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种植模式对甘肃中部高寒区胡麻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平衡的作用对胡麻连作障碍的影响,以胡麻为主要试验材料,设置胡麻-小麦轮作(TR)、胡麻连作(TC)、胡麻/小麦间作(TI)、撂荒(TU)等4个处理,采用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及其变化,以及土壤养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TC显著降低0~20 cm耕层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整个生育期TC分别比TR降低8.73%、4.17%、1.22%和4.44%。在空间分布上,4种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加深均显著下降,40 cm和60 cm土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相关分析表明,连作对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轮作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轮作、间作等种植模式可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消除连作障碍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缓解和消除胡麻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膜面覆土式马铃薯播种联合作业机设计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马铃薯大垄双行膜上覆土自然破膜出苗机械化栽培,设计了一种可实现施肥、播种、起垄、覆膜和全膜面覆土一体化作业的全膜面覆土式马铃薯播种联合作业机。对样机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确定其排肥系统、链勺式排种系统工作参数,同时分析了提土-膜面覆土装置作业过程,得到满足膜顶覆土厚度的必要作业条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为1.8~2.0 km/h时,重种指数为4.9%,漏种指数为6.6%,种植深度合格率为95.2%,种薯间距合格指数为90.1%,膜顶覆土厚度合格率为98.8%,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6.5%,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5.1%,试验指标均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试验结果满足设计和实际作业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Cl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报道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藜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以确定藜麦的耐盐阈值,为藜麦在盐渍土地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藜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均产生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1)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藜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当NaCl浓度达到3.0%时,藜麦种子几乎不发芽;2)幼苗叶片含水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及O_2~-·产生速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NaCl浓度为1.8%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呈降低的趋势;3)NaCl胁迫显著抑制了藜麦幼苗株高、茎粗的增加,根长的生长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NaCl浓度为1.8%时根长最长,达到11.73cm。说明低浓度(≤1.8%)NaCl处理对藜麦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的NaCl处理则对其有抑制作用。藜麦耐盐阈值为1.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线虫病的调查及品种抗性评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的发生情况并筛选出高抗品种.【方法】对马铃薯腐烂线虫(D.destructor)为害马铃薯的症状进行观察和描述,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病在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4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抗性评价.【结果】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线虫病的发病率为2%~11%,病情指数为0.72~5.33;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青薯9号’和‘荷兰15号’的发病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克星1号’和‘陇薯6号’表现为抗病,‘青薯9号’、‘大西洋’、‘新大坪’、‘夏波蒂’和‘荷兰15号’均表现为感病.【结论】明确了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线虫的发生情况,筛选出了‘克星1号’和‘陇薯6号’2个抗病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再生体系的建立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用于豌豆组织培养与转基因的再生体系.【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植体的消毒、接种、脱分化、再分化和生根等方法进行豌豆再生体系的建立.【结果】以‘陇豌1号’为试验材料,其胚轴为豌豆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外植体;适宜诱导培养基为MS+1.0mg/L 2,4-D+0.2mg/L 6-BA;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0mg/L NAA+1.0mg/L 6-BA;胚轴在MS+0.2mg/L NAA+2.0mg/L 6-BA培养基中分化率最高,达26.21%,MS+B5+0.5mg/L NAA+2.0mg/L 6-BA条件下最适宜子叶的分化(14.80%);不定芽在1/2 MS+0.5mg/L NAA下生根率最高,达66%.【结论】‘陇豌1号’的这一再生体系可用于其转基因受体系统的建立和种苗的组培快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管理对带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8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裂区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灌溉定额、绿肥、化肥及其交互作用对灌漠土小麦/玉米带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溉定额的增加,土壤全钾和全盐含量极显著降低,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pH值极显著上升。种植绿肥能极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氮含量,能极显著降低土壤的pH值。施用化肥可以极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全盐含量,能极显著降低土壤的pH值。对于小麦/玉米带田来说,6000 m3hm~(-2)的灌溉定额足以保证带田作物的产量水平,但要十分注意灌溉定额和灌溉时间的合理搭配,灌溉定额和灌溉时间要合理分配在影响小麦玉米产量的关键生育期。4500 m3hm~(-2)的灌溉定额下,种植绿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施用化肥能极显著提高小麦产量、玉米产量以及小麦玉米的总产量。灌溉定额与化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和总产量表现出极显著的影响,6000 m3hm~(-2)的灌溉定额下施用化肥能极显著提高带田玉米产量和总产量,此条件下带田玉米产量和总产量均达到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叶面肥在西葫芦上的喷施效果
《中国瓜菜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比较4种叶面肥对西葫芦生长、病虫害发生、瓜条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叶满绿800倍液(X1)、绿叶先锋667倍液(X2)、3效绿叶神600倍液(X3)、植物益生源2000倍液(X4)对西葫芦进行苗期喷施,以清水为对照(CK),调查了西葫芦的植物学性状、病虫害、瓜条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喷施4种叶面肥均能促进西葫芦生长,其中X3和X4效果最好;喷施4种叶面肥均能使西葫芦病毒病、白粉病、蚜虫发病率较对照降低,其中X3和X4效果最好,但喷施4种叶面肥均不能显著减轻西葫芦根腐病的发生;X3处理的雌花节率最高、瓜条最粗,X4处理的瓜条最长,X3和X4处理的单瓜质量、产量最高,单瓜质量分别为545、540 g,每667 m~2产量分别为4127.06、4043.64 kg。因此,生产上宜选用3效绿叶神600倍液和植物益生源2000倍液进行西葫芦叶面喷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厚度地膜多年覆盖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覆盖不同厚度地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大田定位试验的方法,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进行了连续3 a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40 cm土层,随着地膜厚度增大,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体积质量呈降低趋势。0.006、0.010、0.012 mm厚度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体积质量比CK(0.008 mm厚)降低-0.76%、1.25%、2.43%。在苗期和拔节期,地膜厚度为0.006 mm时,玉米节根数、根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株高及叶面积显著小于CK。地膜厚度为0.010和0.012 mm时,随地膜厚度增加,玉米节根数、根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株高及叶面积均呈增大趋势,但与CK差异不显著。随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地膜厚度对玉米株高及叶面积影响减小,但对地上部干质量的影响仍显著。地膜厚度在0.006~0.012 mm范围内,随地膜厚度增加,3 a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0.006 mm厚度覆膜条件下平均产量比CK显著降低,降低幅度为7.48%,0.010、0.012 mm厚度覆膜条件下产量比CK增产,增产幅度仅为1.18%、3.26%,产量差异不明显。综合考虑土壤物理性状、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等因素,建议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厚度0.008 mm以上的地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米尔贝霉素类似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寻找高活性的米尔贝霉素衍生物.【方法】以伊维菌素为原料,经脱糖后,将其进一步转变为13-氨基米尔贝霉素类似物,通过三组分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米尔贝菌素磺酰脒类化合物(7a-7i),并初步测定了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室内活性.【结果】各衍生物对豆蚜、朱砂叶螨均有较好的触杀活性,其中7f,7h和7i对朱砂叶螨24h的LC_(50)值分别为0.010 4、0.009 6、0.014 4mg/L,7i对豆蚜24h的LC50值为7.807 2mg/L.【结论】米尔贝霉素13位氨基上磺酰化的结构修饰有助于提高米尔贝霉素类化合物的杀螨、杀蚜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对胡麻叶和蒴果皮中叶绿素质量分数、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陇亚杂1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施磷(P2O5)水平(0、75、150、225kg/hm2),研究磷素营养对胡麻叶和蒴果皮中叶绿素、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和蒴果皮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质量分数均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与不施磷相比,叶片中平均分别增加19.05%、32.51%和22.72%,蒴果皮中平均分别增加43.21%、37.50%和41.65%;与不施磷相比,籽粒产量、含油率、油产量和籽粒粗蛋白均随施磷水平而提高,平均分别提高19.91%、1.20%、23.55%和10.17%;籽粒中亚麻酸质量分数随施磷水平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平均升高3.70%。施磷量与籽粒产量、亚麻酸质量分数正相关;与含油率、油产量和籽粒粗蛋白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叶片和盛花期蒴果皮叶绿素质量分数极显著正相关;子实期叶片中叶绿素质量分数与籽粒产量、含油率和油产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子实期蒴果皮中叶绿素质量分数与籽粒产量和油产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试验表明,施磷提高叶片和蒴果皮中叶绿素质量分数和籽粒产量,同时也改善胡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