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槟榔黄化植原体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由植原体侵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 YLD)是当前我国槟榔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了建立精准高效的槟榔黄化植原体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槟榔黄化植原体16SrDNA基因,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AMf/AMr和探针AM-Prode,使用该方法进行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测试,并在其他植物的植原体病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检测方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出阳性样品,健康样品无扩增曲线;在敏感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能检测到1.16×10~1 copies/μL样本浓度水平,其标准曲线方程为y=–3.4185x+43.624,扩增效率为96.12%,相关系数R2=0.9833;在特异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对YLD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槟榔、槟榔其他病害病原及其内生菌的基因组对本方法未造成干扰;在重复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对槟榔黄化病的检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并且该检测方法可对苦楝黄化病、细圆藤丛枝病及辣椒黄化病等8种植原体病害进行检测,对植原体的检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检测方法的建立,有利于为槟榔黄化病的精准诊断、病原监测及媒介昆虫的检测等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槟榔 槟榔黄化病 植原体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害检测


'台农1号'杧果转录组测序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是一种味道甜美、营养丰富的热带水果。为了进一步了解杧果果实中独特风味形成的原因,本研究通过GC-MS检测了‘台农1号’果实后熟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测得杧果在成熟时会产生大量的萜类化合物。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Illumina HiSeq对转色期杧果(0 d)和成熟期杧果(4 d)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发现9 832个存在表达差异的基因,与转色期相比,完熟期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4 138个,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5 694个。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杧果果实中6条与萜类生物合成相关途径的108个unigenes,分别是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途径、二萜生物合成途径、单萜生物合成途径、柠檬烯和蒎烯降解途径以及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途径。在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中发现36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发现,采后的杧果果实主要是通过MVA途径合成IPP和DMAPP等类异戊二烯前体物质。研究结果丰富了杧果的转录组资源,这些基因为深入挖掘杧果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研究杧果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提供依据,也为杧果香味品质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台农1号’杧果 转录组测序 基因功能注释 萜类化合物


豆蔻明对慢性热应激儋州鸡脏器系数、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探讨豆蔻明(CDN)对慢性热应激儋州鸡脏器系数、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200只1日龄儋州鸡母鸡,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热应激组(HS),豆蔻明低(L-CDN)、中(M-CDN)和高剂量组(H-CDN),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CON和HS组饲喂基础饲粮,L-CDN、M-CDN、H-CDN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100、200 mg/kg豆蔻明。试验期42 d,预试期21 d,正试期21 d。正试期间,HS、L-CDN、M-CDN、H-CDN组每天09:00~16:00饲养温度为(36±2)℃,其余时间饲养温度维持在(25±2)℃,CON组饲养全天温度维持在(25±2)℃。42 d时从每个重复选取2只体重接近的儋州鸡屠宰。采集血液制备血清,检测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指标;采集肝脏、脾脏、胸腺及法氏囊等器官,计算脏器系数。【结果】(1)M-CDN、H-CDN组儋州鸡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显著低于HS组(P<0.05),L-CDN、M-CDN、H-CDN组鸡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HS组(P<0.05),且除H-CDN组TG含量显著低于CON组外(P<0.05),其余均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2)与HS组相比,M-CDN和H-CDN组儋州鸡法氏囊指数显著上升(P<0.05),H-CDN组儋州鸡脾脏指数显著上升(P<0.05),3个试验组肝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均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M-CDN、H-CDN组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L-CDN组(P<0.05),H-CDN组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L-CDN、H-CDN组(P<0.05)。(3)与HS组相比,3个试验组儋州鸡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M-CDN组儋州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H-CDN组儋州鸡血清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且均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3个试验组儋州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但仍显著低于CON组(P<0.05)。M-CDN、H-CDN组的SOD活性显著高于L-CDN组(P<0.05),H-CDN组的CAT、GSH-Px活性显著高于L-CDN、M-CDN组(P<0.05)。(4)与HS组相比,3个试验组儋州鸡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M-CDN、H-CDN组儋州鸡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均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3个试验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饲料中添加豆蔻明可以对热应激儋州鸡部分血清生化指标起到调节的作用,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缓解热应激带来的肝脏损伤,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热应激诱导的免疫应激及炎症,儋州鸡慢性热应激豆蔻明推荐添加剂量为200 mg/kg。
关键词: 豆蔻明 儋州鸡 慢性热应激 脏器系数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能力


老挝厚叶沉香中1个新的2-(2-苯乙基)色酮和木脂素杂合物及其抑制一氧化氮作用
《中草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研究老挝厚叶沉香Aquilaria crassna植物所产沉香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一氧化氮作用。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谱学方法并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采用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测试化合物抑制一氧化氮产生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老挝沉香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3个化合物,分别是厚叶沉香醇(1)、8-氯-6-羟基-2-(2-苯乙基)色酮(2)和8-氯-6-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化合物1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具有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值为(47.53±2.14)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厚叶沉香醇,是从沉香中首个发现的由2-(2-苯乙基)色酮和木脂素形成的杂合物,且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株产生一氧化氮呈现抑制活性。
关键词: 沉香 厚叶沉香 厚叶沉香醇 2-(2-苯乙基)色酮 杂聚体 抑制一氧化氮产生活性


考虑倒伏与粮仓容积的再生稻头季机收路径规划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机具作业效率和质量、减少土壤碾压等,该研究提出一种同时考虑作物倒伏状态、碾压面积和收获机粮仓容积的路径规划算法(harvester grain bin capacitated arc routing problem,HGBCARP)。该算法由作业信息处理模块和作业路径规划模块组成,作业信息处理模块将农田边界、卸粮点位置、作物倒伏方向及面积、位置等信息转化成可处理的数据形式并传输给路径规划模块,然后由路径规划模块进行作业行方向划分、作业行遍历顺序寻优、转弯方式生成、碾压面积计算等,最终得到最优路径规划结果。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分别以3种再生稻收获机、2种传统水稻收获机和3种不同田块为对象,以行驶路径长度、碾压面积、收获粮食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回转式收获路径和HGBCARP式收获路径规划开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HGBCARP式比回转式收获路径碾压面积每公顷减少11.79%~27.20%,可使倒伏的机收头季稻增收1.64%~1.95%;同时在3种不同田块条件下进行仿真试验,HGBCARP式比回转式收获路径可使碾压面积每公顷减少7.25%~20.09%。使用电动无人履带式底盘对不同收获路径进行田间模拟收获试验,HGBCARP式收获路径与传统牛耕往复式及回转式收获路径相比,碾压面积减少约11.21%~28.03%,在路径长度减少约6.81%~23.46%,验证了HGBCARP式路径规划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智能化作业路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低温处理对抗寒差异侧钝叶草光合性能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2份抗寒性具有显著差异的侧钝叶草(Stenotaphrum secundatum)品系S13(抗寒材料)与S55(敏感材料)进行模拟低温处理,在0(CK)、3、7、14d测定其光合性能,对其光合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两份材料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显著(P<0.05)下降,而S13胞间CO2浓度(Ci)呈先显著(P<0.05)降后显著(P<0.05)升的趋势,S55前期平稳后期显著(P<0.05)上升,说明低温胁迫前期是由于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侧钝叶草Pn下降,后期是非气孔因素;叶绿素含量(Chl)、类胡萝卜素含量(Car)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均呈逐步下降趋势,说明侧钝叶草受到光抑制.两份材料规律基本一致,但对低温胁迫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温处理3 d后,S13的Chl、Car和Fv/Fm显著(P<0.05)高于S55;低温处理7d后,S13的Pn、Gs、Tr、Chl、Car和Fv/Fm均显著(P<0.05)高于S55;低温处理14 d后,S13的Pn、Chl和Car仍显著(P<0.05)高于S5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通过研究低温处理对不同侧钝叶草材料光合特性的影响,为钝叶草抗寒栽培和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温 侧钝叶草 光合色素 光合参数 最大光化学效率


无核荔枝僵果病的病原菌鉴定、入侵途径及快速检测技术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2 年在海南无核荔枝上发现一种僵果病,与海南常见的荔枝病害炭疽病、酸腐病等病症差别明显,主要为害幼果,发病时幼果果实外观无明显变化,但无核荔枝完成疏果后,果实长至蚕豆大小时,发病果实的外果皮颜色变暗,剖开后内果皮发生不规则褐变,果实不再膨大,形成僵果,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对入侵途径和快速检测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鉴定、ITS、RBP2 和TEF1 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引起无核荔枝新型僵果病的病原菌为伯氏镰刀菌(Fusarium pernambucanum).无核荔枝幼果期果实果皮受农事操作、风、刺吸性昆虫为害等损伤后,易受到病原菌的入侵发病,而果实表面无伤口时不发病.病原菌入侵主要集中在果实纵经 3.2~4.8 mm的幼果期,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保护组织的增加和伤口的减少,病原菌难以入侵,果实发病率快速降低.基于 TUB基因序列,以伯氏镰刀菌及其他分离获得的镰刀菌属菌株基因组 DNA 为模板进行扩增测序,根据序列信息设计筛选出一对伯氏镰刀菌的特异性引物,构建了基于普通PCR的快速高效分子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灵敏、高效,可用于指导无核荔枝僵果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


艾纳香特选种质组培特性及克隆后代L-龙脑含量比较研究
《中草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的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特选种苗克隆技术体系并获得高质量的候选种质。方法 特选了通过初筛的3种L-龙脑不同含量(低、中、高)的种质母株,优化组培培养基配方,再比较母株和克隆苗中L-龙脑的含量。结果 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GC-MS分析证实,克隆苗中L-龙脑的含量与母株呈一致趋势。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保持遗传稳定性的高效组织培养技术。添加适量的胺鲜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可显著提高再生苗的生根效率。研究还表明,所选艾纳香种质(H)中的高L-龙脑含量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并且高L-龙脑的特性保留在克隆苗的后代中。为艾纳香无性繁殖选育优良种苗提供了宝贵的优质候选种质,具有较好推广前景。


鲜胶乳稀释浓度对酶凝固天然橡胶组成及性能的影响
《应用化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碱性蛋白酶凝固稀释浓度为34%,25%,20%,17%的鲜胶乳,制备天然橡胶样品,探究鲜胶乳稀释浓度对酶凝固天然橡胶组成及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无转子流变仪、橡胶加工分析仪、拉力试验机等仪器来表征天然橡胶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鲜胶乳稀释浓度的降低,天然生胶的塑性初值(P0)先升高后降低,而塑性保持率(PRI)则相反;其氮含量、丙酮溶物含量及分子链支化度逐渐降低;混炼胶的焦烧时间(t10)、正硫化时间(t90)分别增加了19.05%,5.62%,而扭矩差则逐渐降低;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定伸应力等略有降低,而扯断伸长率略有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