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46条记录
山西古代谷子(粟)生产与品种选育

山西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根据古文献记载 ,分析了山西省古代对谷子名物认识、栽培演变及品种培育的历史 ,认为山西谷子的栽培历史距今至少已在 5 0 0 0年以上 ,是中国谷子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关键词: 山西 谷子 栽培演变 品种培育 历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北方园艺 2002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PIT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

山西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那氏 778诱导剂是GPIT技术的第一代主要产品。就那氏 778诱导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经那氏 778诱导剂处理后 ,根深叶茂 ,有效穗数、单穗粒重、千粒重明显增加。在干旱的情况下 ,可增产 16 .1%。

关键词: GPIT 小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覆盖对梨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测定了 3种梨园———不灌覆盖园、不灌无覆盖园和灌溉园不同土层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结果表明 ,秸秆覆盖后 ,梨园表土层 (0~ 2 0cm)中的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有所提高 ,而下层 (2 0~ 4 0cm)土壤中的含量却有所降低。不同土层中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明显增高 ,尤其是速效磷 ,表土层中的含量增加了 3倍以上 ,平均增加约 1倍半。表土层中的速效氮有所降低 ,但下层土壤中的含量却有较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秸秆覆盖 梨园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多元遗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高粱 18个性状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 ,多数性状都与穗粒重呈显著和极显著表型相关。千粒重与旗叶宽相关极显著 ,穗粒数与穗径、穗柄径、茎粗、一级枝梗数、二级枝梗数和旗叶宽都极显著相关。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的方向趋势一致 ,前者一般大于后者。 18个性状分别载荷在 4个主因子上 ,第一主因子为穗部因子 ,包括 8个与穗部结构有关的性状 ;第二因子为生长因子 ,包括生育期、茎粗及有关的 6个性状 ;第三因子为旗叶因子 ,包括旗叶的 3个性状 ;第四因子为穗长因子 ,只有穗长一个性状。聚类分析把 18个数量性状分成三大类 ,第三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亚类 ,聚类结果与因子分析完全一致。性状间的这种相关关系反映了数量性状遗传的“一因多效”和“多因共效”特性及相关性状间的协同变异趋势。

关键词: 高粱 主成分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喷施TRIA增产效益研究

中国马铃薯 2002

摘要:植物生长激素TRlA ,可促过马铃薯的生长 ,增加产量 ,在马铃薯现蕾期、开花期分别喷施 0 8× 10 -6TRIA ,可提高产量 35 % ,大薯增加 10 3 8% ,淀粉含量提高 2 1% ,脐部水状降低 ,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TRIA 马铃薯 增产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小麦生产系统分析

小麦研究 2002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旱地小麦生产现状,围绕我国早地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以旱地小麦高产稳产高效渗灌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的有关研究结果为主要根据,对旱地小麦生产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为考察对象的旱地小麦生产系统,可分为8个组成部分或称系统要素。这一系统分析结果在学术上为旱地小麦栽培研究从总体上指出了研究方向,在生产及其管理上对我国旱地小麦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旱地小麦 生产系统 系统要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个矮源亲本种质评价

小麦研究 2002

摘要:本试验对几个冬小麦矮秆种质材料做父本时的矮化作用进行了研究评价,并对杂交一代的子粒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综合鉴定出陕160、西北矮个子和临5064/烟农15三种类型的优异矮秆种质,并提出了这些优异种质的利用设想,同时提供了一种优异种质的鉴定方法,以供育种者参考使用。

关键词: 冬小麦 矮秆种质 矮化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0%安泰生WP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田间药效试验

农药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70%安泰生500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春梢、秋梢的防治效果和 大生近似而略好于大生,防效达81.66%~87.29%;70%安泰生700倍仅在春梢期的防效 达66.53%,而秋梢期防治效果以及70%安泰生1000倍防效较差。

关键词: 安泰生 苹果斑点落叶病 春梢 秋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冗余的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4个春小麦品种在产量、根量与根冠比等方面的比较,发现在水分严重胁迫条件下,古老的春小麦品种和尚头表现出相对较高的产量;但在水分条件改善后,其产量最低。古老品种较之现代品种具有更大的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开花期)。这表明自然条件下接近进化稳定对策(ESS)的地方品种,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时存在着生长冗余,从而阻碍产量提高。因此,减少冗余,特别是地下部分的冗余可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增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春小麦 生长冗余 进化稳定对策(ES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