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MeF3H在木薯块根采后腐烂中的功能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MeF3H在木薯块根采后生理腐烂(PPD)中的功能,以‘华南9号’(‘SC 9’)为试验材料,通过qRTPCR技术分析MeF3H在叶片、叶柄、茎、脆性胚性愈伤组织(FEC)、花、腋芽、纤维根、块根及块根PPD中的表达情况,确定MeF3H的亚细胞定位,结合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分析MeF3H沉默后块根中类黄酮含量及块根腐烂情况。结果表明,MeF3H在腋芽及纤维根中高表达,MeF3H定位在细胞质,MeF3H基因表达及块根中类黄酮含量随着PPD程度加深而升高。qRT-PCR结果显示MeF3H沉默效率在39%~67%。MeF3H沉默后,与对照植株相比,沉默植株叶片及块根中类黄酮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且MeF3H基因表达与块根中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采后储存第3天,块根超过50%的面积出现腐烂,而对照植株块根腐烂率为36.67%。综上,MeF3H表达与木薯块根中类黄酮含量及块根耐PPD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MeF3H基因沉默后导致木薯块根PPD显著加速。


2种药剂在海南不同季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弄清冬季施用药剂防治海南红火蚁能否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对比了 0.6%高效氣氰菊酯粉剂与0.08%茚虫威饵剂2种药剂在冬、夏季的防效差异.结果表明:药后时间、季节差异、药剂种类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均影响明显,冬季于药后7~30d范围,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0.08%茚虫威饵剂,夏季于药后15~45 d范围,0.08%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蚁巢防治效果高于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0.08%茚虫威饵剂冬季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随药后时间增加而上升,药后45 d最高(82.03%),夏季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15 d达92.49%,与30、45 d无显著差异;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随药后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但冬季的下降速度慢于夏季.2种药剂对红火蚁工蚁的防治效果随药后时间的增加而下降;0.08%茚虫威饵剂对工蚁的防治效果除药后7 d外,冬季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夏季;0.6%高效氣氰菊酯粉剂对工蚁的防治效果7~30d内无明显差异,但在45 d时冬季(97.86%)明显高于夏季(80.57%).综上,海南冬季天气晴好,且气温在13~21℃时,可选用0.08%茚虫威饵剂或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红火蚁实施防控,防控后防控效果的评价延后至药后30~45 d 开展.


日本食蚧蚜小蜂的羽化行为及繁殖力观察
《应用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的羽化行为及繁殖能力.[方法]在室内观察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羽化行为、羽化节律及补充营养物质(海藻糖、松三糖、蔗糖、蜂蜜、果糖和葡萄糖)对小蜂寿命、生殖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日本食蚧蚜小蜂的羽化分为介壳虫体内羽化及成蜂出壳两个过程,羽化高峰期为06:00-10:00.补充蔗糖的寿命最长,为15.58 d,其次为果糖(14.97 d).补充蔗糖后产卵量最高,为236.5粒,其次为果糖(192.0粒)及蜂蜜(191.0粒),葡萄糖最低(156.5粒),产卵高峰出现在羽化后第2天,然后随产卵雌蜂日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子代的出蜂量以雌蜂为6日龄的最高,然后随雌蜂日龄的增加子代出蜂量大幅下降.[结论]可选用6日龄内的日本食蚧蚜小蜂雌蜂进行室内扩繁和田间释放,并可补充蔗糖水溶液以提升其扩繁和防治效果.


结缕草属种质资源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43份不同来源的结缕草属种质为材料,利用表达序列标签-简单重复序列(Expressed Sequence Tag-Simple sequence repeat, EST-SSR)引物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125对EST-SSR引物中筛选出30对能稳定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共检测到124个标记,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4个,多态性标记有108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8.60%;种质间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30~0.864,平均为0.711;共检测到104个观察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范围为0~5,平均为3;Shannon信息指数变化范围为0~1.593,平均为0.94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793,平均为0.541;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00时,利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 UPGMA)法将43份种质划分为4个类群,聚类结果与种质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联,但联系不紧密。本研究结果表明43份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上等水平,EST-SSR标记能有效地评价结缕草属种质的遗传差异,为结缕草属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结缕草属 EST-SSR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聚醚有机硅PSPE助剂对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豇豆花瓣表面润湿性能影响
《农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豇豆花瓣表面润湿性能,提高防治药剂精准施药水平。[方法]采用座滴法测定豇豆花的旗瓣内外侧、翼瓣内外侧和龙骨瓣外侧等5个花瓣表面的接触角,采用朱定一(ZDY)法计算其固体表面自由能,进一步测定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稀释液及其添加PSPE助剂后药液在花瓣表面的静态和动态接触角,并采用最大泡压法测定噻虫嗪药液及其添加助剂后药液动态表面张力(DST)。[结果]豇豆5个花瓣表面除了旗瓣外侧表面为亲水型,其他4个花瓣表面均为疏水型(接触角θ大于90°),花瓣表面自由能值在23.15~60.31 mJ/m2之间。25%噻虫嗪WG的250、125 mg/L处理药液在豇豆花瓣表面上总体润湿性差,添加PSPE助剂后,药液对豇豆花瓣表面接触角在30 s时降至20°以下,静态接触角降低75%以上,显著低于未添加助剂的药液。添加助剂的药液在5个豇豆花瓣表面的接触角下降趋势相似,在0~10 s内快速下降而后平稳降低,DST在50~500 ms内快速降低,在10 s时降至23.15 mN/m及以下。药液添加助剂浓度由0.05%提高至0.1%,DST下降更快,5 s后在旗瓣内侧、翼瓣内外侧和龙骨瓣外侧表面接触角均低于10°,药液DST快速下降区时间提前。[结论]添加聚醚有机硅PSPE助剂可使25%噻虫嗪WG喷雾药液在豇豆花瓣表面快速润湿铺展。
关键词: 豇豆花 接触角 表面自由能 动态表面张力 喷雾助剂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β-乳球蛋白-多酚纳米颗粒稳定的百香果籽油Pickering乳液及其性质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β-乳球蛋白负载3种多酚(阿魏酸、槲皮素、香草酸)制备的β-乳球蛋白三配体复合物纳米颗粒(β-lactoglobulin triple ligand complex nanoparticles,β-LGCNPs)作为乳化剂,采用超声波破碎法制备百香果籽油Pickering乳液,考察Pickering乳液在不同粒子质量分数和油相比例条件下的粒径、稳定性、微观结构、抗氧化性、消化性、流变特性及脂质氧化产物.结果表明,百香果籽油Pickering乳液是由β-LGCNPs吸附在油水界面稳定的水包油型(O/W)乳液,其粒径与颗粒含量呈正比,与油相比例呈反比,当颗粒质量分数为1.5%、油相比例为30%(体积分数)时,乳液平均粒径达到(5.78±0.10)μm.在不同离子强度和pH值条件下乳液稳定性好,展现出比百香果籽油更强的抗氧化性,且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与颗粒含量呈剂量依赖关系.肠道消化2 h后,乳液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率达到(65.17±1.52)%,较百香果籽油提高了26.65%.流变学分析展现剪切变稀现象,表明该乳液属于非牛顿流体,随着剪切频率的提高,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都增大.在15 d储藏期内,Pickering乳液中脂质氧化产物(氢过氧化物和丙二醛)的生成量和脂质氧化速率降低.综上所述,由β-LGCNP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改善了百香果籽油的稳定性、抗氧化活性、消化性及脂质氧化,有利于拓宽百香果籽油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Pickering乳液 β-乳球蛋白 多酚 百香果籽油 抗氧化活性 消化性


秋石斛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秋石斛(Phalaenopsis-hybrid Dendrobium)花姿优美、花色丰富,是热区重要观赏植物,具有极高的产业价值。本研究以秋石斛杂交种迷你(Den. Yaya Victoria)、水蜜桃(Den. Swirl)、三亚阳光(Den. Sonia Hiasakul)原球茎和无菌苗幼嫩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不同品种秋石斛胚性愈伤诱导、不定芽分化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原球茎和生长2个月的幼苗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效果最佳,暗培养30 d即可获得胚性愈伤。3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是以MSD(MS+30 g/L葡萄糖+1 g/L花宝1号+8 g/L琼脂)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5 mg/L KT和0.2~0.5 mg/L 2,4-D。迷你、水蜜桃、三亚阳光的胚性愈伤诱导率最高分别为31.11%、22.78%和50%,其中迷你品种仅需15d即可获得胚性愈伤。最佳胚性愈伤增殖培养基为MSD+0.5mg/LIBA+0.5 mg/L KT,胚性愈伤状态保持良好且不发生分化,增殖倍数0.9。最佳分化培养基为1/2 MS+0.5 mg/L IBA+0.15 mg/L KT,在光照条件下,接种后的胚性愈伤组织能够快速诱导形成芽点,30 d内分化形成2~3片叶的幼苗,相同培养基中保持60 d能够自行生根获得完整再生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30 g/L蔗糖+0.5 mg/L NAA+8 g/L琼脂,生根率为100%,平均生根数5条,根长约1.3 cm。本研究所使用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培养基具有一定的广谱性,可为后续秋石斛胚再生途径及分子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闭鞘姜7个部位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其乙醚提取物的GC-MS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乙醚和乙醇对闭鞘姜7个部位进行提取后,用pNPG(4-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法测试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活性,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分析测定其乙醚相中的化学成分。共检出化学成分125个,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闭鞘姜7个部位化学成分差异较大。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花瓣、花萼和须根的乙醚提取物的酶抑制率均超过70%,茎的乙醚提取物和根茎的乙醇提取物的酶抑制率在50%左右。因此,闭鞘姜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花瓣、花萼和须根的乙醚提取物具有相对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可为闭鞘姜全株的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草药 闭鞘姜 α-葡萄糖苷酶 气相色谱-质谱(GC-MS)


咖啡豆品质评价体系构建及国产咖啡豆品质评价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我国咖啡豆用于现磨咖啡和速溶咖啡两种用途时的品质评价方法,筛选评价指标,首先通过Delphi评价法和序关系分析法从基本品质指标中筛选主要品质指标,构建品质指标体系。随后测定采自云南和海南不同产区53个咖啡豆样品的主要品质指标成分差异,基于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不同用途咖啡豆的特征性品质指标,基于样品的主成分综合得分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最终筛选出粒度、口感、香味、碳水化合物含量为速溶咖啡用咖啡豆特征性品质指标;粒度、口感、香味、咖啡因含量为现磨咖啡用咖啡豆的特征性品质指标,确定适用于速溶咖啡的主栽品种为卡蒂姆和铁皮卡,主产区为云南;适用于现磨咖啡的咖啡豆主栽品种为卡蒂姆,主产区为云南。
关键词: 咖啡豆 品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特征性指标 指标筛选


数字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基因番木瓜中外源基因拷贝数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的检测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方法是 Southern杂交,该方法成本高、周期长,难以满足高通量检测外源基因拷贝数的育种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快速且高通量检测转基因番木瓜中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方法.本研究从番木瓜基因组中筛选出 2 个单拷贝基因Cpa03g018830 和Cpa03g018770,以已知外源基因为单拷贝整合的转基因番木瓜为参照,利用数字PCR鉴定其拷贝数,进一步以其为内参基因,以番木瓜转基因育种常用的筛选标记基因NPTⅡ为外源目的基因,建立利用数字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转基因番木瓜中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方法.结果表明:Cpa03g018830 和Cpa03g018770 均为单拷贝基因;建立的数字PCR方法对转基因番木瓜中的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检测准确可靠,而荧光定量PCR对转基因番木瓜中外源基因单低拷贝整合的检测准确度较高,对外源基因多拷贝整合的检测准确度则较低,因此,荧光定量PCR适合用来在大量转基因植株中初筛出单低拷贝整合的植株.本研究鉴定的单拷贝基因Cpa03g018830 和Cpa03g018770 可作为转基因番木瓜中外源基因拷贝数检测的内参基因,且建立的利用数字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转基因番木瓜中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方法,操作简单,速度快,适合批量检测,可为番木瓜转基因抗病育种中单低拷贝株系的选育提供新的方法.
关键词: 转基因番木瓜 拷贝数 内参基因 数字PCR 荧光定量PC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