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吉林省新育成大豆品种SSR指纹图谱身份证的构建

大豆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鉴定和准确评价大豆新品种,以吉林省98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从大豆20个连锁群上均匀分布的320对SSR标记引物中初筛出12对扩增稳定、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为以最少引物组合有效区分品种,揭示参试材料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又进一步依据每对引物多样性指数的高低,复筛出了由7个SSR标记构成的核心引物组合,并最终以此构建吉林省近年育成大豆品种的SSR指纹图谱身份证。结果表明:98个参试大豆品种都有唯一的指纹图谱身份证代码,说明所选用的7个SSR核心标记可靠且有效;此外,以SSR标记扩增的整体带型作为编码依据能够有效提高大豆品种指纹图谱身份证构建的准确性。本研究完善了大豆品种指纹图谱身份证技术体系,能够满足当前吉林省乃至全国大豆品种分子鉴定的需求。

关键词: 大豆 SSR 指纹图谱身份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高,较其他基追比例处理增产3.2%~20.5%,氮收获指数、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0~5.3个百分点、2.0~21.3个百分点、2.3~10.0 kg/kg和2.3~10.0 kg/kg。施氮可显著增加玉米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并可提高玉米抽雄期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和子粒养分增加量,其中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量最高,成熟期子粒氮、磷、钾积累总量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且除苗期外,其他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与产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状况与产量相关系数最大。

关键词: 玉米 氮肥运筹 养分吸收 转运与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稻年限盐碱地水田表层土壤酶活性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

东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采集吉林省西部6个不同种稻年限的苏打盐碱地水田土壤为供试样品,以未经种稻改良的废弃草原土壤作为对照,通过对不同种稻年限苏打盐碱地水田表层的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合理利用和开发盐碱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种稻年限的增加,p H逐年下降,有机质含量、碱解氮(除种稻1年外)、速效磷经改良后均高于对照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种稻年限的增加无规律性变化。经种稻改良后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脲酶、蔗糖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种稻年限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都有规律性影响: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p H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性;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脲酶、蔗糖酶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脲酶、蔗糖酶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之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关键词: 种稻年限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籽粒品质对干豆腐加工特性的影响及适用性评价

大豆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来自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区的25个大豆品种(品系),进行干豆腐加工,对大豆品种原料理化指标、干豆腐品质特性指标等进行测定、分析,并对不同大豆品种的干豆腐加工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理化指标及干豆腐品质指标均呈现了较大的差异。大豆品种籽粒品质指标与干豆腐品质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籽粒蛋白含量、水溶性蛋白含量与干豆腐品质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籽粒脂肪含量、7S的含量与干豆腐品质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基于因子分析的大豆品种加工干豆腐适用性评价,筛选出东农42、吉育204、东农48、2010-60和2003-342-24-4共5个干豆腐加工品质优良的大豆品种(品系)。

关键词: 大豆品种 干豆腐 质构特性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cry1Ab/cry2Aj、cry1Ab/vip3DA玉米对棉铃虫、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抗虫性评价

植物保护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转cry1Ab/cry2Aj、cry1Ab/vip3DA玉米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和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ius)的抗虫性,在室内测定了3个转cry1Ab/cry2Aj玉米品系和1个转cry1Ab/vip3DA玉米品系对3种害虫幼虫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了该系列Bt玉米不同组织器官对害虫的杀虫活性和控制效果。结果显示,棉铃虫初孵幼虫取食各品系Bt玉米叶片96h后死亡率为87.50%~90.00%,取食花丝和雌穗的幼虫96h后几乎全部死亡;甜菜夜蛾初孵幼虫取食各品系Bt玉米叶片、花丝和雌穗168h后死亡率为22.50%~68.33%,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体重抑制率达85.00%~95.00%;斜纹夜蛾初孵幼虫取食各品系Bt玉米叶片、花丝和雌穗96 h后死亡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168h后幼虫死亡率达90.00%以上。研究表明,转cry1Ab/cry2Aj和cry1Ab/vip3DA玉米品系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初孵幼虫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可以作为转多基因抗虫玉米育种的备选材料。

关键词: 转cry1Ab/cry2Aj玉米 转cry1Ab/vip3DA玉米 棉铃虫 甜菜夜蛾 斜纹夜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Y病毒属三种病毒通用型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植物保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了马铃薯Y病毒属的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三叶草黄脉病毒(Clover yellow vein virus,CLYVV)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SMV CP、pET28-PVY CP和pET28-CLYVV CP,经IPTG诱导、表达和纯化,获得SMV、PVY和CLYVV的CP蛋白。采用ELISA方法,用9株实验室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含SMV、PVY、CLYVV的病毒汁液和纯化的重组CP蛋白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9株单克隆抗体均识别SMV病毒,2D3、4F9、4G12和6E7单克隆抗体能够识别PVY病毒,4F9和4G12能够识别CLYVV病毒,但PVY、CLYVV病毒与抗体的亲和力低于SMV病毒;对于重组表达的衣壳蛋白:SMV、CLYVV与抗体2D3、4F9、4G12和6E7反应强烈,PVY与4F9和4G12抗体反应稍强。综上,本研究鉴定出能识别SMV、PVY、CLYVV的通用单克隆抗体4F9和4G12。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马铃薯Y病毒 三叶草黄脉病毒 CP蛋白 抗体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育系列大豆品种生育期组的划分研究

大豆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吉育系列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maturity group,MG)归属,促进不同区域间的科学引种,以15份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采用以对照品种的生育日数为参照标准和以品种的活动积温为划分标准两种方法,于2013和2014年对95份新近选育的吉育系列大豆品种进行了生育期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吉育系列品种生育期组介于MG0~MGⅢ组之间,居MGⅡ组的品种最多,MGⅢ组的品种最少。有89份参试材料按两种划分方法结果一致,占参试材料的93.7%;有6份参试材料的两种划分方法结果不在同一组内,占参试材料的6.3%。通过比较各生育期组品种在R1、R7和R8期的持续天数表现,验证了生育期组划分的正确性。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发现,适宜吉林省大面积种植的早熟、中早熟大豆品种主要归属于MG0和MGⅠ组,中熟、中晚熟品种主要归属于MGⅡ。此研究结果为完善中国大豆生育期组划分系统和实现大豆品种布局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生育期组 划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无机氮积累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60、120、180和240 kg hm~(-2))对水稻氮肥利用、产量、土壤氮素供应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当施氮量超过180 kg hm~(-2)后产量下降,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最佳施氮量为204 kg hm~(-2)。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水稻氮吸收总量,并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80 kg hm~(-2)后,氮吸收总量不再显著增加。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分别由44.0%、25.5 kg kg~(-1)、145.6 kg kg~(-1)和58.1 kg kg~(-1)下降至31.1%、13.6 kg kg~(-1)、43.6 kg kg~(-1)和43.7 kg kg~(-1)。氮收获指数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以施氮量180 kg hm~(-2)处理最高,为68.7%。土壤无机氮(Nmin)含量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呈现先快速下降后缓慢升高的趋势,施氮处理各层土壤Nmin积累量与不施氮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且基本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成熟期土壤残留Nmin量和表观损失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盈余主要以土壤Nmin残留量为主,表观损失在氮盈余比例较小,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水稻氮吸收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无机氮积累等方面的因素,在吉林省水稻主产区,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80~204 kg hm~(-2)范围内。

关键词: 施氮量 水稻产量 氮素利用率 氮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NAi介导SMV-P3基因沉默增强大豆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各大豆主产区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籽粒外观品质。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基于植物介导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将编码参与SMV运动和影响宿主域范围的P3蛋白基因RNAi片段导入栽培大豆品种,研究RNAi介导SMV-P3基因沉默对大豆抗SMV的影响。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RNAi片段以低拷贝的形式(1~4个)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对T_1~T_3代转基因大豆喷施除草剂和PCR鉴定结果表明,外源T_-DNA插入片段在转基因大豆不同代际间能够稳定遗传。对T_2和T_3代转基因大豆接种SMV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对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较非转基因对照受体品种Williams 82和SN9的抗性水平显著提高,病情指数降低至4.37~18.51,且抗性能够稳定遗传。综上所述,RNAi介导SM-P3基因沉默能够显著提高转基因大豆对SMV的抗性水平。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病 SMV-P3 RNAi介导基因沉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黑土区春玉米田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高纬度黑土区春玉米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对促进粮食增产和降低环境代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位于黑土区的大田定位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计数方法,在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和3个氮素用量(纯N:120 kg·hm~(-2),240 kg·hm~(-2)和30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农田土壤CO2、N2O和CH4综合温室效应与排放强度,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无秸秆还田时,高氮用量处理春玉米产量最高;秸秆还田后,中等氮用量处理(240 kg·hm~(-2))春玉米产量最高,且与无秸秆还田的高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无秸秆还田时,随施氮量增加,CO2、N2O和CH4排放量均显著提高,综合温室效应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强度显著增加(P<0.05);增施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增加了CO2和N2O的排放量,而土壤CH4的碳汇功能增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强度未显著提高(P>0.05)。无秸秆还田,增施氮肥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但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而秸秆还田使得增施氮肥引起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的幅度加大但土壤脲酶活性提高的幅度变小。因此,秸秆还田后配合中等用量氮处理(240 kg·hm~(-2))玉米产量最高,且能够抑制单纯增施氮肥对综合温室效应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促进作用,推荐在生产中参考使用。

关键词: 黑土 秸秆还田 氮肥 温室气体 土壤酶活性 春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