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咯菌腈禾谷镰刀菌的紫外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咯菌腈的室内抗药性风险,本研究通过室内紫外照射获得抗咯菌腈突变体,分析抗性突变体对咯菌腈的抗药性、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经紫外照射5min,获得17株抗咯菌腈突变体,其对咯菌腈的EC50为72.78~290.09μg/mL,是亲本菌株的4 000~17 000倍;抗性突变频率为1.7×10-6,可稳定遗传;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最适pH均为8,与亲本菌株相同;菌落生长速度低于亲本菌株;在含有0.9mmol/L NaCl的PDA培养基中培养的菌落形态与不含NaCl的PDA培养基中的相比,亲本菌株和4号抗性菌株色素沉积减少,而1号和16号抗性菌株色素沉积增加。推测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存在中等或高等的室内抗药性风险。室内抗药性测定表明抗性突变体对咯菌腈和苯醚甲环唑均产生了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乳杆菌C88联合人参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环磷酰胺诱导昆明小鼠建立免疫抑制模型后,分别给其灌胃人参多糖、人参多糖联合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88。实验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了小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并利用碳廓清法检测了小鼠吞噬细胞吞噬能力,评价了人参多糖(water-soluble ginseng polysaccharides,WGPA)联合植物乳杆菌C88的体内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WGPA联合益生菌C88可明显增强免疫抑制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迟发型超敏反应,显著上调血清中IL-2、IL-4、IFN-γ、TNF-α、Ig G水平,下调IL-10水平,并呈现剂量依赖性,且联合用药组的作用明显强于人参多糖WGPA单独用药组。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C88联合人参多糖可以发挥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孢镰刀菌唐菖蒲专化型原生质体制备优化及再生性能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唐菖蒲(Gladiolus hybridus Hort)根腐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唐菖蒲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Gladiol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原生质体是研究尖孢镰刀菌唐菖蒲专化型与唐菖蒲之间的互作关系的重要工具,试验以尖孢镰刀菌唐菖蒲专化型为供试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与再生,明确培养基、菌龄、β-巯基乙醇预处理、酶选择以及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PDB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优条件为15μLβ-巯基乙醇预处理1 h,在5%崩溃酶溶液酶解3 h。在此条件下,12~14 h菌丝的原生质体产量可达到1.4×107个/m L,再生率为57.4%。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唐菖蒲专化型 原生质体制备 原生质体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区域30个夏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和氮素转运特性
《玉米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依据单株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对该区30个夏玉米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4种类型,高产氮高效型(Ⅰ)、高产氮中效型(Ⅱ)、中产氮中效型(Ⅲ)和低产氮低效型(Ⅳ)。经进一步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单株产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间显著相关。开花期后,高产氮高效型(Ⅰ)夏玉米品种的氮素和干物质向子粒分配比例较高,氮转移量、转移效率、贡献率最高;低产氮低效型(Ⅳ)夏玉米品种向根、茎的分配比例较高,氮转移量、转移效率及贡献率最低。
关键词: 夏玉米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子粒生产效率 干物质积累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部分玉米自交系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分析甘肃省部分骨干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并划分群体结构。利用全自动DNA分析仪荧光SSR-PCR技术和66对核心SSR引物研究了148份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并分别使用模型结构聚类和遗传距离聚类法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在148份自交系中,66对SSR标记共检出279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2~8个,平均4.2273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和标记指数(MI)的平均值分别为0.4879和2.1808。模型结构聚类将148份自交系分为SS群和NSS群;遗传距离聚类分为5个类群,根据常规测验种自交系可将5个类群归并为SS群和NSS群。2种聚类方法所得结果与材料的系谱信息基本一致。甘肃省部分玉米自交系在育种实践中正在向2个相对独立的优势类群转化,2个类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品种(系)耐热性鉴定及分级评鉴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大豆耐热性评价方法,对大豆进行耐热性鉴定,筛选耐热性分级评鉴指标,以国内外155份大豆品种(系)为材料,设置开花期和鼓粒期两个时期,分别于智能温室进行高温处理12d(40±2℃,9∶00-16∶00/d),以室外自然环境温度为对照。成熟期调查百粒重(X_1)、单株粒重(X_2)、单株荚重(X_3)等13项性状。根据各项性状耐热系数,通过主成分、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对大豆进行耐热性评价和分级鉴定指标筛选。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3个单项指标转化为6个综合指标,经隶属函数分析得出品种(系)开花期和鼓粒期耐热综合评价值D,分别对其进行聚类分析,155份大豆品种(系)在两个处理时期下均被分为6个类型,分别为强耐热型I、耐热型II、中度耐热型III、中度敏感型IV、敏感型V、极敏感型VI。两个处理时期综合评价值D呈极显著相关(r=0.262**),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综合两个处理时期鉴定结果,筛选到4个耐热品种(系)和63个热敏感品种(系),同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百粒重、单株荚重、每荚粒数、茎粗、主茎节数、节间长度、蛋白质含量共7个开花期耐热性的鉴定指标和单株粒重、单株荚重、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地上部干物重、株高、节间长度共7个鼓粒期耐热性的鉴定指标。
关键词: 大豆 耐热性 多元分析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 聚类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鉴定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茎中可溶性色素水平法鉴评大豆资源对菌核病的部分抗性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快速、准确地筛选大豆耐菌核病候选资源,采用茎中可溶性色素水平测定法,评价了150份部分核心种质和国外种质及100份近15年东北育成品种的菌核病耐病性,并通过草酸浸根产生的植株萎蔫反应,验证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分析了花色(茎色)、叶形、生育期与耐病性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将资源耐病性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高耐(3.20%)、耐(7.60%)、中感(21.60%)、感病(46.00%)和高感(21.60%),并筛选出27份高耐病和耐病的候选资源,其中种质材料中具有相对较多的耐病性资源。草酸浸根植株萎蔫反应与茎中可溶性色素评价结果相符。耐病强度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叶形和生育期与耐病性不相关,但花色(茎色)与耐病性显著相关。可见,在反映草酸致病机制方面,茎中可溶性色素水平测定法能够进行大豆资源菌核病耐病性鉴定和评价;在遗传多态性丰富的大豆资源中可能会筛选到更多的耐菌核病的资源,可能多以紫花为主。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菌核病部分抗性 草酸 茎中可溶性色素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品种长白9号的耐盐碱机理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不同盐碱处理下耐盐碱品种长白9号转录组测序分析,初步研究了该品种盐碱胁迫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基因表达模式,并对盐碱处理下上调表达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长白9号在盐碱胁迫下,一些渗透调节蛋白和酶类均表现出上调趋势,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长白9号的耐盐碱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cry1Iem基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农杆菌介导法,以东北地区种植的9个大豆基因型和国外品种Williams82的子叶节为外植体,将抗虫基因cry1Iem转入栽培大豆品种中。共转化外植体1 459个,获得84棵再生植株。采用除草剂叶片涂抹法、PCR及Bar蛋白试纸条检测法对得到大豆再生植株进行鉴定,转cry1Iem基因大豆T_0阳性植株为61株。对部分T_1转基因植株的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到下一代。通过对部分T_1阳性转基因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目的基因片段均已整合到受体大豆的基因组DNA中,单拷贝率为22%左右。对获得的部分T_2材料进行了室内抗大豆食心虫鉴定,有2份转基因材料抗性较对照显著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大豆根系分布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豆品种吉育88为试材,在移动旱棚内,采用根钻挖掘法,研究幼苗期、分枝期、开花期和结荚期干旱胁迫下大豆根系干重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幼苗期轻度和重度干旱促进了21~110cm土层根系的分布,增幅显著;分枝期和开花期出现干旱胁迫对根系影响最为严重,尤其是开花期重度干旱,根系总重降低22.55%,21~110 cm根系减少60%以上。与CK相比,幼苗期轻度干旱对株高、节数、单株荚重、粒重、百粒重无显著影响,分枝期、开花期轻度干旱多数性状受到显著影响,鼓粒期轻度干旱,仅百粒重显著降低;幼苗期至鼓粒期重度干旱,单株荚重、粒重、百粒重均显著降低,分枝期和开花期重度干旱,对各性状影响最大,株高、单株荚重、粒重的降幅都在40%以上,节数的降幅在20%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