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菱鲆神经肽Y基因克隆及其在工厂化养殖饥饿-投喂策略中的表达特征分析
《中国工程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了大菱鲆神经肽Y(NPY)基因全长为729 bp的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序列,其中5′非翻译区(5′-UTR)为70 bp,3′非翻译区(3′-UTR)为359 bp,开放阅读框(ORF)为300 bp。ORF编码含有9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多肽,N端2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信号肽后是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NPY成熟肽。针对大菱鲆NPY蛋白质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大菱鲆NPY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在53.9%~98%,特别是与同属于鲆鲽鱼类的牙鲆和美洲拟鲽的同源性高达97%~98%,表现出很高的保守性。采用实时定量PCR对大菱鲆NPY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菱鲆NPY基因在神经组织和外围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在下丘脑中的表达量最高。饥饿实验中,随着饥饿的进行,NPY的表达量显著变化(P<0.05),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再显著升高并维持一段高水平表达后,再次下降的趋势,饥饿后再投喂会使NPY的表达量升高,并且饥饿时间越长,再投喂后NPY的表达水平越高,但是再投喂2 h后表达量还会再次下降至相似的水平,这都预示着NPY是一种摄食刺激因子,并且是一种短期的调控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比对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比(低氮磷比组:N/P=16∶1;中低氮磷比组:N/P=32∶1;中高氮磷比组:N/P=64∶1;高氮磷比组:N/P=320∶1)条件下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及种间竞争情况,结果表明,鱼腥藻在中高氮磷比下的现存量最大。氮磷比对纯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混合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中低氮磷组普通小球藻的现存量最大。氮磷比对藻类的竞争抑制参数影响显著。低氮磷比、中低氮磷比下,鱼腥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中高氮磷比、高氮磷比下,鱼腥藻、普通小球藻不稳定共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齿围沙蚕-牙鲆网箱综合养殖模型碳、氮收支的实验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相同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鱼苗网箱养殖密度(密度5尾/箱,鱼苗体质量约21 g),分别与不同数量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lbuhitensis,0 g,50 g,70 g,90 g)混合养殖,4个实验组分别记作C、S1、S2和S3,网箱规格为Ф60 cm×30 cm。各实验组设3个平行组,实验进行40 d。牙鲆和沙蚕在称重前均饥饿24 h,同时取5尾牙鲆和20 g沙蚕作为实验初始样品。实验期间,每天07:30和18:00分2次投喂配合饲料,根据对照组饵料剩余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每个实验单元的投饵量基本一致,此过程中不处理残饵和粪便。实验单元采用微流水,流量为250~500 L/d。实验期间,24 h持续微量充气。至实验结束时,全部生物饥饿24 h。将其全部取出,擦干体表水分,称重后置于70℃干燥箱中烘干至衡重,研磨、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C)的底质积累碳、氮量最高,各实验组水体净输出的氮和有机碳量以及呼吸碳量分别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是碳、氮输入的主要来源。在输出各项中,各个实验组水体净输出氮占输出氮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而系统净排放氮以对照组所占比例最高,但与S1和S2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底质积累氮所占输出氮比例显著高于S2和S3组(P<0.05)。对照组底质积累碳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对照组和S1组的水体净输出有机碳比例显著高于S3组(P<0.05),而S3组碳净排放占碳输出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1组(P<0.05)。碳、氮产投比均以对照组最低。在本研究条件下,双齿围沙蚕在综合养殖模型中可利用牙鲆网箱养殖产生的残饵和粪便,减少底质碳、氮积累,提高产投比,综合养殖模型既可以降低碳、氮排放,又可以增加产品产出。结论认为,网箱养殖牙鲆搭配双齿围沙蚕的综合养殖模型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双齿围沙蚕可以作为牙鲆网箱养殖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的一道有效处理屏障,此模型在港湾和围堰鱼类网箱养殖中更有意义。
关键词: 网箱养殖 牙鲆 双齿围沙蚕 碳氮收支 环境修复 综合养殖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鲵胚胎早期发育特征和受精率计算方法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率的评判标准和计算受精率的最佳时间。对大鲵胚胎发育观察表明:发育到二细胞的胚胎均能发育到神经胚期,因此可以将二细胞胚胎期作为受精的标志;孵化温度在17~20℃时,温度对大鲵的孵化率没有影响;胚胎发育经过24 h后,有90%~95%的受精卵可发育到二细胞期。因此可以以受精后24 h的二细胞分裂数作为计算大鲵胚胎受精率的基础数据。研究结果有利于对大鲵人工繁育效果提前判断和对孵化条件及时调控处理。
关键词: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胚胎早期发育 受精率 计算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雌达氏鳇的生长、性激素水平和卵巢发育
《水产学杂志 》 2014
摘要:本文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生长、性腺发育以及性激素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雌达氏鳇体质量和体长显著增加(P<0.05),体质量与体长关系式为:W=8E-0.7L3.46,(R=0.99)。不同年龄雌鱼的肥满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达氏鳇血清雌二醇(17β-E2)和睾酮(T)水平随雌鱼年龄的增加而升高,9龄雌鱼血清的17β-E2和T水平显著高于2~8龄雌鱼,分别为36594.4pg·m L-1和77.97ng·m L-1(P<0.05)。2~9龄达氏鳇血清的E2/T比值的变动范围为0.283~0.469,而6龄雄达氏鳇血清的17β-E2/T比值则为0.014。其中,6龄雄性达氏鳇血清的T水平显著高于2~7龄雌鱼(P<0.05),而与8龄雌鱼血清的T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2~3龄达氏鳇的性腺已发育至第Ⅰ期,其中4~5龄雌鱼的卵巢以第Ⅱ期时项的卵母细胞为主,而6~7龄的卵巢以Ⅲ时项的卵母细胞为主,8~9龄达氏鳇的卵巢以Ⅲ期末的卵母细胞为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ODC1基因型与增重的相关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了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jlODC1a基因上6个和jlODC1b基因上4个SNP位点的PCR-RFLP方法,检测了这10个位点在12个家系约900尾建鲤选育群体中的基因型,各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存在差异,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14—0.48。各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增重相关分析结果,其中7个SNPs与建鲤增重显性相关的位点,ODC1s基因上与雌鱼增重相关的SNP位点(7个)较雄鱼(4个)多。标记富集结果表明富集与建鲤增重相关的优势基因型的SNP个数越多的个体增重速度越快SNP个数越多的个体增重速度越快,富集4个的平均增重显著快于富集0—3的个体增重,且比0标记的快约14%,这反映出生长为数量性状。进一步对所检测位点进行双倍型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四个优势基因型且全部杂合优势基因型的4567(XXXXXXACCTCTCT)组的增重最快,比0优势基因型的增重快达26.6%,可以考虑用于今后的快增长建鲤的选育计划中。此外,双倍型分析结果还表明,不同位点之间可能存在或颉抗或协同的互作,如1和4之间存在拮抗关系,因此在今后的选育计划中,在考虑标记富集的情况下还应考虑标记之间的关系。宜在选择互为协同作用优势基因型的前提下,富集尽可能多的SNP标记。
关键词: 建鲤 鸟氨酸脱羧酶 基因型 SNP-增重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参精囊提取物对环磷酰胺诱导生殖系统受损小鼠生精功能的影响(英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14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海参精囊提取物对环磷酰胺诱导的生殖系统受损小鼠生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昆明小白鼠随机分组,除正常组用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P,28 mg/kg),每天1次,连续5天,复制生殖系统受损、雄激素部分缺乏模型;同时治疗组每天灌胃不同剂量的药物1次,连续4周,记录小鼠的体重并观察其精神状态。计算精子总数、运动率、畸形率及睾丸组织中T-SOD酶活力,并与模型组进行比较。结果:相较于模型组小鼠,虽海参精囊提取物高低剂量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小鼠的精子总数、运动率、畸形率和T-SOD酶活力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甚至接近或高于正常水平。结论:海参精囊提取物对环磷酰胺导致的生殖系统受损小鼠的生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