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建国以来中国高粱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山西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高粱以其高产、抗旱、耐瘠、耐涝、耐盐碱的特性及秆、穗的多种用途 ,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人民赖以生活的重要作物 ,已有 5 0 0 0年的栽培历史。 2 0世纪初至今 ,中国高粱生产大体经过了自然品种利用、杂种优势利用及栽培目的转型三个阶段。中国的高粱品种改良始于 2 0世纪初叶 ,当时仅有少数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进行高粱品种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 5 0年代以后 ,全国各科研单位在系统选育新品种的基础上普遍开展杂交育种工作 ,育成不少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利用。 80年代是中国高粱育种全面发展时期 ,同时也是高粱生产的转型期 ,育种目标逐步向专用型调整 ,酿造、饲用等专用高粱品种相继问世和推广 ,对酿造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无融合生殖系研究初报
《小麦研究 》 2002
摘要:通过对上万份材料的筛选、鉴定、转化、处理等,用上述方法获得Am92372、Am871131、Am87-6072三个兼性无融合生殖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粟)生育过程中POX同工酶的分析
《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小黑谷和晋汾 34两个品种 ,分析了谷子不同器官和不同生育阶段 POX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证明 ,谷子不同器官共有酶带 14条 ,按 Rf值由负极到正极可分为 4个酶区。根、茎、叶、鞘和穗 ,以穗的酶带最多 ,酶活性最强 ,以茎的酶带最少 ,叶鞘的酶活性最弱。不同生育阶段酶活性的变化 ,以幼苗阶段最低 ,拔节以后特别是从孕穗开始猛增 ,到抽穗时期达到高峰。其中 ,主要是 Px1 酶区的酶带由弱变强。抽穗过后酶活性又逐渐降低 ,主要表现为 Px4 酶区的酶带由强变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后夏播棉促早避霜集成技术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麦后夏播棉的促早避霜技术。麦后夏播棉有效开花结铃期短而集中 ,总结铃数的73 3%~ 88 9%集中在 7月 31日~ 8月 14日之间。山西南部适宜种植的密度为 12万~ 15万株 /hm2 。筛选出运 379(3)h、晋棉 17号等早熟品种。喷施避霜剂 (壮早丰 ) ,可以降低株高 ,塑造理想株型 ,促进早熟 ,皮棉增产 9 74 %。麦后夏播棉避霜技术应采用早熟品种、早播种、早施肥、早灌水、高密度、早打顶、喷施壮早丰和乙烯利 ,及早防治病虫害的技术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