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斑叶蝉发生为害情况及防治措施
《中国植保导刊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葡萄斑叶蝉在甘肃省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产区的为害情况及其对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总结出防治措施.通过对该地区酿酒葡萄基地斑叶蝉为害情况的调查,及不同受害程度的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单宁、总酚、颜色及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比较,结果表明,同一环境、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斑叶蝉受害程度差异较明显.蛇龙珠葡萄受害明显重于其他葡萄品种.同一葡萄品种在不同环境下受害程度存在差异.在防风林网附近、叶幕厚或郁闭度高的区域受害较重,反之受害轻.葡萄斑叶蝉对葡萄果实品质、叶片的影响也较大,为害严重时可导致果实含糖量下降,酸度增高,颜色变浅.同时,影响叶片质量,致使光合作用降低,营养物质积累不足,影响树体正常生长.并提出合理修剪、及时清园、减少中间寄主等农业措施及斑叶蝉发生关键期科学开展化学防治措施的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种叶面处理剂对马铃薯早晚疫病的防控效果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马铃薯早晚疫病的减药防控技术,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材料,选择植物免疫诱抗剂阿泰灵、中药类叶面处理剂禾奇正和香芹酚、植物调节剂芸苔素内酯、氯化胆碱及微量元素类叶面肥等,分别于马铃薯苗期、花期、团颗期进行叶面喷施,研究各叶面处理剂对马铃薯早晚疫病防控及产量提升效果.结果 显示,9种处理剂对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并能促进马铃薯增产.其中香芹酚、阿泰灵、芸苔素内酯和禾奇正防控和增产效果最高,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控效果为34.29%~42.25%,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效果为31.21%~47.78%,增产率为12.68%~17.2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角瓜与南方根结线虫非亲和互作相关MicroRNAs的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角瓜与南方根结线虫非亲和互作中的植物源MicroRNAs(miRNAs),预测miRNAs的靶基因,解析miRNAs的表达模式。构建角瓜与南方根结线虫亲和、非亲和互作的小RNA(sRNA)文库,通过Solex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鉴定角瓜与南方根结线虫非亲和互作相关的miRNAs,利用PsRNATarget软件预测miRNAs的靶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测序获得的miRNAs进行表达验证。结果表明,18份样品测序获得的Unique reads数量在808 262~3 926 308条,长度24 nt的sRNA丰度最高,miRNAs占sRNA的0.3%~0.5%,包含565个已知miRNAs,归属75个miRNAs家族,其中miR156包含的家族成员数目最多。26条差异表达的miRNAs响应南方根结线虫胁迫的表达模式分为4种类型,其中10条显著差异表达的角瓜miRNAs与南方根结线虫非亲和互作密切相关。miRNAs靶基因预测显示,一个miRNA可调控多个靶基因,同一miRNA的靶基因同源性较高,miRNAs靶基因功能主要涉及转录激活,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调控,以及编码信号传导和细胞代谢相关蛋白等。这些研究结果为探明角瓜与根结线虫非亲和互作的miRNAs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角瓜 南方根结线虫 非亲和互作 miRNAs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腐殖酸煤对牛粪好氧堆肥臭气释放量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比分析不同腐殖酸煤添加量对牛粪堆肥过程中臭气释放量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鲜牛粪为主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5%、10%、15%的腐殖酸煤进行为期50 d的堆肥试验,通过Biolog ECO平板检测技术分析腐殖酸煤添加量对堆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腐殖酸煤加入量在5%-10%时,堆肥处理的高温持续时间达23-25 d,比CK 处理多35 d;添加腐殖酸煤处理的平均AWCD值、平均Shannon指数、平均Simpson指数比CK处理高22.27%-28.47%、2.32%-6.06%和23.21%-30.48%;堆肥产品的种子发芽指数比CK处理高6.53%-13.06%;NH3和H2S释放量比CK处理分别低20.82%-39.74%和25.17%-45.21%。添加5%-10%的腐殖酸煤可以增加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促进微生物种群演替,加快对不同物质的转化代谢,促进堆肥腐熟进程,减少臭气的释放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除草剂对兰州百合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几种除草剂对兰州百合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其安全性,采用土壤处理和茎叶喷雾处理的方法,开展了5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和13种茎叶喷雾处理除草剂在推荐剂量下防治百合田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和对兰州百合的安全性评价.土壤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药后60 d,5种除草剂对兰州百合田杂草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且对兰州百合安全.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83.23%和89.15%以上,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87.28%和89.58%以上.其中,50%异丙隆WP 1350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和240 g/L乙氧氟草醚EC 180 g/hm2的防效最好,表现出很好的除草活性.茎叶喷雾试验结果表明:15%硝磺草酮OD150 g/hm2、30%苯唑草酮SE 27 g/hm2、15%噻吩磺隆WP 33.75 g/hm2、56%2甲4氯钠SPX 840 g/hm2、24%氨氯吡啶酸AS 108 g/hm2、30%二-氯吡啶酸AS 180 g/hm2和30%氨氯·二氯吡啶酸AS 150 g/hm2喷雾处理,药后45 d,这7种除草剂对兰州百合田阔叶杂草具较好的防除效果且对兰州百合安全,株防效在77.99%~93.48%,鲜重防效在81.62%~95.05%,但对禾本科杂草基本无效.70%嗪草酮WP735 g/hm2能有效防除兰州百合田杂草且对兰州百合安全性高,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6.95%和99.52%,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1.81%和95.21%.研究结果可为兰州百合田除草剂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除草剂;兰州百合;杂草防除;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膜源头减量化技术可行路径探讨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了有效减少地膜投入和减轻地膜残留,本研究分析了国内农用地膜应用现状,归纳了地膜源头减量化技术可行路径。指出地膜覆盖具有"覆膜面积大、应用区域广、覆盖作物多"的特点,地膜残留具有"时限积累性、区域差异性、分布多态性"的特征。认为旧膜重复利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秸秆覆盖技术替代、保水剂施用、耕作栽培模式优化等5类技术在地膜减量投用方面具有一定可行性,但需进一步研究总结和配套完善。建议集成减量技术、减量产品和减量模式,构建综合配套应用体系是地膜源头减量化技术路径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地膜 减量化技术 旧地膜 生物降解地膜 秸秆覆盖 保水剂 栽培方式 可行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8%棉隆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中对疮痂病的防治效果
《农药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98%棉隆对马铃薯原原种疮痂病的防治效果,为棉隆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分别对土壤和二次用蛭石进行处理,测定了棉隆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中对疮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98%棉隆对马铃薯疮痂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45 g/m2的棉隆可用于土壤或二次用蛭石处理,其防效可达80%以上。[结论]98%棉隆可以作为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土壤或基质消毒剂使用,可有效防除马铃薯疮痂病,推荐使用剂量为45 g/m2。
关键词: 98 棉隆微粒剂 马铃薯原原种 疮痂病 土壤 二次用蛭石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降解地膜在苹果园应用的水热效应
《甘肃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以普通聚乙烯PE黑色地膜为对照,选用白色降解膜、黑色降解膜、银灰色降解膜等3种降解地膜,观察了不同降解地膜苹果树行间覆盖的增温保墒效果。结果表明,6—8月份覆膜后,0~100 cm土层土壤增温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白色降解膜处理、银灰色降解膜处理、黑色降解膜处理、普通聚乙烯PE黑色地膜处理。降解风化速度以白色降解膜最快,银灰色降解膜次之,黑色降解膜较慢。随着降解膜逐步裂解风化,3种降解膜的增温效果也逐渐减弱,保墒效果也随之降低。到12月份后,各处理覆膜保温效果与土壤温度变化观测值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普通聚乙烯PE黑色地膜处理、黑色降解膜处理、银灰色降解膜处理、白色降解膜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伐对乔化'红富士'苹果冠层不同部位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林业科技通讯 》 2021
摘要:为了探明间伐对乔化‘红富士’苹果叶片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以甘肃中部地区盛果期富士苹果树体为试材,通过对隔株间伐及CK的冠层不同部位叶片光合及荧光参数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同一冠层中,间伐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基础荧光产量(Fo)、最大荧光产量(Fm)、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单位反应中心吸收光能(ABS/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o/RC)等参数显著提高;间伐的树冠中上部、下部外围和下部内堂叶片的Pn显著高于CK,分别较CK提高了9.80%、25.2%和28.0%。可见,间伐处理的不同冠层叶片光合性能均显著优于CK。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