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鲤IGF2a基因内含子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福瑞鲤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鲤IGF2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福瑞鲤(FFRC strain carp)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以福瑞鲤为实验材料,设计用于分析IGF2a基因内含子3的SNP引物,分析其SNP,再结合福瑞鲤的生长性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杂合子A/G基因型使福瑞鲤体质量、体长2个生长指标减小,体质量的降低幅度高于体长,但是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杂合子A/G基因型和纯合子G/G基因型的体长与体质量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IGF2a基因可影响福瑞鲤的体质量、体长,且其SNP可能与福瑞鲤内脏质量增加有关.同时,研究发现这个多态位点与性别在对鲤的生长性能的影响上存在互作.这些结果将为基于内含子3的IGF2a基因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关键词: 福瑞鲤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2a基因 多态性 生长性状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鲵热应激同源蛋白70基因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克隆大鲵热应激同源蛋白70基因(hsc70)cDNA序列全长,通过半定量PCR方法分析其在大鲵肾脏、脑、肺、皮肤、肝脏、肾脏、脾脏、心脏、肌肉和垂体组织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大鲵hsc70基因cDNA全长为2 284 bp(GenBank登录号为HM998289),其中3′端和5′端非翻译区分别为87 bp(1~87)和253 bp(2 032~2 284),中间序列即编码区长为1 944 bp(88~2 031),编码647个氨基酸(AA);其核苷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相似性最高达83.5%,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则相对保守,与钝口螈的相似性达94%;根据其编码的AA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大鲵hsc70首先与两栖类物种聚为一类,不同来源的hsc70基因与分类地位相似的物种分别聚类;半定量PCR结果表明,hsc70基因在大鲵的10种组织中都以较高的水平表达,但存在组织差异,在肾脏、脑、肺、皮肤、肝脏、胃、脾脏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心脏中表达量次之,在肌肉和垂体中表达较低。
关键词: 大鲵 热应激同源蛋白70 克隆 序列分析 表达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议科研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经济师 》 2014
摘要:科研事业单位所办经济实体是国有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完成科研任务之外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文章针对科研事业单位对所办经济实体普遍存在管理和监督薄弱的问题,探讨如何明晰产权、改进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LrrG-Sip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LrrG和表面免疫原性蛋白(Sip)是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2种表面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获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表面蛋白LrrG和Sip蛋白的融合蛋白,该试验采用基因拼接技术中的双酶切法分2步逐个将Sip和LrrG基因插入pColdⅡ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Ⅱ-LrrG-Sip。将成功构建的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转化感受态细胞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15℃、IPTG 0.5 mmol·L-1诱导9 h,目的蛋白呈可溶状态的表达量最高。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rrG-Sip融合蛋白大小与预测一致(162kDa),说明成功构建了融合基因,为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LrrG Sip 融合基因 原核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主要作业类型渔具的渔业资源利用
《齐鲁渔业 》 2014
摘要:为了解黄渤海主要捕捞渔具对渔业资源的利用状况,2009年对张网、拖网和刺网等渔具类型的主要渔具种类开展了渔获结构和捕捞能力调查.结果表明,黄渤海的渔业生产以秋汛为主,张网、拖网和陷阱类渔具网目尺寸小,渔获选择I生差,大量捕捞小黄鱼0带鱼、蓝点马鲛和银鲳等传统经济鱼类当年发生的补充群体,幼鱼比例高.相比而言,刺网的网目尺寸大,渔获选择性强,渔获质量好,幼鱼比例低.建议将黄渤海渔具准入的最小网目尺寸暂定为5.5cm,待今后渔业资源结构发生变化和渔获上岸监管体系完善后再作分类调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絮团技术对彭泽鲫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为生物絮团技术在鲫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生物絮团组和对照组,生物絮团组通过添加葡萄糖控制碳氮比(C/N)为20∶1,对照组仅投喂配合饲料。试验周期60 d,期间每隔6 d测定一次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试验结束后测定彭泽鲫的生长指标。【结果】生物絮团组彭泽鲫的终末均重、个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蛋白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饵料系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养殖水质方面,从整个养殖周期来看,生物絮团组的氨氮浓度相对较稳定,维持在1.00 mg/L左右;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硝酸盐氮浓度也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10.00 mg/L以下。【结论】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彭泽鲫养殖中可有效改善水质,并可促进彭泽鲫生长和提高饵料利用效率,实现饵料蛋白的二次利用。
关键词: 彭泽鲫 生物絮团技术 生长指标 养殖水质 碳氮比(C/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移动式太阳能增氧机的增氧性能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池塘养殖环境,设计了一种移动式太阳能增氧机,由光伏供电装置和水面行走装置搭载涌浪机而成,能在水面沿钢丝绳移动并利用涌浪机的波浪增氧和水层交换作用,大范围扰动水体并为池塘增氧。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机械增氧效率检测、提水能力测定和池塘增氧能力测定3个试验,评估太阳能增氧机的机械增氧性能、水层交换性能和实际应用效果,以期全面了解移动增氧机增氧能力。结果表明,该移动式太阳能增氧机最大机械增氧能力为1.24 kg/h,动力效率2.59 kg/(k W·h);最大提水能力1 254.4 m3/h,提水动力效率2 613.3 m3/(k W·h);并在晴好天气白天(09:00—19:00),在对照组底层溶氧为3.1~3.8 mg/L时,大幅度提升池塘底层溶氧水平,最高时达7.8 mg/L,维持池塘上下溶氧均匀度72%~84%,极大改善了底层溶氧环境。数据表明移动式太阳能增氧机具有良好的机械增氧和水层交换性能,因而能有效改善池塘底层溶氧环境,提高上下水体溶氧均匀度。该研究结果可为太阳能增氧机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太阳能 溶解氧 水产养殖 机械增氧 池塘 水面行走装置 涌浪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套养河蟹高效养殖技术
《科学养鱼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是我国重要的虾类经济品种,养殖户大多采用混养或套养的模式进行养殖,人工池塘主养或精养的面积仍较少。为解决克氏原螯虾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本项试验开展了利用底栖饵料生物增殖技术,并将所培养的底栖饵料生物作为克氏原螯虾和河蟹的饵料,提高克氏原螯虾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黄鳍马面纯种群分析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片段为遗传标记,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和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5个黄鳍马面鲍群体的遗传结构,以判定南海北部不同海域之间及南海北部与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黄鳍马面鲍的种群归属.结果表明,在156个个体的779bp Cyt b同源序列中共检测到56个变异位点和58种单倍型,5个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295~0.00415,遗传分化性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8201~0.9804)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262~0.00469)的特点;分子方差分析和遗传分化指数显示,黄鳍马面鲍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个体间,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和群体系统发育树结构均未出现明显的以地方群体为单位的家系式分支或者聚簇.比较5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发育关系并结合种属界定标准判定,南海北部和南沙西南部陆架5个黄鳍马面鲍群体属于同一个种群.
关键词: 黄鳍马面鲍 种群分析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分化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