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北方地区鸡腿菇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08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黑土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生长及改良土壤作用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8

摘要:在不同立地(盐碱地、草场退化地、废弃地)栽植沙棘,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1998~2000年),结果表明:沙棘在pH值8.77~9.18之间的盐碱地栽植可以成活,同时沙棘林下土壤各单项肥力指标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沙棘栽植2年后土壤pH降低0.1~0.23左右,全盐量绝对值降低0.01%~0.02%,有机质绝对值增加0.01%~0.15%左右。草场围栏成效快,围护效果显著。废弃地栽植沙棘生长正常,株高达76.4cm、冠幅达79.2cm×76.2cm。

关键词: 盐碱地 成活率 生长 理化性质 沙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高寒区芸豆病虫草害的防治

中国科技信息 2008

摘要:在北部高寒区,主要是重茬种植芸豆,轮作作物又是大豆,导致病害与草害相对严重。本文较详细介绍病害种类和防治,着重介绍杂草的种类与防除,简单介绍虫害,因北部高寒区气候冷凉等原因虫害发生较轻。

关键词: 北部高寒区 芸豆 病害种类及防 杂草种类及防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群体配置对大豆品种黑农51产量和相关性状发育作用的初步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

摘要:通过对正方形和传统垄作栽培模式下不同群体密度的产量表现及相关的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正方形最佳田间密度为15.32株.m-2,最高理论产量为2585.70 kg.hm-2;垄上双行栽培最佳密度为19.9株.m-2,最高理论产量为3159.35 kg.hm-2;垄上双行最高产量高于正方形栽培;单株产量的有效株行距为62.43 cm×62.43 cm,与传统垄作垄距65~70 cm是接近的,说明对于繁茂型晚熟大豆品种而言,传统的65~70cm垄作模式仍然不失为一种实用有效的栽培技术模式。7月中旬以后旱情导致LAI在R4期下降;在R4和R6期,25.0~44.4株.m-2不同密度间的LAI,传统垄作高于正方形模式;在分枝期(V6)干物质积累量最低,同期根冠比相对最高,表明前期是根系发育优先期;在R6期从5.9~36.6株.m-2密度范围内,传统垄作栽培模式单株干物质积累值显著高于正方形栽培模式;与平作为特点的正方形栽培相比,传统垄作模式有利于根系发育。

关键词: 大豆 群体配置 正方形栽培 传统垄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白腐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

摘要:从亚麻白腐病的发生、发展、危害及病原菌生长发育规律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土壤类型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也明确了带菌土壤和种子是该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用药剂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同时建立综合防病体系。

关键词: 亚麻白腐病 病原菌 综合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CP基因马铃薯抗病毒育种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 2008

摘要:本文简述了植物病毒CP基因介导的抗性机理、马铃薯转CP基因抗病毒(PVY、PVX、PVS、PLRA、PVA)育种研究进展及转CP基因技术研究发展情况,并展望了利用转CP基因抗病毒育种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转CP基因 马铃薯 抗病毒育种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肥在寒地水稻上追施效果试验总结

北方水稻 2008

摘要:对寒地水稻进行不同用量追施硅肥试验,研究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硅肥作为追肥施用后,水稻的生育期有所缩短,提高了水稻的抗性,平均产量增加4.06%,在4个处理中,以追施硅肥旺35 kg/667 m2增产效果最明显,增产5.18%。

关键词: 水稻 硅肥 生育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0)Co-γ射线处理敖汉苜蓿诱变效应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

摘要:利用50、100、150、200、400、600 Gy六个剂量的60Co-γ射线对敖汉苜蓿品种的种子进行处理,以未处理的种子为对照。将试验的种子种在花盆里调查出苗率,并于2004年6月移栽到大田。2004~2006年连续三年对田间M1代植株的株高和生物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六个剂量的60Co-γ射线处理后的种子出苗率均略低于对照;株高在处理间存在差异,其中,150 Gy剂量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400、100和600 Gy与对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剂量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生物产量在六个剂量的处理之间、处理与对照之间均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敖汉苜蓿 60Co-γ射线 剂量 诱变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麦20小麦品种17+18与7+8亚基近等基因系间品质差异的初步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

摘要:为了解小麦Glu-B1位点HMW-GS 17+18与7+8的遗传差异,利用生化标记和连续6次选择性回交的方法将17+18亚基转移到黑龙江省小麦品种龙麦20中,获得了龙麦20的Glu-B1位点HMW-GS17+18与7+8的近等基因系(NILs)。2006年将NILs种植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种研究所的试验田,田间设计采用双列对比排列,4次重复。近等基因系品质分析结果表明,17+18亚基类型与7+8亚基类型相比,面筋指数、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断裂时间等重要的品质参数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5+10亚基遗传背景下,Glu-B1位点17+18亚基对面筋强度仍有一定影响,因此在选育强筋小麦时,17+18应作为优质亚基予以考虑。

关键词: 小麦 麦谷蛋白 近等基因系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水稻二化螟测报及防治技术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2008

摘要:水稻二化螟是北方寒地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对水稻产量影响严重,为此,我们在五常地区进行了二化螟测报技术的研究,在掌握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测报方法,为二化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科学及时指导防治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