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579条记录
水稻arf1基因3′-UTR片段的克隆和验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终止子是一段位于基因编码之后的序列,作为一种调控信号调控DNA的转录终止和RNA的释放,在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中通常被构建在目的基因下游,用以调控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现有常用的终止子很少,克隆和验证新的终止子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Realtime-PCR表达验证,筛选出候选基因腺苷酸核糖基化作用因子(Similar to ADP-ribosylation factor1,arf1)基因,克隆了水稻arf1基因3′-UTR.结果显示,所克隆3′-UTR片段含有8个多聚信号元件和4个UE片段.将3′-UTR与gus基因融合后分别与玉米泛素启动子Ubiquitin和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启动子35S连接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验证3′-UTR调控表达效果.烟草瞬时表达显示3′-UTR融合的gus基因在35S和Ubi启动子驱动下,在烟草叶片中能正常表达;3′-UTR调控下的gus基因在水稻根、茎、叶、花和种子中均可稳定表达,且表达量与T-Nos终止子相当.本研究表明所克隆的3′-UTR可替代T-nos终止子,可为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调控元件.(图5表3参29)

关键词: 水稻 3′-UTR 终止子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腺病毒3型MGB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a)腺病毒3型(Duck adenovirus type 3, DAdV-3)是近年来我国新发现的鸭源腺病毒。本研究根据NCBI数据库中DAdV-3代表株(CH-GD-12-2014株, GenBank No. KR135164)的22K基因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检测DAdV-3的MGB TaqMan探针qRT-PCR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qRT-PCR方法具有如下特性: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为55拷贝/μL;特异性强,和鸭群常见传染病病原均无交叉反应;重复性好,组内和组间重复实验变异系数分别为0.44%~2.10%和0.64%~2.37%。利用建立的qRT-PCR方法对临床送检的61份鸭源病料进行检测,检出DAdV-3阳性15份,阳性率为24.6%。本研究为后续开展DAdV-3感染的实验室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初步基础。

关键词: 鸭腺病毒3型(DAdV-3) 22K基因 MGB Taq 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小苍兰花叶病毒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苍兰花叶病毒Freesia mosaic virus(FreMV)是侵染兰花的主要病毒,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本研究根据FreMV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了一组特异性引物,经过一系列条件优化,建立了该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设计引物能特异扩增FreMV,与其他4种病毒(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和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不发生反应;该方法灵敏度为RT-PCR的10倍。田间检测20份样品中,RT-LAMP和RT-PCR检测结果一致,检出率为60%。在产物中加入荧光染料SYBR GreenⅠ直接用肉眼观察就可判断样品是否感染FreMV,可省去电泳分析的时间。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速等特点。

关键词: 小苍兰花叶病毒 RT-LAMP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农药使用现状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作为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但单产水平因病虫害等瓶颈因素的制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在马铃薯六大优势产区开展了有害生物疫情监测和农药使用现状普查工作.明确了我国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共计27种,提出以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疮痂病、金针虫、蛴螬、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蚜虫、蓟马等"六病六虫"为重点防控对象,根据各区域情况兼顾青枯病、环腐病、黄萎病、粉痂病等病虫害的防控.探明了我国马铃薯单位面积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分别为17次和40.03 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16次和3.49 kg·hm-2.马铃薯现有农药登记产品防治对象的覆盖范围严重不足,青枯病、疮痂病、粉痂病等重要病虫害面临无登记农药可用的窘境.在农药减施策略方面,提出践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针.建立马铃薯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早期精确诊断技术体系,为制定科学防控策略,适时精准施药奠定基础.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品种布局.适时播种、合理间套作,从时空两个维度阻隔规避马铃薯有害生物的侵染.种薯源头管控,完善种薯认证监管体系.扩大合格脱毒种薯的应用面积,大力推广种薯处理技术.研发推广化学农药高效施用技术与绿色防控替代技术是实现马铃薯化学农药减施的核心驱动.

关键词: 马铃薯 病虫害 农药减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及其在种群生态学与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昆虫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命表是种群生态学与害虫治理的重要工具,由于传统雌性生命表无法正确描述昆虫的变态且忽略雄性个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本文首先从昆虫种群的龄期分化、性比对种群增长的影响、总产卵前期与成虫产卵前期的差异、产卵期与产卵日数的差异4个方面概述了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age-stage, two-sex life table)的基本原理,进而阐明了基于bootstrap技术的生命表分析技术及其主要优点,然后介绍了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各软件(TWOSEX-MSChart, CONSUME-MSChart, TIMING-MSChart)的主要用途,即预测种群的增长与防治适期、正确分析天敌的捕食率与害虫的取食量、预测天敌的种群增长与捕食潜能以及指导天敌的大量繁育。昆虫生命表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分析技术,不仅在研究种群生态学和害虫治理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展望未来,这项技术还可以用于昆虫生理、抗药性、亚致死剂量、共生菌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生命表 存活率 繁殖率 种群动态 害虫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分布

畜牧与兽医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及氟苯尼考的耐药基因的分布特征,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分离自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南方数省部分地区113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并应用PCR方法检测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上述菌株对四环素表现高水平耐药,耐药率为65.49%(74/113);对链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氟苯尼考、卡那霉素与恩诺沙星表现中等水平耐药,耐药率分别是43.36%(49/113)、39.82%(45/113)、27.43%(31/113)、25.66%(29/113)与24.78%(28/113);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呋与头孢克洛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4.42%(5/113),2.65%(3/113)与1.77%(2/113);其中52.21%(59/113)菌株能耐受3类及3类以上的抗菌药物;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检出率为64.04%(72/113),且所有氟苯尼考耐药菌株均含有floR基因。结论:113株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且floR耐药基因较为流行。本研究结果为上述地区针对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 floR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地方梨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分析及其数量分类研究

园艺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保存的50份福建省地方梨资源的26个果实性状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果实性状的分布频率、变异系数和Shannon-Weaver指数,应用Q型和R型聚类分析法对种质和性状进行分类,并基于果实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所收集种质的果实描述性状多样性丰富,以果点明显、果锈多、果面粗糙、果肉脆、风味酸甜、无涩味、果心小和成熟期为9月的种质居多,分别占92%、52%、54%、50%、50%、70%、54%和80%。(2)数量性状中维生素C含量变异系数(67.60%)最大,其次为可滴定酸含量(48.26%)、糖酸比(42.22%)和固酸比(41.14%)。(3)描述性状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0.324~1.660,其中颜色和形状较高,多样性最丰富,而数量性状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达1.698~2.074,表现出更丰富的多样性。(4)Q型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14.71时将供试种质分为5个组,组内具有一定的特征,组间存在差异,但并未发现按地域聚类的趋势;R型聚类分析在相关系数1.236处将果实性状聚为5组,多数性状间表现两两相关,部分性状间逻辑相关性明显。(5)主成分分析发现前10个主成分反映86.545%的贡献率,各性状贡献率较为分散,性状变异具有多向性;第1主成分的正向增长有利于提高果实内在品质,而第2、4主成分的正向增长有利于提高果实外观品质,第3主成分负向增长有利于增大果实大小。

关键词: 种质资源 果实 性状 多样性 数量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草莓

果树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草莓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草莓面积达173 333hm~2,总产量500万t,其中冷凉地区四季草莓面积达5 000 hm~2.共选育品种112个.在野生资源评价,冷凉地区育苗,穴盘苗生产,夜冷育苗,绿色防控技术,贮藏和加工研究方面发展迅速.草莓香气和色泽等品质形成机制和基因组学及抗性分子标记的研究为培育多样化的品种奠定了基础.草莓的观光采摘成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农业的一大亮点,草莓产业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一带一路'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草莓 新中国 70年 科学研究 回顾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抗性基因创制杂交水稻恢复系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田间表型结合单株鉴定与高世代稳定株系室内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抗虫株系及其测交后代进行考查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选育出聚合Bph14、Bph15和qsI-4的恢复系材料3份,携带2个抗虫基因的恢复系材料3份.其中6份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均表现中抗以上.通过抗性鉴定和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筛选出具有生产应用潜力的恢复系材料2份.[结论]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聚合新种质的创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关键词: 水稻 白背飞虱 褐飞虱 抗性基因 聚合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露地及设施蔬菜烟粉虱越冬 种群密度及耐寒性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1月9—12日和2月21—24日,在南平建瓯、三明将乐、三明三元、福州闽侯、龙岩新罗以及漳州龙海等6个地区,调查了大棚和露地烟粉虱越冬寄主及种群密度,以期明确福建省露地及设施蔬菜烟粉虱越冬规律,为烟粉虱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共记录烟粉虱越冬寄主6科16种,主要包括栽培蔬菜花椰菜、番茄、茄子以及阔叶类杂草龙葵、小飞蓬、辣子草和胜红蓟.在露地花椰菜上,烟粉虱越冬虫口密度1月份显著高于2月份;花椰菜采后残株上的越冬虫口密度显著高于莲座期和花球形成期.在温室大棚中,休耕大棚中越冬虫口密度显著高于生产大棚.无论是蔬菜还是杂草,温室大棚中的越冬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露地.烟粉虱各虫态均可在各地温室大棚和漳州露地越冬,而在南平和三明等温度较低的地区以卵和伪蛹在露地越冬.在蔬菜上发现越冬烟粉虱有MEAM1隐种和MED隐种,温室大棚中两隐种数量分别为57只和111只,温室大棚可能有助于MED隐种定殖.室内耐寒性测定证实卵和高龄若虫比低龄若虫以及成虫更耐寒,烟粉虱在花椰菜、龙葵和辣子草上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83.7%、79.3%和81.6%,世代发育历期分别为18.9 d、16.7 d和18.8 d,龙葵和辣子草是烟粉虱适宜的越冬杂草寄主.综上,烟粉虱可在福建省露地越冬,温室大棚加重了烟粉虱的发生为害.

关键词: 烟粉虱 越冬寄主 种群密度 蔬菜 耐寒性 福建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