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选育及其栽培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两系方法以培矮 6 4S作母本 ,9311作父本 ,培育的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 ,作一季中稻栽培 ,在掌握栽培特性和肥水良好的条件下 ,大面积实收产量达 9.5~ 11.0t·ha-1,且不易倒伏。米质达国标优质米级 ,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高产群体指标为每公顷栽插 2 2 .5~ 2 7.0万穴。单株栽插 ,基本苗 75~ 12 0万个·ha-1,最高茎蘖数345 .0~ 375 .0万个·ha-1,有效穗 2 2 5 .0~ 2 5 5 .0万穗·ha-1,每穗总颖花 2 0 0个左右 ,结实率 83%~ 88% ,千粒重 2 6~2 7g。栽培技术为适时早播 ,早施分蘖肥 ,达到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基面肥、分蘖肥与后期施氮量各占总施氮量的70 %和 30 % ,每公顷总用纯氮量 2 2 5~ 2 5 5kg。宜重视磷钾肥的施用 ,后期切忌早断水 ,应切实防治稻曲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个杂交朱顶红品种不定芽诱导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不同品种的杂交朱顶红 (Hippeastrumvittatum)鳞茎切块为外植体 ,接种于添加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结果表明 :最适于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为 1 2MS +4.0mg LBA +2 .0mg LNAA +2 .0g L活性炭 ,其诱导频率达 83.3% ;有活性炭的处理效果明显好于没有活性炭的处理 ,1 2MS培养基的诱导频率略高于MS培养基 ;就品种而言 ,品种“奇妙的丁香”诱导频率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规模化蛋鸡场现代化生产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 200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个我国规模化蛋鸡场适用的生产管理系统 ,综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网络化管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监控技术方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有机结合 ,改进鸡疾病专家系统 ;创建免疫接种备忘系统。由生产统计、生产计划、饲料配方、饲料库存、免疫接种和鸡病诊断专家系统构建成网络化软件系统。各子系统在数据库级别上达到企业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也可根据用户应用需求单独使用其中的子系统。同时 ,利用传感器、工控机和摄像机对鸡舍环境实行全方位的温湿度监测、移动摄像和鸡舍设备自动控制 ,实现鸡场远程管理。结果表明 :系统高度集成 ,运用多项计算机新技术 ,在一个系统研究中实现 ,并已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等规模化养鸡场示范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病毒检测技术的改进与组培苗病毒分布特征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用NCM -ELISA方法对不同来源的甘薯样品进行 6种病毒的检测 ,结果发现 :在农户样品中 ,以SPFMV的发病最重 ,检出率高达 90 % ;脱毒后的第一代则以次要病毒检出率为高。同时对三种不同制样方法进行对比 ,发现以叶柄提取液检出率 (6 6 .6 % )为最高 ,比叶片提取液检出率高 5 5 .5个百分点。对试管苗进行分节检测的结果表明 ,病毒分布呈从基部至顶部逐步递减的基本规律 ,因此在进行试管苗扩繁时 ,应取顶部以下 1~ 2节 ,而在进行病毒检测时 ,则应取靠近培养基的 1~ 2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捕食性蝽类在转Bt基因抗虫棉田的消长动态与分布
《江苏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以常规棉品种为对照 ,通过对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抗虫棉田内捕食性蝽类种群消长动态的调查分析 ,明确了小花蝽、大眼蝉长蝽和华姬猎蝽为当地棉田蝽类的优势种群 ,其中小花蝽占种群比例的 5 6 .0 0 %~76 .19% ;两类棉田内三种捕食性蝽的分布数量均表现为小花蝽 >大眼蝉长蝽 >华姬猎蝽 ;但田间每种捕食性蝽各自所占蝽类总量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 ,Bt棉田的小花蝽比常规棉田少 2 2 .34个百分点 ,大眼蝉长蝽和华姬猎蝽分别比常规棉田高 5 .95个和 16 .39个百分点 ;在虫量方面 ,与常规棉田比较 ,Bt棉田的小花蝽、大眼蝉长蝽、华姬猎蝽和捕食性蝽类总量分别比常规棉田增加 81.2 5 %、2 2 5 .0 0 %、90 0 .0 0 %和 14 7.6 2 % ,经t检验 ,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