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441条记录
优质大果浓香型杂交龙眼新品种-翠香

中国果业信息 2021

摘要:"翠香"是从"冬宝9号"和"翠玉"杂交后代中,经多年定向筛选育成的优质大果浓香型杂交龙眼新品种。2018年通过福建省科技成果鉴定。果实大小均匀,单果重14.7~16.3 g,果实侧扁圆形,果肩双肩耸起,果顶钝圆,龟裂纹较明显,果皮青灰褐色。果肉黄白色,半透明,不流汁(干胞),汁液多,离核易,果肉质地脆,化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5%~22.8%,可食率70.6%~76.3%,风味甜,香气浓郁,综合品质特优,鲜食加工均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胁迫对不同叶用莴苣品种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鉴选出对镉有较强耐受性的叶用莴苣品种,为镉毒害植物原理提供理论依据,以6种叶用莴苣品种四季、绿神、绿雅、小叶苦苣、紫雅、紫艳为供试材料,在盆栽基质试验条件下,用含有50 mg/L CdCl2·2.5H2O的营养液浇灌进行胁迫处理,探讨了在镉胁迫下不同品种叶用莴苣生理特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一定浓度Cd2+(50 mg/L)胁迫下,对镉耐受程度不同的叶用莴苣品种,在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等生理特性方面产生明显差异。在生物量方面,绿神表现最优;在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方面,紫艳表现最佳,紫雅、绿神次之;在脯氨酸含量、POD活性方面,绿雅表现最好;在SOD、CAT活性方面,紫雅表现最好;在MDA含量方面,绿神含量最少,紫雅次之,紫艳含量最多。得出结论,绿神、绿雅、紫雅叶用莴苣品种对重金属镉的抗性高于其他3种叶用莴苣品种。

关键词: 叶用莴苣 镉胁迫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县域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湖北省2017年县域截面数据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绿色发展指数是评价农业绿色经济发展现状,诊断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而探讨农业绿色经济发展路径的重要依据。在分析农业绿色发展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生产基础、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技术支撑4个维度构建农业绿色指标评价体系,综合运用主观等权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绿色发展水平较低,区域间,同一县(市、区)内不同指标间发展很不平衡,总指标得分较高的县(市)在生态环境上往往是短板;总指标得分低的县(市、区)生态环境指标得分都相对较高,但如何实现绿色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仍然面临不少的困难。

关键词: 绿色发展 评价指数 农业 实证分析 县域 湖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兰花色花香生物合成途径的转录组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杂交兰(Cymbidium hybrid)不同花色花香品种‘玉凤’(K18,黄色)和‘福韵丹霞’(K24,紫红色)为材料,采用RNA-Seq技术获得杂交兰不同花期的花朵转录组数据,分析杂交兰不同时期花色/花香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杂交兰花色花香形成的分子机理,为杂交的定向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K18和K24分别获得11914和6793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显示,有58个差异基因与花色花香合成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类黄酮是K18和K24的主要花色素,其合成基因在小花蕾期显著上调,其中K18通过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I)、类黄酮-3',5'羟化酶基因(F3'5'H)和黄酮醇合酶基因(FLS)途径生成黄酮醇,K24则通过花青素合成酶基因(ANS)途径生成花青素.(2)qRT-PCR验证表明,萜类骨架基因羟甲基戊二酰辅酶基因(HMGS)、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HMGR2)和甲羟戊酸-5-焦磷酸合酶基因(MVD)等的表达量均在K18盛花期最高,同时6个下游的萜烯合酶(TPS)基因在K18中表达量比K24上调100倍以上.(3)定量分析表明,K24、K18中的花色素苷总含量分别为608.74、122.28μg·g-1,K18花色苷含量仅为K24的20%;K24花中色素物质主要成分为矢车菊素苷,使其花色呈红色;K18中飞燕草素苷含量相对较高(花色为黄色).研究推测,ANS基因的较高表达可能是K24花瓣中花色苷含量高于K18的原因之一,K18通过CHI、F3'5'H、FLS途径积累了大量黄酮醇而不是花青素,从而影响了花朵颜色的决定.

关键词: 杂交兰 花色 花香 转录组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口服三七总皂甙对大黄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含不同浓度三七总皂甙(PNS)的饲料(0、10、50、250 mg·kg-1)连续14 d投喂大黄鱼,检测肝、脾、头肾组织部分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清部分免疫因子的活性,结合人工注射感染变形假单胞菌的抵抗力,评估口服PNS对大黄鱼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各浓度组大黄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高浓度组(250 mg·kg-1)大黄鱼脾组织粘病毒抗性蛋白(Mx)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浓度组(50 mg·kg-1)脾组织和低浓度组(10 mg·kg-1)头肾组织的Mx相对表达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各浓度组各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链(TNF-α)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均低于对照组;各浓度组各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α链(MHCⅡ-α)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感染变形假单胞菌后各浓度组大黄鱼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250 mg·kg-1的PNS连续投喂14 d未能明显增强大黄鱼免疫机能。

关键词: 三七总皂甙 大黄鱼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闺'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研究

茶业通报 2021

摘要:'春闺'是从'黄棪'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的新品种,制作闽南乌龙茶有特殊的花香.为探明'春闺'品种乌龙茶初制加工过程中主要香气成分的变化,本研究利用HS-SPME/GC-MS方法对春闺乌龙茶制作过程中各样品挥发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春闺品种鲜叶经过做青后,醇类、酯类、酮类、含氮化合物等香气含量均是有不同程度提高的,而醛类组分、烷烃类化合物、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等是大幅度降低的;在整个春闺乌龙茶的制作过程中香气挥发物总量至第三摇后达到最高,香气挥发物种类由鲜叶的87种,增加至111种;经过摇青工艺后,芳樟醇、橙花叔醇、水杨酸甲酯、茉莉内酯、己酸己酯、(顺)-己酸-3-己烯酯、α-法呢烯、α-罗勒烯、石竹烯、吲哚及2-甲基-6-亚甲基-1,7-辛二烯-3-酮成分等大量增加,而壬醛、癸醛、β-柠檬醛、丙酸-2-甲基-2-乙基-3-羟基-己酯、2-乙基-1-己醇、D-柠檬烯、十三烷等大幅度降低.

关键词: 春闺 闽南乌龙茶 加工过程 香气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糊评价响应面法优化百香果曲奇饼干配方

福建农业科技 2021

摘要:为了探究百香果曲奇饼干的最佳配方。以百香果果汁粉、低筋小麦粉、绵砂糖和黄油为主要原料,研究百香果曲奇饼干配方。通过设立百香果曲奇饼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感官评分为指标,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定因素的水平,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法,优化百香果曲奇饼干的配方。结果表明百香果曲奇饼干最优配方为低筋小麦粉100%、百香果果浆粉添加量16.5%、绵砂糖添加量32.3%、黄油添加量72.7%、碳酸氢钠0.7%、盐0.7%、水16%。烘培条件为上火温度180℃、下火温度160℃、烘培时间2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百香果曲奇饼干符合GB 710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饼干》及GB/T 20980-2007 《饼干》标准要求,感官评分值为99.9分,优于其他试验组。在优化配方条件下,制备的百香果曲奇饼干呈浅金黄色,口感酥脆,酸甜适中,感官评分高,可为其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百香果 曲奇饼干 感官评价 配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4%氟茚唑菌胺·四氟醚唑悬乳剂对黄瓜白粉病和黄瓜靶斑病田间防治效果

农药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24%氟茚唑菌胺·四氟醚唑悬乳剂对黄瓜白粉病和黄瓜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生产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照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24%氟茚唑菌胺·四氟醚唑悬乳剂216、288 g a.i./hm2处理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65%和87.30%,对黄瓜靶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74%和81.92%,且对黄瓜无药害。[结论]24%氟茚唑菌胺·四氟醚唑悬乳剂对黄瓜白粉病和黄瓜靶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使用浓度为216~288 g a.i./hm2

关键词: 氟茚唑菌胺 四氟醚唑 黄瓜白粉病 黄瓜靶斑病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质碳氮比对广叶绣球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菌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培养基质碳氮比显著影响食用菌菌丝生长及子实体生长发育。广叶绣球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前期研究发现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碳源的需求较多。本研究采用松木屑、复合氮源作为栽培原料,研究基质碳氮比对绣球菌菌丝生长及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不同碳氮比(C/N)的栽培基质对菌丝生长速度无显著影响,但是随着C/N比值的增加,子实体形成期逐渐延长,子实体形成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基质C/N在48.8–55.9之间时,采收率较高,在80–90d内,达到采收标准的菌袋比例分别为83.7%和81.4%。当基质C/N为43.4时,鲜菇产量最高,但外观品质受影响。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及效率,采用松木屑和复合氮源作为栽培原料、适宜的基质C/N为48.8时,绣球菌子实体形成期为64d,子实体形成率为95%且较为集中,鲜菇平均产量为231g/袋(76%集中于200–260g/袋),整个生产周期为84d。本研究结果表明绣球菌具有"高碳低氮"的营养生理特性。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碳氮比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磷、钾肥配比及稻秆半量还田提高紫云英产量与养分截获

草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云英为南方稻区最主要的冬季绿肥作物。在紫云英生育期筛选磷、钾肥适宜配比,明确稻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可为福建稻区紫云英高效栽培与水稻化肥减施提供依据。田间条件下,磷肥(P2O5)设0、15、30 kg·hm-23个水平,钾肥(K2O)设0、15、30 kg·hm-2以及稻秆半量还田替代4个水平,二者完全组合共12个处理,主要测定紫云英盛花期农艺性状、产量、养分含量及截获量。结果表明,与不施磷、钾肥处理(CK)相比,磷、钾肥不同配比的紫云英株高、茎粗、株数、总分枝数最大增幅分别为6.2%、5.9%、8.1%、6.5%,紫云英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分别增幅1.3%~12.8%与1.4%~15.1%,其中30 kg·hm-2磷肥与15 kg·hm-2钾肥配比,紫云英干草产量最高。30 kg·hm-2磷肥与30 kg·hm-2钾肥配比,氮、磷、钾养分截获总量最高,分别比CK提高19.2%、18.8%、25.9%,差异均显著。稻秆半量还田的紫云英增产与氮、磷、钾养分截获效果与15~30 kg·hm-2钾肥用量基本相当。磷、钾肥配施可改善紫云英生长性状并提高生物量和养分截获量,稻秆半量还田能够替代紫云英生育期钾肥施用量。综合产量、养分截获与化肥减施节本因素,福建稻区紫云英以15 kg·hm-2磷肥配施15 kg·hm-2钾肥(或稻秆半量还田替代钾肥)为较优配比。

关键词: 紫云英 磷肥 钾肥 秸秆还田 鲜草产量 养分截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