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粉状碳酸氢铵机前全层湿施的肥效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粉状碳铵机前全层湿施法的肥效及实用价值 ,结果表明 :采用机前全层湿施法可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使水稻的氮肥利用率提高一倍以上 ,其可以作为当前江苏太湖地区水稻生产氮肥有效利用的主要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种子纯度幼苗鉴定方法初探
《杂交水稻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分别在种子置床发芽后 5 ,14 ,2 0d左右观察了两优培九与其母本培矮 6 4S的幼苗形态特征 ,结果表明 ,在幼苗的芽鞘、叶片、根系和长势长相等方面均有区别。根据此 3个阶段的幼苗特征鉴定的两优培九的种子纯度与真实纯度 (海南鉴定结果 )相比 ,误差均在 3%以下 ,所以可从幼苗形态上初步鉴定两优培九的种子纯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豫麦13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对小麦品种豫麦 13的品种特性及利用其所配制后代的表现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表明豫麦 13感白粉病的缺点在杂交后代易克服 ,以其为亲本配制组合搭配余地较大 ;配组的后代须设置白粉病诱发行 ;选用丰产性能好的抗病亲本与之配组 ,后代表现尤为突出 ;必须强化以其作为中心亲本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叶源量的调节与遗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水稻汕优 6 3为材料 ,于抽穗时增施氮肥 (112 .5kg/ha) ,可使光合速率最高值比对照提高 3.5 5 %,光合功能期延长约 3d ,叶源量和产量分别增加 7.93%和 5 .70 %。采用 4× 4NCII设计对水稻叶源量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叶源量的狭义遗传力和广义遗传力分别达到 70 %和 30 %以上 ,说明叶源量可作为育种指标。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杂种一代叶源量形成的影响同等重要 ,叶源量受父母本互作效应影响较大。利用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之和可以预测杂交稻叶源量的表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桂色曲霉9824饲用酸性蛋白酶的产生、性质及应用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肉桂色曲霉 982 4菌株酸性蛋白酶产酶条件、酶学性质和在断奶仔猪的喂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麸皮与豆饼比例 6∶4 ,氯化铵浓度 1.5 % ,物料加水比 1∶1,菌株接种量 0 .3% ,经 6 6h发酵 ,其产酶活较高。该酶最适酸碱度pH3.0 ,最适作用温度为 4 0℃ ,用pH4 .0的乳酸缓冲液在 5 0℃下提酶较完全。该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在 10 0℃、1h可保持 80 %的酶活力。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证明该酶安全无毒。以 0 .1%添加到当地饲喂秧藤粉的断奶仔猪日粮中 ,经 4 0d喂养 ,试验组比对照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 13.2 %和 2 .4 % ,并有效地控制了腹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土壤和植物磷素有效性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土壤和植物的磷素有效性。结果表明 :施磷使两种栽培条件下的水稻吸磷量明显提高 ,水作水稻比旱作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磷更多 ;施磷后水作和旱作土壤各组分磷都有所增加 ,其中以树脂P、NaHCO3 P和NaOHP较为突出。在水作条件下 ,从分蘖到成熟期水稻吸磷的增加量与树脂P、NaHCO3 P、细胞P、NaOHP的减少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而在旱作条件下 ,水稻吸磷的增加量仅与树脂P、NaHCO3 P的减少量相关性较好。树脂P、NaHCO3 P、细胞P、NaOHP、超声波P对水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有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种质资源抗(耐)病毒病评价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对 12 0 0多份甘薯种质资源材料的研究结果表明 ,田间品种病毒病发病率 10 0 % ,发病程度较轻的品种占 2 .4 1% ,未发现免疫品种 ,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 ;品种的发病程度与平均显症叶位呈极显著负相关 ,发病程度与脱毒后的增产幅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进行品种抗性评价 ,采用先进行平均显症叶位调查 ,再结合脱毒后鲜薯增产情况综合评定品种抗性的方法是可行的 ;调查时间在 9月中下旬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