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原两轮补奖政策生态效益评价——以甘南州美仁草原为例
《现代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本文以甘南州美仁草原为例,通过甘南州草原监测数据及牧户调查问卷资料,对两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甘南州草原年均降水量、年最低气温、年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草原植被盖度、草群平均高度和鲜草产量也呈增长趋势,草原可利用面积和草原理论载畜量均增加.甘南州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对改善草原气候、提高草原产草量、增加草原可利用面积和提升草原理论载畜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肃天水阳光玫瑰葡萄品质影响及成本分析研究
《果树资源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筛选经济、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高品质阳光玫瑰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甘肃天水7年生阳光玫瑰为试验材料,采用两种自配(GA_3+CPPU,GA_3+TDZ)和两种商品植物生长调节剂(DBY,阳光玫瑰专用)处理果穗,研究各处理对阳光玫瑰果实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各处理的成本。【结果】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阳光玫瑰均有保果、膨大和无核作用,可在甘肃天水及同类型气候区推广使用。其中GA_320 mg/kg+CPPU 3 mg/kg处理的果穗最小,为825.19 g;空心率最低,为28.90%;无核化率最高,为93.33%,处理成本最低,为15元/亩(667m~2)。GA_3 20 mg/kg+TDZ 2.5 mg/kg处理的单穗质量较大,为1 012.29 g;无核化率最高,为93.33%;处理成本较低,为20元/亩(667m~2)。DBY处理具有较高的单穗质量(1 071.41 g)、较低的空心率(30.12%)和最高的维生素C含量(1.67 mg/100 g)和固酸比(52.29),但处理成本最高,为90元/亩(667m~2)。阳光玫瑰专用调节剂处理后具有最高的单穗质量(1 141.52 g)和相对较低的空心率(36.67%),处理成本居中,为60元/亩(667m~2)。【结论】商品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成本较高,但容易推广应用。自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成本较低,但需要熟练掌握调配技术。不同种植者可以根据生产需要选择使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


花椒精油对肉羊育肥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花椒精油对肉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20只体重(24.72±0.91)kg相近、体况健康的3月龄小尾寒羊杂交公羔,随机分成4组,每组5只,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ZEO5)、10(ZEO10)、15(ZEO15)mL/kg花椒精油,每组单圈饲喂。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ZEO5组的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明显高于CON、ZEO10和ZEO15组(P>0.05)。(2)ZEO10和ZEO15组的胴体重显著高于CON和ZEO5组(P<0.05)。ZEO10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CON(P<0.05)。(3)添加花椒精油组背最长肌的剪切力均低于对照组,且ZEO5和ZEO15组显著低于CON组(P<0.05);背最长肌对照组的L*和b*值显著高于精油组(P<0.05);对照组背最长肌、半腱肌和股二头肌的a*值均显著低于精油组(P<0.05)。ZEO10和ZEO15组股二头肌的失水率显著低于CON(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花椒精油可提高育肥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添加10 mL/kg的花椒精油对育肥羊的效果最佳。


不同大豆品种萌发期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
《寒旱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筛选出大豆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适宜试验条件,以大豆品种陇中黄601、恳鉴豆15、九农29、长农16为供试材料,采用蛭石法和滤纸法进行发芽试验,运用内源转录间隔区(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法进行发芽床筛选,测定各供试大豆品种的发芽率、硬实豆数、发霉豆数,并进行了蛭石湿度和PEG-6000浓度筛选。结果表明,蛭石法发芽试验能明显减少大豆发芽试验中产生霉菌的种类与数量,适宜在大豆萌发期抗旱性鉴定中应用。且在蛭石湿度为170%、PEG-6000浓度为22%的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间的发芽率差异比较明显,硬实豆数和发霉豆数少,试验数据可靠,可作为大豆萌发期抗旱性鉴定试验的适宜条件。且在此条件下,4个供试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表现由强到弱依次为陇中黄601、九农29、长农16、恳鉴豆15。
关键词: 大豆 萌发期 抗旱性鉴定 蛭石法 发芽床 蛭石湿度 PEG-6000浓度


甘肃陇南小麦品种抗条锈病鉴定与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了解甘肃陇南小麦育成品种和后备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利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对60份供试小麦品种分别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对CYR32、CYR33和CYR34表现苗期抗病的品种分别有9、22和10份,表现成株期抗病的品种分别有35、38和30份.结合苗期和成株期鉴定结果,对CYR32、CYR33和CYR34表现苗期感病而成株期抗病的品种分别有28、22和24份,占46.7%、36.7%和40.0%;中梁14号和兰天37号对CYR32、CYR33和CYR34均表现全生育期抗性,占3.3%.甘肃陇南麦区小麦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多表现为成株期抗性,筛选出部分具有全生育期或成株期抗性的品种,可作小麦育种的亲本资源加以利用.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加工辣椒品质特性及相关性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不同加工辣椒品质的差异,以16个加工辣椒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外观品质、色泽品质、质构特性、营养品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工辣椒品种在外观品质、色泽品质、质构特性、营养品质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果长、果肩宽和果肉厚度等外观品质指标主要决定果实质量,其与色泽、营养品质有较大相关性,其中籽肉质量比是衡量辣椒加工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色差分析发现L*值、a*值、b*值、E*ab值、辣椒红素及色价均存在显著差异,色价为4.12~18.78,其变化与L*值、b*值呈负相关,与a*值和辣椒红素含量呈正相关;质构特性与水分、可溶性糖存在较大关联,黏附性、胶着性、咀嚼性、硬度变异系数相对较高;VC含量与外观品质指标密切相关,为0.28~3.38 g/100 g;果肉辣椒碱含量为33.46~62.42μg/g,11个品种的果肉辣椒碱含量显著高于籽辣椒碱含量。研究结果说明水分含量、色价、辣椒碱、咀嚼性为辣椒加工特性的主要评价指标。


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花椰菜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8-2020 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开展连续3a的定点试验,监测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花椰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试验共设3 个处理:A,全量化肥(当地常用化肥施用量,100%化肥);B,菌肥(60 kg·hm-2)+当地常用化肥施用量的60%;C,菌肥(120 kg·hm-2)+当地常用化肥施用量的40%.结果表明:在2018 年和2020 年,B处理的产量分别达到了 32.41、33.61 t·hm-2,较同年的A处理分别显著(P<0.05)高出7.7%和2.1%;但在2019 年,A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A处理相比,B、C处理在2019 年的VC 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72.2%和94.3%;B处理的花椰菜花球在2020 年的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了7.0%.经过3a试验,与A处理相比,B、C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C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而全磷含量显著升高.较全量化肥而言,施用微生物菌肥不仅增加了有益微生物,如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的相对丰度,而且降低了病原菌,如油壶菌属(Olpidium)和小壶菌属(Spizellomyces)的相对丰度,降幅分别为2.98%~42.97%、80.69%~85.31%.综上所述,用适量的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平衡微生物区系,改善高原种植区花椰菜的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以B处理的效果最佳.


不同基因型糜子品种氮磷养分吸收差异研究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不同生态区主栽的10个糜子品种,于2017和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糜子品种对氮磷养分吸收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糜子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吸氮和吸磷量及产量差异显著.与当地主栽品种陇糜14号相比,内糜6号、宁糜14号和赤糜1号的干物质积累量年均分别达到其72.9%、74.9%和77.0%,磷吸收量分别达到其67.1%、75.2%和85.2%,氮吸收量分别达到其71.9%、80.1%和79.6%;而晋黍7号、内糜8号、榆糜3号和陇糜13号的干物质积累量、吸氮量和吸磷量分别达到其136.2%~166.6%、131.2%~176.8%和144.8%~201.6%,其中陇糜13号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养分吸收量最高.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中,与其他品种相比,晋黍7号的穗重和穗粒重最高,宁糜14号和内糜6号的穗数显著较高,内糜6号、内糜8号和宁糜14号的产量明显较高.不同糜子品种的氮磷比显示,拔节期前高氮磷比和拔节期后低氮磷比有利于糜子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磷比也可作为选择高产型糜子的重要指标.


高密度栽培条件下灌水量对河西灌区玉米群体质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寒旱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产量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探讨高密度栽培下的合理灌溉定额对保障玉米高产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2023 年 4-10 月在河西灌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研究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不同灌水量(270.0、390.0、510.0、630.0 mm)对玉米群体质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米的干物质量、产量呈增加趋势,高灌水量(630.0 mm)下的干物质量和产量均最高,中等灌水量(510.0 mm)下干物质量、产量分别高达 32 013.36、16 000.31 kg/hm2,仅比高灌水量处理分别低2.89%、3.13%,而在 390.0、270.0 mm灌水量下显著降低.各处理的光合势、生长速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吐丝期后 20d达到最大,且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吐丝期后 20d至灌浆中期,510.0、390.0 mm灌水量下的光合势下降幅度为 0.38%、2.40%,生长速率下降幅度为 26.16%、30.19%,均低于高灌水量处理和低灌水量(270.0 mm)处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耗水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390.0、510.0 mm灌水量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 26.21、25.14 kg/(hm2·mm),差异不显著;而产量最高的高灌水量处理及耗水量最低的低灌水量处理仅为 22.77、23.98 kg/(hm2·mm),均低于 390.0、510.0 mm灌水量处理.综合考虑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在种植密度为 11.70 万株/hm2条件下,510.0 mm为玉米生育期适宜灌水量,可实现增产节水目标.
关键词: 玉米 高密度栽培 灌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群体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