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循环经济视阈下的政府环境审计研究——内在机理、现实意义、作用机制与可行路径探析
《绿色财会 》 2014
摘要:阐释了循环经济与政府环境审计的内在机理,总结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执行政府环境审计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循环经济视阈下的政府环境审计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循环经济视阈下的政府环境审计可行路径以及促进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抗寄生虫药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的急性毒性试验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静水试验法,研究了敌百虫、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等3种抗寄生虫药物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稚螺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敌百虫、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方斑东风螺稚螺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210.54 mg·L-1、32.52 mg·L-1和8.13 mg·L-1;48h LC50分别为93.52 mg·L-1、16.90 mg·L-1和3.96 mg·L-1;毒性大小依次为敌百虫>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5.54 mg·L-1、1.37 mg·L-1和0.28 mg·L-1。在上述安全质量浓度范围内,这些药物均可杀灭桡足类或其他寄生虫,但考虑药物残留和对水环境的污染,在生产中尽量采用生态防治办法,避免使用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沿海驯养条石鲷的全人工繁育及苗种生物学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14 CSCD
摘要:在广东省饶平县采用经人工孵化并在室外水泥池培育成熟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研究.48尾亲鱼置于水体积为25 m3的5.5 m×4.5 m×1.0 m长方形水泥池中,经2a的人工养殖,于2008年4月10日开始产卵,亲鱼性成熟年龄为2龄,产卵期为4月中旬至7月15日,持续产卵3个多月,总产卵量为3 180万粒.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浮性,卵径为0.860±0.023 mm,油球1个,油球径为0.191±0.009 mm;初孵仔鱼全长1.836±0.078 mm;在广东较高的育苗温度条件下,条石鲷的亲鱼性成熟年龄和产卵季节较早,人工苗种生长速度较快.全长和体长、体高和体长的关系呈一元线性相关,体重和体长、体重和全长的关系为幂函数关系.采用室外水泥池育苗和池塘育苗2种方法,在水温为21.2~28.8℃、盐度为28~32条件下,共培育出2.0~6.2 cm的鱼苗121万尾,获得条石鲷南海区池塘全人工繁育成功,确定了室外水泥池和池塘人工育苗的饵料系列和工艺流程.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条石鲷 全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池塘 广东沿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短颌鲚耳石Sr/Ca值变化特征及其江海洄游履历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证长江刀鲚生殖洄游季节的短颌刀鲚是否为江海洄游个体,采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2013年4月27日采自长江靖江段的1尾短颌鲚(XGC-A)和1尾长颌鲚(XGC-B)矢耳石的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特征,同时将实验结果与确认是江海洄游型长江刀鲚矢耳石的Sr和Ca的微化学特征进行了比对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短颌鲚和长颌鲚个体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59±0.80、1.55±0.74),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4.38±1.33、3.56±0.94),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同时验证了短颌鲚和长颌鲚均参与江海洄游的事实。研究表明,目前长江中存在参与江海洄游的短颌鲚个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鱼是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的一种珍稀名贵经济鱼类,本实验比较分析了香鱼养殖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长度为445 bp的控制区部分序列上,鳌山卫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0.198 4±0.092 4)和核苷酸多样度π(0.000 8±0.000 9)显著低于东张水库野生群体(h=0.810 5±0.067;π=0.002 6±0.002 0),两群体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F st=0.447,P=0);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简单,未呈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日本香鱼个体与中国香鱼亲缘关系较远;东张群体的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其可能经历过近期的群体扩张事件。无论是养殖群体还是野生群体,中国香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 香鱼 线粒体DNA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白水平对F_2代斑节对虾幼虾生长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饲料蛋白水平对F2代(针对饲料蛋白水平选育)斑节对虾幼虾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设计7个饲料蛋白质水平组(34%、36%、38%、40%、42%、44%、46%),对选育F2代斑节对虾幼虾(2.84±0.04 g)进行48 d养殖。结果表明,F2代斑节对虾幼虾在38%饲料蛋白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且饵料系数最低;在34%饲料蛋白组蛋白质效率最高,与36%、38%饲料蛋白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40%及以上的各饲料蛋白水平组;成活率表现为低蛋白组(34%~42%)显著高于高蛋白组(44%、46%)。斑节对虾常规营养成分受饲料蛋白水平影响,全虾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出上升趋势,但肌肉中各组的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全虾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胃蛋白酶表现为34%饲料蛋白组最高,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升高而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与肝脏蛋白酶的含量显示为波动互补的趋势;胃中淀粉酶的含量均高于肝脏,但胃淀粉酶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胃和肝脏脂肪酶随着蛋白含量的升高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综合生长数据、常规营养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等指标得出,38%饲料蛋白水平较为适宜选育F2代斑节对虾幼虾生长,针对低蛋白水平饲料的选育是有效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全雌牙鲆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用1000mL量筒进行全雌牙鲆卵浮性试验,每次取卵500粒,观察了全雌牙鲆卵在不同盐度下的悬浮状况。在不充气、不投饵、水温15~16℃条件下,取盐度试验孵化出的正常仔鱼100尾放入20cm×20cm×20cm的小方型水槽中,设置10个盐度梯度,10、15、20、25、30、35、40、45、50,自然海水作对照;同时在不充气、不投饵、水温17~18℃条件下,取在自然海水中孵化出的正常仔鱼100尾放入20cm×20cm×20cm的小方型水槽中,设置12个盐度梯度,5、10、15、20、25、30、35、40、45、50、55,自然海水作对照,观察不同盐度对全雌牙鲆胚胎发育及仔鱼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雌牙鲆卵在盐度≤27时,全部沉底,盐度为27~30时,呈悬浮状态,盐度≥30时,全部上浮。胚胎发育在盐度为30~50时,孵化率均超过71.8%,差异不显著(P>0.05),畸形率小于4.3%;盐度为10~30时的孵化率超过64.5%,畸形率小于5.5%。盐度为10~25时的孵化率低于盐度30~50的孵化率,差异显著(P<0.05);其畸形率高于盐度30~50的畸形率,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高盐度比低盐度更适合胚胎发育。仔鱼在盐度为10~40时,均能很好地成活,盐度为20时,仔鱼的无投饵存活系数生存活力指数值最高。盐度5以下、50以上,仔鱼的无投饵存活系数小于5,仔鱼基本不能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灭非灵”对外来鱼类尼罗罗非鱼的毒杀效果
《生态学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全球性的外来入侵鱼类之一,已经入侵到全世界多个自然水域,严重威胁着土著鱼类的生存和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了有效控制自然水域中尼罗罗非鱼的数量,本实验室筛选出一种对尼罗罗非鱼具有特异性杀灭作用的有机磷类药物"灭非灵",用于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的应急防治。本文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方式,验证"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和多种常见鱼类的毒杀效果,并测定了"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幼鱼(体长4.0±0.23 cm,体重2.5±0.44 g)的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和其在环境中的安全浓度。结果表明:"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毒杀效果非常显著(P<0.01),暴露在0.10、0.17和0.20 mg·L-1药液中的尼罗罗非鱼在96 h内全部死亡,而草鱼,鲮,鲫,斑马鱼、唐鱼和泥鳅均能正常生长;"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的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167、0.077、0.057和0.043 mg·L-1,安全浓度为0.0043 mg·L-1。结果证明,"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应急防治有积极的效果,可应用于小水域内入侵尼罗罗非鱼的特异性灭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涉农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
《中国农业信息 》 2014
摘要:纵观近年来发生的涉农突发事件,互联网和网民已经成为社会公众舆论最重要的发起者、传播者和影响者之一。本文分析了舆论引导对涉农突发事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涉农网络舆情的引导原则与引导策略,以期利用网络积极向上的力量,为"三农"经济建设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提供更好的舆论服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