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斑鳢、乌鳢及其杂种细胞核DNA流式含量分析
《动物学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及其正交杂种斑乌鳢(斑鳢♀×乌鳢♂)和反交杂种乌斑鳢(乌鳢♀×斑鳢♂)的红细胞为材料,以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为DNA标准(2.5 pg/2c,2c指2倍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这4种鱼的细胞核DNA含量。斑鳢、乌鳢、斑乌鳢及乌斑鳢这4种鱼血细胞DNA的绝对含量分别为(1.488±0.035)pg/2c、(1.489±0.034)pg/2c、(1.522±0.077)pg/2c和(1.520±0.033)pg/2c。斑鳢和乌鳢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斑鳢和乌鳢与两种杂交鳢的DNA含量差异显著(P<0.05),两种杂交鳢之间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鳢细胞核DNA含量显著高于亲本,可以作为杂种鉴定的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石斑鱼染色体组型分析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淡水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淡水石斑鱼染色体数目为2n=44,核型公式为4 sm+26 st+14 t,染色体臂数(NF)=48。雌雄无差异。
关键词: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 核型 微量全血法 染色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液微萃取技术在原子光谱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4
摘要:在复杂样品处理和痕量金属测定中,液液萃取是广泛采用的分离净化与富集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微萃取技术。本文对原子光谱分析中比较常用的液液微萃取技术进行了评述,介绍了浊点萃取、单滴微萃取和分散液液萃取等新型绿色微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列举了其在微量金属元素检测中的部分应用实例。同传统的萃取技术相比,液液微萃取用于痕量金属元素检测,操作简单、快速,有机溶剂用量少,对人体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同时又有极高的萃取效率和很大的富集倍数,具有更低的检出限和更高的灵敏度,是环境友好的绿色萃取技术。[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6):32-41]
关键词: 液液微萃取 原子光谱分析 浊点萃取 单滴微萃取 分散液液萃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结构的年际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9―2012年连续4年在东海进行的夏季(6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资源密度、性比、胴长结构、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年际变化,阐述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群体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夏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出现率较高,但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在调查的4年间,2009年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2010年最低。(2)各年度的雌雄比例均符合1∶1的关系(P>0.05)。(3)夏季渔汛期的太平样褶柔鱼个体较小。相比较而言,2012年的优势胴长组最大,2011年最小。但各年度的优势胴长均小于200 mm。(4)雌、雄个体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符合指数生长曲线,年间差异极显著(P<0.001)。(5)渔获个体以性未成熟幼体为主,性腺成熟度随胴长增加而升高。各年度雌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均大于雄性。分析认为,2009—2012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夏季渔汛期均以秋、冬生群的性未成熟幼体为主,夏生群的性成熟大个体较少。各年度太平洋褶柔鱼的生长发育速度以及群体结构有所不同。本研究可为掌握该物种资源的变动规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东海 群体结构 基础生物学 年际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渔获组成的初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春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业海上调查数据,对南海中南部海域灯光罩网渔获组成、主要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南海中南部灯光罩网的主捕鱼种,占绝对地位,优势胴长组为110~130 mm;其他主要鱼种有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es)、鲔(Euthynnus affin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鱼种优势度的度量指标,得出灯光罩网渔获优势种只有鸢乌贼一种,IRI值高达19 418.013(IRI≥1 000),重要种有2种,长体圆鲹和黄鳍金枪鱼,IRI值分别为176.731和175.703(1 000>IRI≥100)。灯光罩网是南海捕捞中上层鱼类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发展前景好,应合理开发,实现南海渔业的更好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5种幼鱼的生存及鳃、肾组织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黑龙江野鲫(Carassius aurat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5种幼鱼进行96 h急性盐度毒性试验,研究了盐度对5种幼鱼的半致死浓度,及其对鳃和肾脏的组织结构影响。结果显示,5种幼鱼盐度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063、10.322、11.780、12.752和9.654 g/L。5种幼鱼的盐度耐受能力顺序为:鲫>大鳞鲃>松浦镜鲤>草鱼>鲢。观察了盐度对受试鱼类鳃和肾脏的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在盐度胁迫下,受试鱼类鳃小片缩短,细胞间隙增大,鳃小片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甚至脱落;而肾组织中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肾小管管腔变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TRAP标记分析8个福瑞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福瑞鲤不同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利用TRAP分子标记对生长速度有差异的家系(4个生长速度快,4个生长速度慢)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8个家系的多态性条带数在9.41至12.00之间,多态性比率范围为52.04%~66.02%,多态信息含量为0.185 3~0.243 0,Nei遗传多样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87 5~0.241 0和0.278 0~0.351 0,其中家系85#的各遗传参数值最高,而家系74#的最低。家系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及分子变异方差(AMOVA)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家系56#与92#(Fst=0.051 6)及51#与89#(Fst=0.095 6)这2对家系间处于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0.05≤Fst≤0.15)之外,其他家系间遗传分化水平均较低(Fst<0.05),群体的总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家系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其方差分量的贡献率达98.3%。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家系26#与92#的遗传距离最大,家系85#与89#的遗传距离最小;基于此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家系56#与74#以及家系85#与89#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聚类在同一分支上,而其他家系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研究结果说明8个福瑞鲤家系内遗传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育种潜力,可扩大福瑞鲤的选育空间。
关键词: TRAP分子标记 福瑞鲤 家系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