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适宜穴播块数及种植密度促进黑膜垄作马铃薯节水增产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与农机配套的农艺技术,对于促进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求适宜于机械操作的马铃薯栽培措施,该文于2013—2016年连续4 a在不同降雨年型下设置不同颜色地膜(白膜和黑膜)、马铃薯穴播块数(1块和2块)、种植密度(72 720、51 945、40 395株/hm~2)处理,进行裂区试验,研究膜色穴块数和密度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旱作马铃薯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整薯或穴播2块以及缩小株距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均能显著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对产量影响大小是覆膜>播种块数>株距。其中,在黑膜覆盖条件下平均产量较白膜覆盖增产8.1%,且黑膜在不同年份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是:丰水年>平水年>歉水年。穴播2块较穴播1块增产12.9%;穴播块数在不同年份对产量的影响大小是歉水年>丰水年>平水年,歉水年份整薯播种增产效果大;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年份顺序是平水年>丰水年>歉水年,株距减小,产量增加。同时,不同降水年型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歉水年>平水年>丰水年),农机农艺融合及集成栽培显著提高了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地膜 降水 垄 马铃薯 块数 密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绿洲区菜田掺沙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甘蓝生长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掺沙对河西绿洲区蔬菜种植田的改良效应,以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南华镇绿色蔬菜产业园菜地灌耕土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体积量细河沙作为添加物质,通过翻动将沙掺入耕层中,甘蓝采收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甘蓝农艺及经济性状。结果表明,掺沙土壤种植甘蓝后,土壤容重、pH值、电导率(EC)及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均与掺沙量呈反比例增长,亩掺沙量为20 m~3的处理分别较不掺沙处理下降了7.77%、2.35%、6.75%、13.74%、11.91%、25.34%和19.82%;而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含量均与掺沙量呈正比例增长,亩掺沙量为20 m~3的处理分别较不掺沙处理增大了7.10%、48.74%、50.52%和29.10%。耕层土壤掺沙后,甘蓝叶球高、球径及紧实度变大,中心柱缩短,产量增加,可塑性指数也明显升高,其中亩掺沙量为20 m~3的处理平均可塑性指数(1.248%)和产量增幅(8.83%)最大。此外,甘蓝叶球生长指标和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显著。综上,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菜田改良土壤以亩掺沙20 m~3为宜,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该地区耕地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燕麦品种(系)对麦二叉蚜生命参数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具有不同抗蚜性的燕麦品种对麦二叉蚜连续2个世代若蚜和成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在室内22℃条件下,采用网罩法对UFRGS105064-3等8个具有不同抗蚜性的燕麦品种(系)上的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寿命、生殖力等生命参数进行了观测,组建了麦二叉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不同燕麦品种(系)对麦二叉蚜若蚜发育历期和成蚜生殖力有显著影响,在抗蚜性强的品种(系)上,麦二叉蚜若蚜发育历期延长,成蚜产仔量减少;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供试燕麦品种(系)中,UFRGS105064-3、燕2007和白燕2号的抗生性最强,其次为MF9715,QO245-7、OA1251-1、108C105和UFRGS097018-3抗生性较差。通过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生物学参数发现,抗蚜品种(系)对蚜虫下世代抗生性的影响存在加重现象,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并且这种影响随着燕麦抗性的升高而加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耕地日光温室油桃根域限制对冠层特征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非耕地日光温室油桃根域限制对冠层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油桃品种‘中农金辉’为试验材料,在西北地区戈壁非耕地日光温室中测定不同根域限制体积(135 L、225 L、360 L、576 L和对照1 440 L)对油桃树体生长、结果特性的影响,并用CI-110冠层分析仪分析不同处理对冠层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L135、L225和L360限根体积处理的树体干径显著低于对照处理(L1440),但仅有135 L处理显著降低了油桃平均单果质量及产量。利用CI-110冠层分析仪分析叶面积指数(LAI)、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L135叶面积指数为1.81,显著低于L225(2.02)和L360(2.21)限根处理,L576限根处理的LAI为2.87,与对照处理(L1440)无显著差异。限根栽培限制了树体枝叶生长量,造成L135、L225、L360限根处理的TCDP升高到0.34、0.30和0.25。【结论】L225和L360的限根体积可在适当增大栽培密度的条件下,应用于西北非耕地日光温室桃限根生产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型麦二叉蚜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上的取食行为
《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E型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品系上刺探取食行为的差异性,查明燕麦抗蚜因子。【方法】采用直流型刺吸电位仪(DC-EPG Giga-4)记录了E型麦二叉蚜无翅成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A,B,C,Pd,E,F,G和np 8种基本波形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刺探电位图谱显示,E型麦二叉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的识别时间在1.03~2.62 min之间。表型中抗的MN10253品系上非刺探时间相对较长,开始至首次刺探时间最长,分别为117.77和13.80 min,说明叶片表面可能存在不利于E型麦二叉蚜定位和识别寄主的干扰因子;表型中抗的MN08252品系上口针在叶肉组织和木质部刺探取食持续总时间以及开始至首次刺探木质部时间均为最短,分别为78.01,62.73和32.29 min,且np波发生次数多达28.57次,说明叶肉组织和木质部中可能存在抗蚜因子;表型低抗的MN06203品系上F波持续总时间和平均持续时间均最长,分别为4.96 min和5.81 s,说明该品系具有较强的机械抗性;表型低感的MN11213品系上E1时间最短,为1.94 min,开始至首次刺探韧皮部的时间最长,为246.05 min,说明抗蚜因子可能存在于韧皮部。【结论】皮燕麦表型中抗的MN10253品系叶片表面、MN08252品系的叶肉组织和木质部以及表型低感的MN11213品系韧皮部组织内可能存在抗蚜性因子,表型低抗的MN06203品系机械抗性较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花蕾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分析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内源激素在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育性调控中的作用,以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蕾不同发育时期及叶片中赤霉素(GA)、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及玉米素核苷(ZR)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花蕾和叶片发育过程中,不育株和可育株内源激素GA、IAA、ABA和ZR的变化均存在明显差异。不育株花蕾中的GA和AB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GA含量在造孢时期、四分体时期及花粉成熟期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可育株,分别为281.54、355.37和350.13μg·g~(-1),比可育株花蕾高45.1%、210.4%和54.5%,而ABA含量只在四分体时期和花粉成熟期显著高于可育株,分别为2.22μg·g~(-1)和2.88μg·g~(-1),比可育株花蕾高82%和35.2%;不育株花蕾中的IAA含量先降后升,在造孢时期和花粉成熟期显著高于可育株,分别为1.97μg·g~(-1)和2.55μg·g~(-1),比可育株花蕾高52.7%和82.1%,但不育株花蕾的ZR含量先升后降,在四分体和花粉成熟期显著高于可育株,分别为320μg·g~(-1)和170μg·g~(-1),比可育株花蕾高580.9%和243.9%。不育株的IAA/ABA呈"V"字型变化,在四分体时期比值最低,而GA/ABA和ZR/ABA呈倒"V"字型的变化,在四分体时期比值最高。叶片中ABA和ZR未检出,GA和IAA含量不育株显著高于可育株。说明内源激素含量升高和多种激素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比例失调,阻碍了小孢子的正常发育,导致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花粉败育。本研究结果对揭示内源激素在雄性败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揭示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积累了资料。
关键词: 花椰菜 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 内源激素 动态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主效恢复性的QTL定位(英文)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椒(Capsicum annuum)胞质雄性不育可以被核内恢复基因恢复,然而人们对这些核内恢复基因的数量和作用方式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QTL Ici Mapping作图软件构建了一张辣椒种内分子遗传图谱,利用该分子遗传图谱,共鉴定到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相关的2个主效QTL和7个微效QTL,2个主效QTL的遗传率高达92.58%。第1个主效QTL(q IF-3-1)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6.68%,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分别为1.28和0.84。另1个主效QTL(q IF-5-1)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7.10%,显性效应高达1.76。7个微效QTLs中,3个主要起加性效应,4个起显性效应。该结果不仅为开发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分子标记提供了指导,而且有助于深入了解辣椒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调控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乌鞘岭地区娃娃菜全膜覆盖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娃娃菜是甘肃省乌鞘岭地区高原夏菜的主要栽培品种之一,当地根据海拔高度梯次错期播种,均衡上市,重点弥补了7月下旬到9月上旬东南沿海夏季蔬菜供应缺口。每667m2产值5 000~8 000元,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藏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幼苗对不同茬口栽培基质水浸液化感作用的响应
《中国蔬菜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番茄品种粉冠1号为试材,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茬口栽培基质水浸液对番茄幼苗形态指标和叶片质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茬基质水浸液处理28d后番茄幼苗的株高、叶长和叶宽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3种茬口栽培基质水浸液处理的番茄幼苗叶片Pr含量及SOD、POD、PPO活性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MDA、Pro含量及EL、CAT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合隶属函数值分析表明,番茄连茬基质水浸液对其幼苗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迎茬次之;且连茬和迎茬基质水浸液的化感作用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