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台湾海峡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春季对台湾海峡中部日本鲭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产卵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鲭产卵群体性比符合1∶1的雌雄性比关系;叉长范围212.00~271.00 mm,平均244.76 mm,优势组230.00~260.00 mm;雌鱼最小性成熟叉长225.00 mm,雄鱼最小性成熟叉长221.00 mm;体质量范围110.99~242.00 g,平均170.97 g,优势组130.00~220.00 g.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均以Ⅳ~Ⅴ期为主,摄食强度均较高,雌鱼平均摄食强度为2.00,雄鱼平均摄食强度为2.25;雌鱼的平均摄食强度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雄鱼正好相反;在达到完全性成熟前,雌雄鱼的性腺指数GSI都随着性腺的发育而增加,雌鱼的平均性腺指数GSI略高于雄鱼;绝对怀卵量5.283 5万~16.884 7万粒,平均10.405 0万±0.611 8万粒;叉长相对怀卵量227~625粒/mm,平均423±22粒/mm.随着叉长的增加,怀卵量也持续增加.叉长250.00 mm以上个体怀卵量相对于250.00 mm以下个体出现大幅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研究结果相比,目前该海域日本鲭的大量性成熟年龄由2龄提前为1龄,最小性成熟年龄即为大量性成熟年龄;产卵群体年龄组成由1~5龄转变为1~2龄,优势组由2~3龄下降为1龄;产卵群体平均绝对怀卵量下降了33.23%.因此,为了保护该海域日本鲭资源并提高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应该首先制定合理的最小开捕叉长,同时在其春汛产卵期采取必要的休渔措施及在主要产卵场设立保护区.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台湾海峡 日本鲭 产卵群体 生物学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鲫鱼和罗非鱼胆汁中的多环芳烃代谢物:内滤效应、功效分析与源解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fixed-wavelength fluorescence,FF)法测定了太湖周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洪泽湖周边鲫鱼(Carassius auratus)胆汁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代谢物水平,其目的是通过内滤效应和变异分析来优化该方法的稀释倍数和最佳样本量,并进一步判断PAHs的源解析。结果显示,鲫鱼和罗非鱼各环PAHs荧光比值与胆汁稀释梯度之间并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揭示内滤效应并不存在;但是,各荧光比值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当稀释倍数逐步增加时,各环PAHs荧光值的变异也在增加,而较大的数据变异则导致功效值降低和样本量增加,因此将稀释倍数控制在1∶1 000左右较为合适,此时鲫鱼和罗非鱼的最佳样本量分别为6~7和27~62;太湖和洪泽湖养殖场周围水体中PAHs的污染均为石油源,其原因可能是长江下游工业发达、行船漏油现象频繁所致。该研究可为合理利用FF法对PAHs进行生物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 多环芳烃 内滤效应 功效分析 源解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胁迫对鲢线粒体ATP酶活性及F_1-δ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线粒体ATP酶F1-δ基因在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中的作用,采用RACE-PCR技术克隆出该基因全长,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该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急性低氧胁迫过程中不同溶氧浓度下该基因的组织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鲢线粒体ATP酶F1-δ基因全长762 bp,开放阅读框480 bp,编码159个氨基酸残基,5′端非编码区114 bp,3′端非编码区168 bp。鲢与斑马鱼(Danio rerio)线粒体F1-δ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达到89%;与大西洋鲑(Salmo salar)、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樱花钩吻鲑(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相似性分别为76%、75%、74%、69%;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鲢心脏、脑、肝、脾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且心脏中最高,肌肉次之;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水中溶解氧(DO)分别为5.6(对照组)、4.38、3.37、2.11、1.12和0.54 mg/L时,随着溶解氧浓度的下降该基因在心脏中的表达逐渐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脑、肝、脾和肌肉中的表达则先升高后降低。寡霉素抑制法测得低氧胁迫过程中,鲢心脏等组织中F1F0-ATP酶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这表明鲢线粒体ATP酶F1-δ基因在低氧胁迫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对ATP酶的合成产生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中层拖网网具系统的仿真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大型中层拖网网具系统的水动力学性能,基于集中质量法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将网具系统的各个节点简化为在其形心的质量单元,各质量单元通过无质量弹簧相连,网具节点受到的水动力、重力、浮力及弹性力都集中在质量单元上,分别建立各质量单元的动力学方程.在建模中考虑了拖网网板及升力帆布,联立所有的质量单元方程可以获得整个网具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对拖网网具系统的仿真分析,研究拖网网线的受力分布、拖曳速度、曳纲长度对拖网网位及网口扩张的影响.通过海上试验验证了所建立的大型中层拖网网具系统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散鳞镜鲤两个保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水产学杂志 》 2014
摘要:利用2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国内仅存的两个散鳞镜鲤(Cyprinus carpio)保种群体(SP、CJ)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47个等位基因,平均值为7.35,有效等位基因数(Ae)、期望杂合度(He)以及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分别为2.7828、0.6041和0.5386。SP群体的Ae、He以及PIC值分别为3.1126、0.6479和0.5948,大于CJ群体(2.4529、0.5602和0.4823)。在两个群体中,群体特有等位基因共53个,其中9个为低频等位基因。对20个引物在两个群体中等位基因的显著性分析表明:其中有16个引物可以作为区分两个群体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瓶颈效应分析结果显示:2个群体均经历了瓶颈效应。同胞率检测结果(SP97.5%;CJ96.7%)偏高说明群体内近交压力较大。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表明:两个群体大部分位点偏离平衡并处于杂合子过剩状态。两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为0.5625,SP和CJ群体的个体均各聚为一支。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138,Nm值为1.9462。该研究表明:散鳞镜鲤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中SP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CJ群体,两群体处于中度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龄大鲵适宜养殖密度和投饵率的研究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养殖条件下,通过70 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投饵率对1龄大鲵(Andrias davidiaus)摄食与生长的影响。养殖密度实验设40、70、100、130、160尾/m2五个组,投饵率实验设1.00%、1.50%、2.00%、2.50%、3.00%五个组,实验结束以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饵料系数(FCR)为依据,综合评价养殖密度和投饵率对大鲵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龄大鲵适宜养殖密度为70尾/m2,该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60尾/m2组;1龄大鲵适宜投饵率为2.00%,该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00%组。
关键词: 大鲵(Andrias davidiaus) 养殖密度 投饵率 生长 饵料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慎防鳜鱼混合寄生虫病的爆发
《海洋与渔业 》 2014
摘要:在广东等南方地区,鳜鱼人工养殖以池塘为主,采用饵料鱼与鳜鱼同池混养。在秋冬交替季节,昼夜温差很大,还经常出现几天内气温剧烈升降的情况,造成气温在10~25℃大范围内剧烈波动。这种变化间接引发了鳜鱼多种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对鳜鱼生长和摄食造成危害,降低了鳜鱼的商品价值和养殖经济效益。由于防治时用药不当,会造成鳜鱼及饵料鱼中毒死亡,或养殖过程中出现寄生虫反复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鲟细菌感染应答中几种血清免疫因子的变化
《水产学杂志 》 2014
摘要:本文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感染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血清中补体、一氧化氮(NO)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以探讨鲟科鱼类细菌感染应答的敏感因子。首先采用腹腔注射法测定了Ah对施氏鲟的LD50,然后给健康非免疫状态的1+龄施氏鲟,注射LD50剂量Ah菌液,观察发病情况,同时采集健康组和病理模型组血清及肝组织样品,测定血清中补体、NO水平及NOS活性。结果显示:施氏鲟在感染Ah时,血清中补体C3、C4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升高,其中C3的含量显著升高,表明C3在施氏鲟对抗细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NO是感染应答中重要的炎性反应调节分子,在Ah感染后,施氏鲟血清中NO的水平显著升高,肝脏中的NO水平变化不显著。NOS在NO的生成中起关键作用,但施氏鲟感染后血清及肝脏中的NOS活性无显著变化,由于未做分型检测,属正常现象。
关键词: 施氏鲟 补体 一氧化氮(NO) 一氧化氮合酶(NOS) 嗜水气单胞菌A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飞蓟素对建鲤肝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水飞蓟素对建鲤肝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索其可能的保肝机制,本研究用含水飞蓟素(0.1、0.5和1.0 g/kg)的饲料饲喂建鲤60 d,再腹腔注射30%四氯化碳(CCl4)植物油混合液,损伤72 h后采集肝组织,分别研究肝指数、肝细胞DNA损伤、肝组织病理切片、核转录因子NF-κB/C-Rel及细胞因子i NOS和IL-1β的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0.5和1.0 g/kg的水飞蓟素能显著抑制CCl4导致的建鲤肝指数增大,同时能有效减少肝细胞DNA断片的产生,对肝细胞彗星的慧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尾矩及Olive尾矩等损伤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作用;水飞蓟素能明显减轻CCl4作用导致的肝组织广泛性空泡变性、细胞轮廓不清、核固缩和核溶解等组织学病变;0.5和1.0 g/kg的水飞蓟素能显著抑制CCl4诱导的NF-κB/C-Rel和i NOS表达量的增加,而低、中、高浓度的药物均能显著下调IL-1β的表达量;随着水飞蓟素浓度的增大,对肝指数、肝细胞DNA损伤、病理切片及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的影响均表现出剂量效应。结果表明,水飞蓟素能有效改善肝细胞DNA的损伤程度,其保肝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及下调其下游细胞因子i NOS和IL-1β的表达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