆良种 ,促成我国籼稻良种矮杆化 ,为我国第一次“绿色革命”作出重大贡献。 2、70年代开创高光效丛化育种工程 :因发现及利用与Sd 1不等位的新的矮生性主基因Sd g ,育成“桂朝”、“双桂”等著名良种。并创造了水稻育种“组群筛选法” ,加快了育种进程 ,提高了育种成效。 3、80年代开创半矮杆、早长、超高产育种工程 ,育成“特青”(单季稻亩产 10 17.5公斤 )、“胜优”(单季稻亩产 10 2 4公斤、双季稻亩产 85 7公斤 )等超高产良种 ,促使我国粮食产量跃上新台阶。 4、90年代开创“半矮杆、根深早长、超高产、(特 )优质”育种工程 ,育成“胜泰”、“金科占”系列 (包含那个被一些人称为“广超六号”的良种 )等超高产、特优质良种 ,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需要。如陕西省近年引种的“胜泰 1号” ,其产量与对照种杂交稻“籼优 63”持平 ,但种价却高出 4 0 %以上 ,深受群众欢迎。二、生态育种科学体系的新进展 :1、90年代中期起探索新的育种方案 ,2 0 0 1年开创两源并举“超优势稻”育种工程 :两源并举 ,多种纯合优势集于

关键词: 水稻生态育种 株型 组群筛选 早长根深 Sd-1 Sd-g 两源并举 超优势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法提取龙眼核多糖的初步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03

摘要:龙眼核的重量是龙眼果实重量的17%,是一种可利用的生物资源.运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用纤维素酶水解提取龙眼核多糖的方法,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佳条件为:原料经预处理、经0.2%的纤维素酶在40℃、PH4.5条件下水解3.5H.

关键词: 龙眼核 多糖 纤维素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