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膜技术在沼气工程沼液减量化处理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厌氧发酵产沼气作为主流的能源化技术,在有机废弃物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沼液作为沼气工程的主要副产物,由于其产量大、含水率高,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储存运输困难、难以及时消纳利用等问题,需要进行减量化处理.利用膜技术浓缩沼液可大幅降低沼液体积,产生大量淡水资源,同时获得含高浓度营养物质的浓缩液,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归纳了厌氧发酵沼液的水质特性,综述了固液分离预处理,微滤(Microfiltration,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纳滤(Nanofiltration,NF)、反渗透(ReverseOsmosis,RO)、膜蒸馏(MembraneDistillation,MD)和减压膜蒸馏(Vacuum Membrane Distillation,VMD)等沼液膜浓缩技术,总结了各技术的处理原理及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需解决的关键瓶颈问题,并对膜技术应用于沼气工程沼液减量化处理进行了展望与建议.


人工神经网络在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中沙门氏菌污染率的预测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对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的预测,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收集数据,建立以初始污染水平、初始污染率、次氯酸钠(NaClO)浓度为输入值,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为输出值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model,GRNN),预测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变化,并用训练集拟合,测试集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随初始污染水平、初始污染率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相反随NaClO浓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P<0.05).练后的GRNN模型的r值和SEP值分别为0.93和10.8%,拟合良好.模型对新数据预测的误差较小(SEP=13%),表明GRNN模型可较准确的预测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的沙门氏菌污染率.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用于鸡胸肉预冷清洗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率的预测,为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关键词: 鸡胸肉 预冷清洗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 沙门氏菌污染率 预测模型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组分的免疫学特异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的特异组分,为建立牛血吸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葡聚糖凝胶层析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对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SDS-PAGE分离出10条蛋白条带,依次为100、80、60、55、45、28、27、17、15和13 KDa的小分子量蛋白;采用阳性病牛血清进行Western-blot,共鉴定出有3条特异带,分子量分别为50、28、17 KDa,28和17KDa条带较为明显,而50KDa条带较弱;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出2个蛋白质高峰,即大分子量蛋白组分峰(I峰)和小分子量蛋白组分峰(II峰);再经Dot-ELISA鉴定表明,II峰中高速离心后的上清蛋白是可用于牛血吸虫病诊断的特异性抗原.[结论]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出的Ⅱ峰蛋白再经过高速离心后,其上清蛋白是能够用于牛日本血吸虫病诊断的特异性天然蛋白.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可溶性虫卵抗原 SDS-PAGE Western-blot Dot-ELISA


鮸鱼肌肉和副产物营养组成分析及评价
《食品与机械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鮸鱼肌肉和副产物营养成分进行测定,鮸鱼肌肉和副产物水分含量分别为79.65%与69.15%,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8.65%与19.3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0.24%与3.90%,灰分含量分别为1.15%与3.75%.鮸鱼肌肉和副产物的氨基酸总量(TAA)分别为18.58%与15.47%,必需氨基酸(EAA)质量分数分别为7.65%与5.52%,但只有鮸鱼肌肉的EAA/TAA (41.17%)与EAA/非必需氨基酸(69.99%)符合FAO/WHO优质蛋白质标准.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的结果表明鮸鱼肌肉和副产物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鮸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9.07,副产物的EAAI为61.78.鮸鱼肌肉和副产物都含有丰富的丁酸、棕榈油酸、油酸、神经酸、二十二碳六烯酸、Mg、Ca、K和Fe.鮸鱼肌肉和副产物是高蛋白质、低脂肪、富舍矿物质的食品源.


麦稻茬口期内施氮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麦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与苗期水稻争氮的生产问题,采用模拟土柱试验,通过设置四种处理(无麦秆无氮肥(CK)、麦秆还田+无氮肥(CM)、麦秆还田+尿素(SN)、麦秆还田+沼液(SZ)),分析了在麦秆还田后1 d和21 d的土壤有效养分和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变化.结果 显示,CM处理的有效氮含量较CK处理下降20.58%,表明麦秆还田后无氮肥施入造成土壤有效氮含量下降;麦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钾(AK)和有效磷(AP)的含量,其中,SZ处理的AK和AP含量增幅最大,分别达22.07%和23.20%.所有麦秆还田处理的AWCD值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CK,麦秆还田整体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相较于CM,添氮处理更有利于微生物群落分布均匀性.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的磷钾养分会促进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和聚合物的利用和转化,而SN处理的微生物活性和代谢功能在21 d时可能受到抑制.综上,麦稻茬口期麦秆还田添加沼液更有利于改善后茬水稻苗期营养供应和土壤生态水平.


植物蔗糖转运蛋白SUTs的生理功能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蔗糖是绿色植物光合固定产物储存和转运的主要形式,蔗糖从光合作用的源组织到非光合作用的库组织包括韧皮部装载、维管束运输和卸载三个过程.蔗糖转运蛋白(sucrose transporters, SUTs/SUCs)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跨膜蛋白,在蔗糖从源到库的长距离运输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植物蔗糖转运蛋白属于MFS (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基因超家族,分为两个跨膜区,中间由一个亲水胞质环隔开.了解蔗糖转运蛋白和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功能及调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蔗糖转运蛋白的鉴定、生理功能和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助于阐述蔗糖在植物体内的分配和运输机制.


观赏羽衣甘蓝主要品种间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羽衣甘蓝优良的观赏性和抗寒性使之成为冬季园林应用最广泛的植物之一.为了充分利用优良商业品种开展羽衣甘蓝新品种的选育,本研究采用20对SSR分子标记对27个羽衣甘蓝主要栽培品种进行了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表明,27份供试材料遗传系数变化范围在0.419~0.855之间,各材料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在遗传系数0.63处,UPGMA聚类可将羽衣甘蓝品种分为3类,根据分子标记聚类结果并结合表型性状综合分析表明,叶型性状是决定亲缘关系远近的首要因素,即圆叶型与裂叶型的亲缘关系较近,而皱叶型与前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远;其次是叶色,同色系品种间(红/紫色系或白色系)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最后是株型,株型相似(高或矮)的品种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本研究为明确不同品种间的遗传背景、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数据基础.
关键词: 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SSR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浙江省地方鸡种禽白血病毒抗原检测与部分分离株GP85基因序列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浙江地区地方品种鸡中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rius,ALV-J)的感染情况与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对浙江省部分地方品种鸡体内ALV的p27抗原进行了检测,从疑似感染鸡群中检测分离到5株ALV-J,并对其GP85基因进行PCR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检测的19个地方鸡品系中,所有品系的鸡样本都呈现抗原阳性,其中101系的抗体阳性率最高,母鸡阳性率为40.48%,公鸡阳性率为16.54%;126系次之,母鸡阳性率为28.87%,公鸡阳性率为3.30%;171系抗体阳性率最低,其母鸡阳性率仅为4.08%,公鸡的感染率为0.为了解地方鸡群中ALV-J的遗传变异,对分离到的5株ALV-J的GP85基因进行了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个分离毒株的GP85基因大小均为924 bp,与预期一致;本研究样品序列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0.8%~98.5%,与原型毒株HPRS103核苷酸相似性为90.3%~97.0%,与国内其他分离株的同源性为86.5%~99.0%.分离株与福建(FJ201308株)和广东(WF13株)分离株的同源性最高.结果表明:浙江省大部分地方品种鸡都不同程度感染ALV-J,而且分离毒株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提示我们应加强浙江省地方品种鸡ALV的净化工作.


常规晚粳稻品种休眠性鉴定与筛选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常规晚粳稻品种休眠性的差异,本研究以'浙粳96'、'浙粳99'、'秀水14'、'秀水134'等96个常规晚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不同贮藏时期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确定品种的休眠性.结果 表明,供试材料休眠性差异较大,约13.6%的品种为浅休眠性.品种收获后60 d内的发芽势与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0.68~0.93),发芽率与休眠等级呈极显著负相关(-0.92~-0.37),发芽率与休眠期呈极显著负相关(-0.79~-0.56),休眠等级与休眠期呈极显著正相关(0.67);K-Mean聚类分析发现晚粳稻品种破除休眠可划分为4种类型,研究结果为常规晚粳稻新品种选育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