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大豆籽粒的化学-力学特性灰色关联度及本构模拟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豆籽粒在不同受载情况下的力学特性,探索其化学-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该文选择11种大豆籽粒在含水率为8.65%下对其进行化学组分、针尖压入、剪切、压缩试验,并借助Abaqus软件建立本构模型,对压缩试验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力学试验和模拟结果表明:所测大豆籽粒硬度为18.39~52.58 N/mm,大豆籽粒破损强度为3.65~15.32 MPa,大豆籽粒极限剪切力为12.70~52.33 N,纵轴的抗剪能力明显高于横轴;不同压缩形式和剪切方向分别对大豆籽粒破损强度和极限剪切力影响极显著;试验与仿真的载荷-变形曲线拟合良好,说明所建立的大豆本构模型能够分析研究其抗挤压特性。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化学组分含量最为密切的力学指标是硬度与接触刚度,其中硬度与粗蛋白质、粗脂肪、粗淀粉、粗纤维含量的关联度分别为0.309 4、0.327 8、0.171 9、0.191 8,接触刚度与其关联度分别为0.220 6、0.283 7、0.186 9、0.133 4,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对硬度与接触刚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粗纤维素,粗淀粉含量。研究结果可为品质预测和品种鉴别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 力学特性 作物 模型 大豆籽粒 化学特性 灰色关联度 本构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蒙古黄芪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中药材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蒙古黄芪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方法:以无菌苗为外植体,通过调整基本培养基、外源激素种类和配比,选择出适合诱导、继代增殖和生根的快繁条件。结果:将带腋芽的茎段接种到MS+6-BA 0.2mg/L+NAA 0.5 mg/L培养基利于诱导出不定芽,可用于初代培养;MS+2-ip 1.0 mg/L+IAA 0.2 mg/L+GA_3 0.05mg/L可用于丛生芽的继代增殖培养,20 d增殖倍数达到5.0;1/2MS+IBA 0.5 mg/L+IAA 1.0 mg/L适于生根获得再生植株,生根率82.2%。生根苗春、夏季移栽,成活率85.0%。结论:蒙古黄芪带腋芽的茎段可用于丛生芽的诱导,筛选出了丛生芽的诱导、分化增殖及生根的适宜培养基,建立了蒙古黄芪的快繁体系,为其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蒙古黄芪 组织培养 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旱塬耕作方式和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耕作方式与施肥措施对陇东黄土旱塬黑垆土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农田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特性的影响。【方法】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甘肃省镇原县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为主处理,CK、N、P、M、NP、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条件下的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特性及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结果】在产量方面,相同耕作方式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或无机肥配施高于有机肥或无机肥单施,有机肥单施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在水分利用特性方面,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降雨年型,不同施肥措施在不同年份均以NMP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大小顺序为NMP>NP>M>P>CK>N,传统耕作和免耕NMP较CK分别增加84.0%和84.1%;相同施肥措施中传统耕作高于免耕,NMP传统耕作较免耕增加13.6%。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冬小麦阶段耗水量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其中NMP总耗水量相对较高,传统耕作干旱年、平水年、丰水年较CK分别增加了3.0%、4.4%、31.4%,免耕分别增加了10.2%、1.5%、25.7%,且NMP明显降低了播种—返青阶段耗水量及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增加了返青—成熟阶段耗水量。耕作方式间总耗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为干旱年传统耕作高于免耕,丰水年和平水年免耕高于传统耕作,而降雨年型间总耗水量变化不一致。另外,无论何种降雨年型,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均在60 cm土层含水量呈拐点变化趋势,但拐点处含水量变化不同,其中NMP低于CK及其他施肥处理,变化顺序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不同施肥措施的边际水分利用效率以NMP最高,耕作方式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结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降雨年型,不同年份NMP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边际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收获期60 cm土层处含水量出现低值。总耗水量以NMP相对较高,且NMP有利于降低播种—返青阶段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增加返青—成熟阶段耗水量和0—200 cm土层贮水量的消耗。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间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边际水分利用效率均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因此,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特性,认为无论何种降雨年型,采用传统耕作结合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耕作施肥组合模式。

关键词: 黄土旱塬 耕作与施肥 冬小麦 耗水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主栽马铃薯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SSR标记技术,对42份甘肃省主栽的马铃薯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表明,从206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1对多态性高、谱带清晰的引物,共扩增出124个等位位点,其中112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为89.5%。每对SSR引物扩增的多态性位点数为4~16个,平均10.2个;经NTsys 2.10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11 8处,所有参试材料分为4个类群,显示甘肃省主栽马铃薯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遗传基础较狭窄。

关键词: 马铃薯 SSR分析 遗传多样性 甘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洲盐化潮土有效锌含量与盐分离子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土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张掖市甘州区和临泽县绿洲盐化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具有代表性、正常耕作种植、前茬为玉米的典型地块0~20 cm耕层土样分析化验,研究了区域土壤有效锌和盐分离子含量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盐分离子对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河西绿洲灌区盐化潮土有效锌含量介于0.289~0.736 mg/kg之间,平均为0.473 mg/kg,变异系数为18.68%,超过70%的土壤低于缺锌临界值(0.5 mg/kg),且土壤有效锌含量有随含盐量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效锌含量与HCO_3~–、Mg~(2+)、Na~+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l~–、Ca~(2+)、K~+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SO_4~(2–)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Mg~(2+)对土壤有效锌含量表现出强烈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HCO_3~–表现出很大的直接负效应和强烈的间接正效应,Cl~–、K~+和Na~+均表现出较强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SO_4~(2–)表现出较弱的直接和间接正效应,Ca~(2+)表现出较弱的直接和间接负效应。Mg~(2+)、HCO_3~–和Na~+是影响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的3个主导因素,对决定系数R~2的贡献超过了68%。

关键词: 绿洲盐化潮土 有效锌含量 盐分离子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覆盖种植方式中,全膜覆盖垄播种植方式有利于马铃薯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N、P、K平衡施肥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显著;与裸地平作相比,全膜覆盖垄播和全膜覆盖平作马铃薯块茎产量分别增加43.4%~60.7%和18.8%~32.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9.4%~79.6%和38.3%~50.3%;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210、105、90 kg·hm-2时,全膜覆盖垄播处理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研究表明,马铃薯在全膜覆盖垄播栽培条件下,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全膜覆盖垄播 平衡施肥 马铃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播量对麦后复种油菜生物产量及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西北地区播量对麦后复种油菜地耕层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在甘肃省古浪县进行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播量(7.5、11.25、15.0、18.75和22.5kg/hm~2)对油菜生物产量和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提出适宜的播种量。结果表明:油菜生物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播种量15.0kg/hm~2时达最大;麦后复种油菜可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强土壤速效磷的解吸,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类物质可降低土壤pH;麦后复种油菜显著降低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应注意补施钾肥。

关键词: 麦后复种 生物产量 养分 油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客土育苗对当归种苗物质积累与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旨在为当归主产区川熟地育苗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在甘肃省宕昌县阿坞乡温室进行当归客土育苗,测定分析幼苗生长动态、种苗质量与产量等指标。结果:在夏秋季温室熟土育苗条件下,温室温度变化范围为3~33℃,当归种子播种后第10天开始出苗,18 d后苗齐。当归种苗从种子萌发到采挖,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物质积累随着苗龄的延长表现出"慢-快-慢"的"S"型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方程。出苗55 d后干物质积累速度加快,持续30 d,在这一时期应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物质积累。当归幼苗苗龄达到115 d采挖,种苗平均根长12 cm,根粗5.7 mm。每667 m~2产净种苗638.32 kg,总苗数为86.83万株,其中优质种苗达64.25万株,占总苗数的74%。移栽后鲜药材产量为452.56 kg/667 m~2。结论:在当归主产区进行客土育苗是可行的,为川熟地育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当归 客土育苗 种苗质量 种苗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诱抗剂防治豌豆白粉病的效果及对防御酶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4种诱抗剂防治豌豆白粉病的效果及其诱导豌豆叶片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用不同诱抗剂进行诱导处理后第7天,对豌豆白粉病防效为16.25%~52.18%,效果最好的处理为0.1%S-诱抗素,平均防效为52.18%,处理后第10天,防效上升到20.59%~56.43%,效果最好的仍为0.1%S-诱抗素;喷施诱抗剂后增产效果明显,不同处理平均增产幅度在0.77%~12.54%之间;诱导后显著提高了抗性相关防御酶POD活性,其中0.1%S-诱抗素处理POD酶活性最高,但却降低了CAT酶活性。

关键词: 诱抗剂 豌豆白粉病 病害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d Hg Pb胁迫下不同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含量及累积特征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区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甘肃省3类10种主要栽培作物在Cd、Hg、Pb重度污染土壤上,作物可食部分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并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2),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对Cd富集能力表现为蔬菜类>油料作物>粮食作物,对Hg、Pb富集能力表现为蔬菜类>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同一作物(除玉米和大豆外)对不同重金属吸收能力表现为Cd>Pb>Hg。经综合评价,在对甘肃地区pH值大于8.0的重金属重度污染土壤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时,Cd污染耕地可优先选择种植玉米,Hg污染耕地可优先选择种植玉米和油菜,Pb污染耕地可优先选择种植玉米和大豆。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含量 农产品 累积特征 安全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