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加入世贸山西小麦生产发展的战略构想
《山西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根据山西粮食安全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入世的大背景之下 ,研究了山西小麦的生产问题。通过省内外、国内外市场的调研、预测与分析 ,明确了入世后山西小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占领省内市场 ,实现自给平衡的可行性 ,构筑了未来发展的大体框架 ;提出了小麦生产“三大支撑体系”的概念 ,并以此为切入点 ,深刻分析了山西小麦生产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建立起加入世贸山西小麦自给平衡的战略体系 (战略方针 +战略对策 ) ,为入世后政府的小麦生产决策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果采后的商品化处理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02
摘要:一、我国水果生产现状及商品化处理的 必要性 食物结构和膳食营养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近20年来,我国人民的饮食已从半温饱转变为温饱型,并正向小康型迈进。新鲜水果和蔬菜已成为人们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统计局数字,从1993年开始,我国水果总产量已超过印度、巴西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1999年全国水果总产量达到6237.6万吨,比1978年的657万吨增加了9.49倍,占世界水果总产量4.45亿吨的14%。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果园总体管理水平较低,优质果率不到水果总产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黄矮病冬小麦新品种——晋麦73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02 CSCD
摘要:晋麦73号,原名临抗1号,是由山西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协作,利用小麦黄矮病抗源,采用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穿梭育种、异地选择、联合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抗病、耐旱、优质、高产的冬小麦新品种。1989~1992年配制组合(宛7107×2/中4∥2×丰抗13),1996年出圃,1998年通过黄淮旱地区域试验,2000年通过山西省南部麦区旱地区域试验。2002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特征特性 晋麦73号属冬性中熟品种。苗期半直立,发育稳健,返青早,叶片深绿色。株型紧凑,叶片较小而上举,株高90cm左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白颖,籽粒卵圆形、白色、角质、富有光泽。抗旱节水,抗冻耐热,经多年多点测定,抗旱指数大于1.0,抗冻级别为l~2级,对于热风具有较强的抗性。抗病性突出,经山西省植保所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辣椒疮痂病病原鉴定、发生规律和防效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2 CSCD
摘要:在山西省南北两个辣椒产区分离到的 8支菌株 ,经鉴定为甘蓝黑腐黄单胞菌疮痂致病变种 ,均属辣椒—番茄小种 3。辣椒在 5月份定植到田间后 ,当连续两旬或连续三旬中有两旬 ,旬平均气温≥ 18 5℃、旬降雨量≥ 11 1mm时 ,田间就可出现病斑 ;自此到 7月底 ,各旬的旬降雨量决定病害的流行趋势 ,降雨量大而均衡 ,病害流行加重 ,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反之 ,病害流行较轻或受到抑制。在苗期喷 2次 15 0mg/kg的新植霉素药液 ,并在田间初发病后 ,连喷 2次2 0 0mg/kg的新植霉素药液 ,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流行 ,γ生防 31菌株在田间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是有应用价值的生防菌株。
我国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动态和主导因子分析
《林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陕西清涧、佳县 ,河南濮阳 ,山西临县、太原枣品种圃 ,安徽 ,浙江和北京等部分枣树传统分布区的枣疯病进行了典型调查研究。通过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历史和危害现状的比较分析 ,初步摸清了各地区枣疯病发生的不同特点和为害状况 ;发现根蘖苗繁殖方式仍是目前多数枣产区病园内苗期和幼树发病以及病害从病区传入无病区的主要原因。不同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的田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局部空气污染以及施肥等枣树管理措施不当会导致枣树的抗病性降低。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PCR技术检测植原体结果显示 ,病园内存在比例不等的无症带菌树 ;由此判断 ,高比例的无症带菌苗的人为传病及不利于枣树生长的环境应力是导致许多地区病害加重和爆发流行的主导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