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疫霉菌检测鉴定方法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疫霉菌是一种较难分离和培养的病原菌,在国内,也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因此,对大豆疫霉菌分离、鉴定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传统的分离检测鉴定方法主要有病组织分离法、土壤诱集检测法等,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血清学技术、同工酶技术及核酸技术等已应用到大豆疫霉菌的检测鉴定中。现综述这些方法在大豆疫霉菌检测鉴定中的应用现状,并对这些方法的应用进行评价。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诱导下SSH文库构建及初步分析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成功构建了疫霉菌诱导的大豆抗病品种绥农10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从文库中共筛选到2 067个阳性克隆,PCR鉴定插入片段大部分集中在100~800 bp之间,利用BLAST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获得有功能的EST375个,分析表明这些EST功能涉及大豆的抑制病原菌生长、细胞自身保护、信号传导、系统获得抗性、蛋白质合成、呼吸作用等。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 cDNA文库


玉米果穗秃尖性状遗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秃尖与不秃尖两种结实类型的育种材料分析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遗传特点。【方法】试验以不秃尖类型自交系lx01-3和秃尖类型自交系wx04-1及其F1、F2、BC1、BC2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低密度种植以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分析各世代群体的果穗秃尖表现。【结果】F1代植株的果穗均为秃尖类型。果穗秃尖与不秃尖类型的分离比例在F2群体中为12.78﹕1,在BC1群体中为2.75﹕1。经卡方测验,符合2对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的遗传特点。SPSS分析表明,F2群体中秃尖类型果穗的秃尖长度性状分布曲线呈明显的偏态分布。【结论】(1)结实类型是由2对存在重叠作用的基因所控制的质量性状。秃尖类型对不秃尖类型为显性;(2)秃尖长度属于存在主效基因作用的数量性状。


干旱协迫对黑龙江水稻主栽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耕作与栽培 》 2008
摘要:经过对42个黑龙江水稻主栽品种(系)抗旱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协迫条件下,穗茎节粗、株高等17个农艺性状绝对值差值变异系数在35.7~77.6,变异较大的是穗粒数、千粒重、每穴穗数、株高。对各农艺性状的相对值进行相关性分析,部分性状相对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经抗旱系数、隶属函数值计算分析,高抗旱品种有:空育131、垦粳2号、龙稻5号、绥粳3号。


沙棘配制酒加工工艺研究
《沙棘 》 2008
摘要:研究了以沙棘果汁和食用酒精为原料生产配制酒的工艺,经试验筛选出沙棘配制酒的基本配方为:沙棘果汁30%、白砂糖10%、食用酒精16%、总酸016%,经检验产品的理化、感官及卫生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玉米转基因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8
摘要:转基因技术是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玉米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简要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上的应用、所取得的成就及转基因玉米的研究前景。


玉米绥玉10高产栽培密度和施氮量的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 2008
摘要:绥玉10是继绥玉7之后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育成的又一个强优势早熟高产优质杂交种。2000~2001两年全省区域试验,11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产量8729.6kg/hm2,比对照品种合玉17增产12.4%;2002年全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102.9kg/hm2,比对照品种龙单16平均增产17%,均居参试品种的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