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桑品种间养分差异调节原蚕营养
《浙江农业科学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成熟期不同的桑品种间,桑叶的营养成分差异较大。合理利用这种差异调节原蚕不同生长时期对饲料营养的要求,是提高原蚕产卵量的有效技术措施。春原蚕小蚕期饲用早熟桑井在5龄期运量与晚熟桑搭配能使原蚕产卵量提高12.9%。研究发现适量控制原蚕丝物质的合成量是增加产卵量的内在原因;秋原蚕小蚕期饲用品质好的早、中熟桑,壮蚕期饲用晚熟桑效果较佳。
关键词: 桑品种,原蚕,营养,调节


脱水蔬菜的辐射保藏与剂量控制
《浙江农业学报 》 1996
摘要:农副产品的辐射保藏与加工是采用电离辐射杀灭农副产品中病原微生物、虫害,防治产品腐变、改变其产后生理过程等的加工方法,它能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延长保藏期和货架期,是一种安全、


浙江的麻类作物生产、品种演变和品种资源征集
《中国麻作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浙江的麻类作物生产、品种演变和品种资源征集李祖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杭州310021)黄麻、红麻在浙江统称络麻。其中长果种黄麻称荚头络麻,圆果种黄麻称台湾络麻,红麻称印度络麻,也称洋麻,槿麻等。一、浙江麻类作物的种植起始与分布1.麻类作物的种...


浙江省柑桔害虫初步调查及害虫名录
《浙江农业学报 》 1996
摘要:据1985-1994年在浙江省柑桔产区进行的调查和积累的历史资料,初步查明,浙江省柑桔害虫有428种,隶属3个纲13个目79个科,其中重要的害虫有8种
关键词: 柑桔类果树;果树害虫;浙江


浙北地区柑桔害虫与天敌种群的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1996
摘要:报道了1988~1995年浙北地区柑桔害虫与天敌种群的调查和综合防治的试验结果,提出以选择性农药化学防治为主的柑桔害虫综合配套防治措施,并在该地区实施,成效显著
关键词: 桔桔;害虫;综合防治;浙北;选择性农药


新垦砂涂林地套种覆盖的生态效益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1996
摘要:经在初垦砂涂新营造的防护林地套种豆科作物、牧草、绿肥,盖草等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在新垦砂涂林地套种、覆盖对调节林地土温,保持土壤湿度,加速土壤脱盐,培肥土壤等具有明显的效应;同时对提高新造防护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林木生长,加速成材,提早产生防护效应也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林地,套种,覆盖,生态效应,新垦砂涂


噻嗪酮的作用方式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1996
摘要:噻嗪酮对褐稻虱若虫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并具有杀卵作用。噻嗪酮从根到茎的内吸转移作用微弱,而从茎到叶之间的转移作用明显。本试验结果显示:(1)5龄若虫通过石蜡取食48h药液,口服毒性LC50为1404ppm,用微量点滴5龄若虫前胸板,LC50为260μg/g,用滤纸膜处理若虫,LC50为619μg/cm2。噻嗪酮无论是通过胸板、胫节、跗节还是口服对褐稻虱若虫都是有效的。(2)噻嗪酮对褐稻虱的杀卵作用有两个途径:刚孵化接触而死或阻止卵的发育。(3)噻嗪酮从植株的根转移到茎的若虫死亡率仅1305%,而从叶转移到茎或茎基部转移到茎上部的若虫死亡率可达到618~728%。(4)噻嗪酮对褐稻虱具有明显的熏蒸作用。
关键词: 作用方式;噻嗪酮;褐稻虱;转移作用;杀卵作用;熏蒸作用


酸解羽毛蛋白与微量元素的螯合物研制(实验室制备)报告
《饲料工业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酸解羽毛蛋白与微量元素的螯合物研制(实验室制备)报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吴宏宇,徐子伟,刘敏华,卢福庄当今饲料工业,微量元素已进入第三代产品─—蛋白或氨基酸螯合盐,但由于氨基酸螯合盐(特别是单项氨基酸螯合盐)价格比较高,目前经济上用户还较难...


温度对棕榈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1996
摘要::报道了不同温度对棕榈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5℃、17.5℃、20℃、22.5℃、25℃、28℃、30℃和32℃不同恒温条件下饲养,从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5.24天、34.95天、29.99天、20.49天、15.82天、13.12天、11.41天和10.13天;棕榈蓟马的卵、若虫、预蛹和蛹及卵至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80℃、12.11℃、12.15℃和11.68℃;各虫态的有效积温分别为70.36日度、79.63日度、59.87日度和209.85日度


稻梨孢菌与其他寄主梨孢菌在水稻植株上的交互作用
《植物保护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研究了1个稻梨孢菌株与4个稻以外寄主梨孢菌株在混合接种和间隔接种条件下,在水稻植株上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弱致病菌与强致病菌间交互作用较强,非致病菌与强致病菌间较弱。弱致病菌可明显降低强致病菌的致病性,非致病菌对强致病菌的作用,多数组合表现为减轻病害,但有少数组合表现为促进发病。弱致病菌先接种;2天后接种强致病菌,比两者混合接种具有更强烈的互作效应,病斑数减少达35.7%—38.1%。先接种菌的孢子浓度对后接种菌的致病性也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