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无花果秋季同化物的贮藏及转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以 2a生无花果“麦司依陶芬”为对象 ,用C13 元素示踪的方法 ,研究其秋季同化物的贮藏部位与第二年春的贮藏养分转运去向。结果表明 :休眠期的贮藏养分 ,地下部多于地上部 ;根系中C13 元素百分比的高低顺序是 :粗根 >中等粗细的根 >细根。发芽后 2 0d ,C13 元素百分比减少最多的部位是 :1a生枝条。此时 ,新梢生长主要消耗枝条内的贮藏养分 ,为此 ,要确保春季的新梢生长 ,应在秋季基施速效性肥料并保护根系。发芽后 5 0d ,C13 元素百分比减少最多的部位是中等粗细的根。这一时期 ,处于新生养分与贮藏养分转换的时期 ,新梢 3~ 4节腋芽的花芽已分化 ,其生长主要消耗中等粗细根内贮藏的养分。养分不足是果实脱落的直接原因 ,要重视春季的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WCSODS的小麦渍害模型及其在灾害预警上的应用
《应用气象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WCSODS(小麦模拟优化决策系统 )中增加了过量土壤水对小麦光合作用、干物质分配、叶片衰老等影响模块 ,实现了渍害条件下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模拟。用试验资料和区域统计单产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模拟误差在 1 0 %以内。灵敏度分析的结果亦表明 :随着渍水持续天数的增加 ,小麦渍害加重 ,1 0d渍水对产量影响不大 ,而 3 0d渍水可造成减产 7%~ 3 2 % ;当渍水天数相同时 ,以孕穗期的渍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灌浆期、拔节期次之 ,冬前分蘖期的影响较小。这与当地小麦专家的看法相一致 ,说明小麦渍害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利用本模型和南京、南通两地的历史气象和产量资料 ,对大面积小麦平均单产进行了试预报 ,结果基本令人满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表覆盖旱作水稻和水作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旱作水稻和水作水稻全生育期内水分需求特征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水作稻田当季用水总量是旱作稻田的3倍多,旱作盖草处理的灌溉量为434.5m3/hm2,仅相当于水作的24.6%。不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盖草>覆膜>裸露>水作,且旱作与水作间差异极显著。水作、覆膜、盖草和裸露的产量分别为:8250,7207,7867,7253kg/hm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盖草旱作与水作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这表明盖草旱作是一项效果最好的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粳69优8号的特征特性及应用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69优 8号 (徐 6 9A×R112 38)是一个优质超高产杂交中粳新组合。大面积种植产量 9.80t hm2 左右 ;1999~ 2 0 0 1年多点次出现 11.5 0t hm2 以上的高产田块。其外观米质优良 ,主要理化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二级标准。突出特点是株型优良、长势繁茂、穗大粒多、灌浆速度快、结实率高、抗病抗倒性强、适应性广。其母本徐 6 9A不育性稳定 ,配合力强 ,开花习性好 ,异交结实率高 ;父本R112 38恢复力强 ,花粉量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