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融合多环境参数的鸡粪氨气排放预测模型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H3是影响舍内肉鸡生长发育的主要有害气体,对其排放量的准确测量与预测有助于建立鸡舍环境调控模型,提升畜禽福利化养殖的水平.生产中,NH3监测多采用电化学传感器,精度差且寿命短,较难直接获取NH3排放量.结合NH3产生和释放的机理过程,选择相对较易获取的CO2排放量(ECO2)和H2O排放量(EH2O)等环境参数建立NH3排放量的预测模型.建立了肉鸡厚垫料养殖模式下,舍内鸡粪气体排放的模拟试验装置,连续多日 向试验装置内投入等量鸡粪以模拟鸡舍每日 粪便生成,监测温度、相对湿度以及CO2、H2O、NH3排放量数据.基于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和环境参数,构建了 NH3排放量预测模型,并运用特征和排列重要性探究参数重要程度,运用部分依赖图和个体条件期望图探究模型对参数的依赖关系.依据氨气排放预测相关知识,将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为水汽压差(VPD),对比引入VPD后,不同参数组合方式对最优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极限随机树模型预测NH3排放量的效果最好,其R2为0.916 7、均方根误差为0.289 7 mg/(kg·h)、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0.82%.分析各模型参数,该模型对EH20的依赖性最大,引入VPD对极限随机树的预测能力没有提升.基于温度、相对湿度、EH2O、ECO2建立的极限随机树模型可较好地预测肉鸡垫料饲养工艺下粪便的NH3排放量.

关键词: 鸡粪 氨气 厚垫料饲养 排放速率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长周期青稞苗粉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分析及抗氧化性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青稞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热风干燥、粉碎等工艺制成青稞苗粉(highland barley seedling powder,HBSP),对不同生长周期样品氨基酸、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必需氨基酸赖氨酸、亮氨酸含量为0.48 g/100 g~1.34 g/100 g、0.80 g/100 g~1.54 g/100 g,γ-氨基丁酸含量为0.93 g/100 g~3.12 g/100 g.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38.00 mg/100 g~1910.00 mg/100 g,参测样品的总抗氧化能力依次为12 d HBSP>10 d HBSP>5 d HBSP>3 d HBSP.综合对比氨基酸、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可得出青稞苗粉最佳生长周期为10日龄.

关键词: 青稞苗粉;生长周期;氨基酸;脂肪酸;抗氧化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瓜蓟马的识别与防治

蔬菜 2022

摘要:<正>瓜蓟马(Thrips palmi Karny,1925)又称为棕榈蓟马、节瓜蓟马,属于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小型昆虫,体长仅1 mm左右,主要为害茄子、瓜类、豆类和十字花科蔬菜,该虫不但通过吸吮植物汁液对农作物造成直接危害,还能传播多种病毒,近些年来危害呈上升趋势,且田间抗药性增强,成为温室蔬菜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瓜蓟马起源于东南亚地区,于1925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三维数字化的小麦植株表型参数提取方法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2

摘要:针对小麦植株分蘖多、器官间交叉遮挡严重,难以用图像或点云准确提取植株和器官表型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三维数字化的小麦植株表型参数提取方法.首先提出了小麦植株各器官数字化表达方法,制定了适用于小麦全生育期的三维数字化数据获取规范,并依据该规范进行数据获取.根据三维数字化数据的空间位置语义信息和表型参数的定义,提出了小麦植株表型参数计算方法,实现了小麦植株和器官长度、粗度和角度等3类共11个常规可测表型参数的计算.进一步提出了定量描述小麦株型和叶形的表型指标.其中,植株围度通过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三维离散坐标计算,用于定量化描述小麦植株松散/紧凑程度;小麦叶片卷曲和扭曲程度为定量化叶形的指标,根据叶面向量方向变化计算得到.利用丰抗13号、西农979号和济麦44号三个品种小麦起身期、拔节期、抽穗期三个时期的人工测量值和提取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保持植株原始三维形态结构的前提下,提取的茎长、叶长、茎粗、茎叶夹角与实测数据精度相对较高,R2分别为0.93、0.98、0.93、0.85;叶宽和叶倾角与实测数据的R2分别为0.75、0.73.本方法能便捷、精确地提取小麦植株和器官形态结构表型参数,为小麦表型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关键词: 小麦 三维数字化 可视化 表型参数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母质温带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赛罕乌拉保护区2种不同土壤母质(黄土和沙母质)与3种利用方式(围栏打草、季节性放牧和自由放牧)草地为对象,基于群落组成调查数据,计算人为干扰指数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草地退化程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母质与人为利用方式的差异使草地处于不同的退化状态,黄土与沙母质类型草地退化程度均随人为利用强度的增加而上升,且当人为利用方式相同时,黄土母质草地人为干扰指数(均值1.21)比沙母质草地(均值1.48)低。各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随土壤母质的砂质化和人为利用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57~4.27,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16~2.39,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76~0.8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1~0.80。随着人为干扰指数增加,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下降,而均匀度指数有上升趋势。过度放牧对2种土壤母质草地均会造成严重威胁,黄土与沙母质草地最适宜的利用方式分别为围封打草和季节性放牧。在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过程中,需兼顾草地不同土壤母质与人为利用方式的影响,针对不同土壤母质条件规划不同的草地利用方式,实现因地制宜的草地恢复与管理。

关键词: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人为干扰 草地退化 温带草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修复对玉米镉含量影响的整合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间作修复对镉(Cd)污染农田玉米Cd含量影响,旨在为实现污染农田边生产边修复提供基础支撑.[方法]本研究以"玉米"、"Cd"、"间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Web?of?Science"数据库检索2006—2020年期间发表的文献,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33篇,获得数据770组.以玉米单作为对照,利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揭示间作修复对玉米Cd含量影响,明确间作植物种类、玉米品种、土壤性质和栽培措施等因素的综合效应.[结果]与单作玉米相比,大田间作修复能显著降低玉米籽粒、茎叶和根Cd含量,尤其对籽粒Cd抑制作用最显著.蜈蚣草+籽粒苋、蜈蚣草、籽粒苋和龙葵等间作植物对玉米籽粒Cd含量有显著抑制作用;东单、海禾28和绿玉269等玉米品种籽粒Cd含量也显著受间作修复抑制.在弱酸性或中性土壤上,间作修复对玉米籽粒Cd的抑制作用增强;无论是安全利用类还是严格管控类农田,间作修复均能显著降低玉米籽粒Cd含量;间作行距对玉米籽粒和茎叶Cd含量影响不显著,但0~30?cm行距显著降低根Cd含量.盆栽间作修复涉及到的间作植物以及玉米品种较多,Meta分析结果表明,盆栽间作修复对玉米Cd含量降低作用不显著;此外,间作植物鸡眼草、黑麦草和苜蓿,以及主栽作物金珠蜜等间作修复效果在大田或盆栽试验下差异较大.[结论]间作修复可以显著降低玉米Cd含量,提高Cd污染玉米农田修复效率.选用合适的主栽玉米品种和间作修复植物是提高间作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间作行距及土壤pH、Cd含量等因素对修复效果影响还需深入探讨.

关键词: 间作修复 Cd含量 玉米 Meta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LM神经网络的果品冷链乙烯监测校准模型与验证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冷链环境监测对于维持易腐果品品质安全至关重要,乙烯是关键监测要素之一.然而,现有果品冷链乙烯监测设备较少考虑与温湿度之间互作作用,影响监测精度和应用效果.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ELM神经网络的乙烯监测校准模型并在多要素监测设备中验证.首先,以乙烯电化学传感器固有电压信号为基础,综合考虑温湿度变化影响,构建ELM神经网络乙烯监测校准模型,实现乙烯监测自适应校准;其次,以乙烯校准模型为核心,集成相关传感器、微控制器等模块,引入LoRa技术,开发果品冷链环境多要素监测设备;最后,以监测设备为载体,进行ELM模型离线测试和实际场景多要素监测性能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乙烯校准均方根误差达0.30μL/L,平均训练耗时0.0625 s,有效提高了动态环境下乙烯自适应监测性能;同时,该设备在冷链实际多要素环境中温度、相对湿度、乙烯浓度监测均方根误差达0.46℃,1.65%,1.11μL/L,可以满足果品冷链环境多要素监测精度需求.研究成果对于精准控制冷链环境、准确预测果品品质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果品;模型;冷链;乙烯监测校准;ELM神经网络;LoRa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腐植酸对西葫芦幼苗生长、生理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CSCD

摘要:为研究黄腐酸钾、腐植酸钾、生化腐植酸钾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西葫芦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西葫芦为试验材料,将3种腐植酸钾与3种水分处理相结合,研究西葫芦幼苗生长、生理及水分利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程度水分条件下,与未添加腐植酸钾的幼苗相比,添加腐植酸钾处理的西葫芦幼苗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均显著增加,且生化腐植酸钾作用最显著.在同种腐植酸钾作用下,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西葫芦幼苗抗氧化酶CAT和SOD活性呈增加趋势,水分利用率提高,且生化腐植酸钾处理的幼苗水分利用最充分.综合分析表明,添加腐植酸钾可缓解水分胁迫对幼苗的影响.

关键词: 西葫芦 腐植酸 生长指标 生理特性 抗氧化酶 水分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桑枝木屑栽培榆黄菇的培养料配方筛选试验

蔬菜 2022

摘要:为降低榆黄菇的栽培成本,开发利用新型栽培基质,以桑枝木屑代替部分棉籽壳,设置3种不同桑枝木屑添加量(10%、20%、30%)的栽培配方,探究添加桑枝木屑对榆黄菇生物学转化率和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配方中,添加10%桑枝木屑(棉籽壳32%、桑枝10%、玉米芯42%、麸皮10%、豆粕5%、生石灰1%)栽培的榆黄菇生物学转化率最高,为88.76%,子实体中脂肪、可溶性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和粗多糖含量较常规栽培配方分别提高了16.7%、112.5%、150%和44.71%.

关键词: 桑枝 榆黄菇 培养料配方 生物学转化率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药剂对莲缢管蚜的毒力和防效评价

中国植保导刊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防治莲藕上莲缢管蚜的高效药剂,采用喷雾塔法测定7种药剂对莲缢管蚜的毒力,采用盆栽喷雾法评价各药剂的防效.结果表明:啶虫脒对莲缢管蚜的毒力最高,噻虫嗪的毒力最低,处理后24 h的LC50分别为0.26 mg/L和4.92 mg/L.7种药剂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啶虫脒>阿维菌素>苦参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吡虫啉>噻虫嗪.3种新烟碱类药剂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啶虫脒乳油的盆栽防效最高,药后1、3、7 d的防效均在95%以上;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的防效次之,也达到90%以上,上述5种药剂对莲缢管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生产推荐用药.

关键词: 莲缢管蚜 莲藕 杀虫剂 毒力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