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290条记录
香草兰精油Pickering乳液制备、性质及功能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植物精油进行有效保护,控制其缓慢释放并扩大其应用范围,以香草兰精油为原料,通过剪切超声技术制备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OSA淀粉)为固体颗粒的Pickering乳液,测定其在贮藏期间的稳定性及香气释放速率,探究乳液消化过程中的变化,并对精油及乳液的抗炎性和MCF-7细胞抗增殖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香草兰精油Pickering乳液液滴表面光滑,颗粒完整,最小粒径为0.54μm.Pickering乳液可有效提高精油贮藏稳定性.与香草兰精油相比,乳液有效降低内部精油的香气释放率约100倍.Pickering乳液具有显著的抗消化能力,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在120 min内达到22.35%.香草兰精油制备Pickering乳液后依旧保持较高的抗炎活性,与未经处理的MCF-7细胞相比,二者均具有较强抗增殖作用.结论:用OSA淀粉稳定香草兰精油制备的Pickering乳液可有效增加精油溶解度,提高稳定性,扩大应用范围.本试验可为香草兰精油的应用,特别是功能性物质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香草兰精油 Pickering乳液 抗炎活性 MCF-7抑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体胚苗质量调查与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然橡胶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主要来源于橡胶树。橡胶树生长周期长,其苗木质量直接影响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橡胶树体胚苗在前期研究中表现一致性好,且具有速生、高产的优势。海南省天然橡胶新型种植材料创新基地是当前规模生产的橡胶树体胚苗的基地,现生产品种有热研73397和热研917。本研究分析比较了热研73397体胚试管苗在2018—2020年间的株高、茎粗、叶片数、主根长等指标的差异性,比较了2020年2个品种各指标的差异性,并对不同年份不同品种进行分级比较,以期阐明橡胶树体胚苗规模生产的情况。结果表明:(1)2018—2020年,热研73397的株高、茎粗、叶片数、主根长度在各区间的比例相当;株高、叶片数、主根长度在3 a间的差异不显著;茎粗在2018和2019年之间差异显著,且3 a均值均在2.00 mm以上,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仅为0.09 mm。(2)2020年,热研73397和热研917体胚苗的株高一致,均值均为8.0 cm,且大部分集中在5.0~10.0 cm,分别占66.13%、66.91%;热研73397和热研917的茎粗范围分别为0.80~4.23 mm、1.13~3.73 mm,均值分别为2.11 mm和2.18 mm,2个品种的茎粗在1.50~3.00 mm之间高度集中,分别占85.94%、83.82%;热研73397和热研917叶片数范围分别为0~6片和1~4片,2个品种叶片数绝大多数为1~3片,分别占88.82%、96.32%,其中热研917叶片数为2片的占比高达52.94%;热研73397的主根长度均值为9.5 cm,而热研917的为9.1 cm,2个品种的主根长度多数集中在8.0~12.0 cm之间,分别占74.12%、79.4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2个品种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差异不显著,主根长度差异显著(P<0.05)。(3)2018—2020年调查的橡胶树体胚苗中,不同年份不同品种的橡胶树体胚苗,一级苗比例为19%~22%,二级苗比例为56%~62%。据此,规模化生产橡胶树体胚试管苗质量稳定,为橡胶树体胚苗生产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橡胶树 体胚苗 质量指标 种苗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色季拉山蒲公英属总黄酮及糖分含量种间差异及随海拔和坡向的变化

西北植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蒲公英属是西藏最常见的药食两用植物,研究其植株内主要药理活性成分黄酮类、多糖以及其他糖分含量在种间差异以及随着坡向和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对其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6种蒲公英属植物毛柄蒲公英、大头蒲公英、锡金蒲公英、灰果蒲公英、反苞蒲公英和角苞蒲公英不同坡向和海拔样地的全草样本为研究材料,分别对植株中的总黄酮和几种糖分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总黄酮含量在毛柄蒲公英西坡3 900 m样本中最高(80.96 mg/g),而锡金蒲公英东坡2 300 m样本中含量最低(29.08 mg/g),并显著低于其他样本(P<0.05)。(2)总糖含量在反苞蒲公英东坡2 000 m样本中达440.55 mg/g,显著高于其他样本;而锡金蒲公英西坡4 200 m样本仅63 mg/g,显著低于其他样本。(3)所有样本中还原性糖含量最高为61.1 mg/g,最低为35.98 mg/g,但不同种质和不同海拔高度之间的差距不如总糖含量明显。(4)多糖含量在反苞蒲公英东坡2 000 m和锡金蒲公英西坡3 000 m样本高达320 mg/g以上,而锡金蒲公英西坡4 200 m和3 900 m以及毛柄蒲公英西坡3 900 m样本含量不足70 mg/g,并与其他样本差异显著。【结论】西藏蒲公英属植物中黄酮和多糖含量较高,并在不同种之间差异明显;黄酮和多糖含量随海拔升高或坡向呈相反变化趋势,而多糖和总糖含量则有相似的变化规律;高海拔和西坡向可能有利于黄酮积累,低海拔和东坡向可能有利于多糖积累。

关键词: 色季拉山 蒲公英属 黄酮 多糖 海拔 坡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3份火龙果种质果实性状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火龙果果实品质,筛选品质优良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以33份火龙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单果重、果实纵横径、蛋白质、总黄酮、甜菜色素等15个植物学特征及品质特性进行测定,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3份火龙果种质资源的单果重为164.67~556.00 g,果实横径为5.86~9.40 cm,果实纵径为7.29~11.94 cm,果形指数为0.99~1.39,总糖含量为78.80~126.05 mg/g,总酚含量为0.64~2.46 mg/g,总黄酮的含量为0.85~9.67 mg/g,硬度为6.62~16.86 N,蛋白质的含量为0.29~1.45 mg/g,甜菜色素的含量为0.69~37.01 mg/100 g,淀粉的含量为14.12~44.60 mg/g,总酸含量为0.33~15.23 mg/100 g。采用Pearson法对其主要植物学特征及品质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总酸与可溶性固形物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8,与糖酸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32。纵径、横径与单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9、0.942。纵径与果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26。重量与糖酸比、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360、0.351。经主成分分析将15个性状综合成7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2.55%,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22.45%,以单果重、果实纵横径、糖酸比贡献较大。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13.87%,以总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淀粉含量贡献较大。第三主成分贡献率为12.28%。其中糖酸组成、单果重、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淀粉含量、氨基酸含量等是评价火龙果果实综合品质的关键性指标。经综合评价筛选6个综合得分较高的火龙果种质,即热研1号、菀华粉红、红宝龙、无刺红、临家红韵和红金宝可作为火龙果品质育种的优质亲本。

关键词: 火龙果 果实品质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胺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增殖与体胚发生的影响

广西植物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外源多胺(PAs)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EC)增殖及体胚发生的影响机制,该研究以"妃子笑"荔枝EC为材料,采用单因素法在增殖培养基中添加腐胺(Put)、亚精胺(Spd)及精胺(Spm),分析了不同PAs处理后EC的形态、结构、内源PAs含量及相关酶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外源Put、Spd和Spm处理均显著提高了EC增殖率,减少了体胚诱导及萌发数量.经外源PAs处理增殖的EC胚性细胞大小较一致,染色深且均匀,多细胞原胚减少,可见已经分化完全的早期子叶胚.(2)外源PAs处理均显著提高了EC中内源PAs含量,其中Put处理的EC中各类内源PAs及总PAs含量最高;当在含外源PAs培养基上增殖的EC转入不含外源PAs的培养基上增殖时(恢复培养),EC中的Put含量仍然显著高于对照,内源Spd和Spm则显著降低.(3)外源Put处理显著提高了EC中的鸟氨酸脱羧酶(ODC)、精氨酸脱羧酶(ADC)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而外源Spd、Spm处理显著降低了EC中的ODC及ADC活性,外源Spd显著提高了多胺氧化酶(PAO)活性;恢复培养后,EC中ADC和DAO活性比恢复培养前显著降低,ODC和PAO无显著性差异.综上认为,外源PAs可以通过调节PAs代谢相关酶活性影响内源PAs含量,进而影响荔枝EC增殖和体胚诱导.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As调节荔枝体胚发生机制及提高荔枝离体再生效率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荔枝 离体再生 组织切片 多胺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腔室秸秆原位炭化还田设备设计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原位炭化还田技术可将田间秸秆就地直接转化为生物炭,改善土壤结构,解决秸秆直接还田腐解慢、出苗率低、病虫害严重等问题。但目前炭化还田设备仍存在炭化不均匀,运行稳定性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该研究基于精准控氧控温炭化要求,在前期样机基础上,创新研发了立式多腔限域式炭化反应器,研制强化物料定向流动的多翅片型扰动部件,并运用ANSYS Workbench进行仿真模拟和结构优化,研制热解气清洁燃烧及高温烟气换热回用系统,集成秸秆捡拾粉碎系统及田间作业机具,研制立式多腔室秸秆原位炭化还田设备。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进行炭化试验,设备秸秆处理量为500 kg/h,生物炭产率为125 kg/h,固定碳含量为50.30%,系统能量利用率为70.66%,产出的炭达到Ⅰ级生物炭还田标准,燃烧烟气中颗粒物、NO_x、SO_x等排放均满足国标要求,整机系统运行稳定,满足设计标准,为秸秆直接炭化还田提供了技术及装备支撑。

关键词: 秸秆 热解原位炭化 生物炭还田 设备 能量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木香6个不同种质所结沉香的GC-MS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为区分白木香不同种质、品种选育及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白木香6个不同种质的结香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海香1号(Aquilaria sinensis ‘Haixiang 1’)、海香2号(A. sinensis ‘Haixiang 2’)、海香3号(A.sinensis‘Haixiang3’)、皮油种、大叶种和囊泡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乙醚法超声提取的结香样品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个不同种质所结沉香的挥发性成分中倍半萜类较高,而色酮类较低;种质间差异较大,共有成分仅有2个,即叔丁基对甲酚和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倍半萜类成分的数量(10~26种)和总相对含量(25.39%~87.50%)较高,以白木香醛为主,其中海香3号中的倍半萜类数量和含量最高。色酮类的数量(1~3种)和总相对含量(4.66%~37.32%)较低,以2-(2-苯乙基)色酮为主,其中海香1号中的色酮类数量和含量最高,而海香3号、大叶种和囊泡种中均未检出。海香1号、海香2号、海香3号和皮油种所结沉香具有较丰富的致香成分,如白木香醛、7α-H-9(10)-烯-11,12-环氧-8-氧艾里莫芬烷和卡拉酮等;海香2号、海香3号、皮油种和囊泡种所结沉香中含有多种倍半萜成分,如沉香螺旋醇和沉香雅槛蓝醇等;海香1号和海香2号所结沉香中的苄基丙酮成分含量较高;海香1号、海香3号和大叶种所结沉香中的7α-H-9(10)-烯-11,12-环氧-8-氧艾里莫芬烷和6,7-二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等成分含量较高。白木香6个不同种质所结沉香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及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可根据活性成分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

关键词: 白木香 种质 沉香 成分 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壮素浸种对木薯苗期生长的影响

种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进木薯种茎的矮壮素浸种技术,设置不浸种、不同浓度矮壮素(0、50 mg/L、100 mg/L、200 mg/L、300 mg/L)浸种、不同浸种时长(6 h、12 h),研究其对袋栽木薯幼苗根、茎、叶的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浸种比较,100~200 mg/L浸种6 h和12 h显著增粗茎径;200 mg/L浸种6 h、50 mg/L浸种12 h均显著提高总根长,并增粗细根根径。其中,总根长增幅分别达22.69%~31.33%、27.38%~36.86%,细根根径增幅分别达10.53%~20.29%、17.11%~20.29%;100~200 mg/L浸种6 h和50~100 mg/L浸种12 h显著提高茎叶干重和膨大根干重;50~200 mg/L浸种6 h显著提高细根干重32.77%~76.76%,50~100 mg/L浸种12 h显著提高细根干重25.54%~71.83%;100~200 mg/L浸种6 h和50~100 mg/L浸种12 h显著提高薯干淀粉含量;100~200 mg/L浸种6 h和50~100 mg/L浸种12 h有效提高土壤脲酶活性,100~200 mg/L浸种6 h和12 h均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50~200 mg/L矮壮素溶液浸泡木薯种茎6 h,能较好促进木薯苗的根、茎、叶生长,并提高土壤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

关键词: 木薯 矮壮素 浸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养分亏缺对木薯农艺性状、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长期养分亏缺对木薯农艺性状及产量、淀粉含量的影响,为木薯连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在长期定位田间试验时间轴上,选取2019—2021年(连作28~30年)的试验材料,对CK(施氮磷钾肥)、–N(不施氮肥)、–P(不施磷肥)和–K(不施钾肥)4个处理,测定木薯品种SC205和SC124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淀粉含量。结果表明:(1)与CK相比,–N、–K均显著降低木薯的株高,–N、–P和–K显著降低木薯的茎径,–K显著降低叶片SPAD值;主体间效应检验表明,品种和施肥对各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2)与CK相比,–N显著提高2021年的鲜薯淀粉含量;–K显著降低鲜薯淀粉含量,3年平均降幅为14.2%。(3)–N、–P、–K较CK均显著降低鲜薯产量、淀粉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条薯重,各养分亏缺处理鲜薯产量的3年平均降幅均大于40.0%,各养分亏缺处理间的产量效应差异不显著;–K淀粉产量的3年平均降幅为53.3%,降幅显著高于–N、–P。(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鲜薯产量、淀粉产量均与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条薯重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氮、磷、钾亏缺均显著抑制木薯生长,连作前期氮是木薯产量的首要限制因素,钾其次,磷效应不明显,随连作年限延长,钾、磷效应逐渐显著,氮、钾上升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而后,氮、磷、钾肥间的鲜薯产量效应无显著差异,三者均同等重要。

关键词: 木薯 长期定位施肥 养分亏缺 产量 淀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根际微生态及其与枯萎病防治之间的关系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枯萎病严重危害香蕉生产,可致香蕉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该病害通过土传、种苗调运等途径进行传播扩散,其病原菌产生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的时间长达30年,防治非常困难,是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高度关注的对象之一.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及相关从业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危害、植物根际微生态及其与土传病害的关系、香蕉根际微生态及其在枯萎病防治中的作用和贡献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香蕉根际微生态的深入研究、优良生防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利用及香蕉枯萎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香蕉 枯萎病 土传病害 根际微生态 防治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