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栽培模式对猪肚菇子实体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考察不同栽培模式对猪肚菇子实体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以17个猪肚菇菌株为材料,比较埋土和覆土两种栽培模式对不同菌株8个主要农艺性状以及子实体营养成分和砷、镉等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定的17个菌株中,有4个菌株的8个农艺性状(子实体产量、菌盖质量、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褶宽度、菌柄长度、菌柄厚度、菌盖质量/子实体产量)表达不受栽培模式的影响,其余菌株均有部分性状表达存在差异.不同栽培模式下品种内的各性状的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栽培环境对猪肚菇子实体品种内的性状表达影响是相同的.覆土模式下生产的子实体菌盖中粗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埋土模式下的含量,粗脂肪和镉含量显著低于埋土模式下的含量,粗纤维和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菌科学研究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越来越重要的科学支撑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用菌学科建设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密切关联,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转型升级中,产生了大量的科学问题和需求,这成为食用菌学科科学研究中最好的方向和主题,也是食用菌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菌物学报》作为我国重要的菌物科学研究的期刊,每年刊登许多与食用菌学科相关的研究论文,今年再次集中出版一期"食用菌遗传育种及生理生化"主题的专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钠盐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及工厂化生产产量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浓度的钠盐对双孢蘑菇A15菌株菌丝生长特性及工厂化生产产量的影响,分别测定了醋酸钠、柠檬酸钠处理后双孢蘑菇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以及工厂化栽培的产量.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中添加0.2 g/L醋酸钠或0.5 g/L柠檬酸钠均可显著提高菌丝生长速度;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0.1 g/L醋酸钠或0.2 g/L柠檬酸钠均可提高菌丝的生物量,缩短培养周期.栽培试验表明:在培养料中喷施0.5 g/L柠檬酸钠能够增加双孢蘑菇产量,而喷施醋酸钠对双孢蘑菇产量无显著影响;覆土后喷施0.1 g/L醋酸钠和1.0 g/L柠檬酸钠使双孢蘑菇产量分别提高17.4%和21.6%.可见,适量的醋酸钠和柠檬酸钠溶液能够促进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提高生物量和工厂化生产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智慧农业发展初探 -基于对上海市农业龙头企业调查问卷的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业龙头企业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为考察上海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海市93家农业龙头企业的抽样调查问卷,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农业龙头企业对智慧农业的认知、对智慧农业技术的采用情况、政府扶持与技术推广情况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有助于推进上海智慧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龙头企业负责人对智慧农业的了解程度不高,但关注度较高.龙头企业负责人对智慧农业带来好处的认可度较高,认为政策和资金支持、技术成熟适用、规模化经营是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条件.阻碍农业企业采用智慧农业技术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成本高与收益不确定.农业龙头企业采用智慧农业技术及相关设备多在产前和产后,减少人工投入和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是企业采用智慧农业技术的主要目标.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管理技术和市场信息是农业企业需求最大的技术和服务.上海在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政策支持、发展基础、专业人才、科技支撑等方面的问题,推进上海智慧农业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发展基础、加快人才培养、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关键词: 智慧农业;数字化转型;农业企业;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高通量表型平台分析紫叶紫菜薹新组合19-520的表型特征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叶紫菜薹组合19-520和2个亲本材料为试验材料,于播种后75 d,以普通绿叶紫菜薹为对照,采用高通量表型平台进行表型测定和LemnaTec Scanalyzer 3D成像。研究了紫叶紫菜薹组合19-520及其亲本株高、幅宽、紧密度、投影面积和植株相对含水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紫叶紫菜薹组合19-520的株高、幅宽、植株紧密度、投影面积、相对含水量和花青素相对含量均较高,表型特征表现优良。因此,紫叶紫菜薹组合19-520作为新的紫菜薹组合在综合表型上表现良好,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菇微卫星标记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应用及正交优化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高效鉴定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种质鉴定、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中。该方法由于操作繁琐,目前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尚不广泛。以香菇为研究对象,建立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检测流程,并利用正交试验对检测流程中涉及的加样缓冲液与PCR反应液的体积比、95℃变性时间、置于冰上冷却时间、银染时间、银染后胶板去离子水洗时间等5个操作节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加样缓冲液与PCR反应液体积比为1∶2,95℃变性2~5 min,置于冰上冷却15~20 min,银染7 min,银染后胶板用去离子水洗5~10 s是正交试验的较优处理组合。试验建立了香菇微卫星标记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操作规程,该操作规程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批量化操作等优点,对其他食用菌微卫星标记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香菇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微卫星标记 正交试验设计 银染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预处理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小孢子愈伤形成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盐预处理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小孢子培养的影响,以大麦耐盐品种花11和盐敏感品种花30为材料,比较了它们在不同盐浓度预处理下,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发芽率、主根长以及小孢子培养过程中的愈伤组织产量差异,同时对2个品种在小孢子时期响应盐胁迫的4个关键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花30的种子和小孢子在无NaCl和低浓度NaCl预处理时,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均低于花11,但经高浓度NaCl (萌发期为15 g/L,小孢子时期为300 mg/L)预处理后,花30的种子和小孢子对高浓度盐胁迫的耐受性均显著增强,且发芽率、主根长和愈伤产量均显著高于花11;通过对2个品种在盐预处理下的发芽率、主根长以及愈伤产量相对值的相关性分析发现,2个品种在种子萌发期和小孢子时期响应盐预处理的相对值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在小孢子培养阶段,经过300 mg/L NaCl预处理后,花30中小热激蛋白基因HvsHSP1和翻译起始因子1基因HveIF1A的表达量在高浓度盐胁迫下较花11显著上调。因此,供试品种间在种子萌发过程和小孢子培养过程对盐预处理的响应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具有一致性,HvsHSP1和HveIF1A基因可能与盐敏感品种在小孢子时期响应NaCl盐诱导存在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