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奶业生产现状、发展对策与前景展望
《江苏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对我国奶业发展进程、发展现状、加入WTO后促进我国奶业生产发展的对策以及我国奶业发展前景作了详细阐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淮南麦区小麦品种用于粮饲兼用生产系统的表现
《江苏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小麦拔节后的割青 ,研究了江苏淮南麦区育成的扬麦 15 8、ND35 /R18和ND36 /R90 34等 3个小麦品种 (组合 )用于粮饲兼用生产系统的表现。结果表明 :3个品种的鲜草产量、饲用品质和再生能力等饲用性能均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 ,粗蛋白含量变幅为 18 0 %~ 2 2 7%,冬季割青鲜草产量变幅为 10 12 8~ 12 48 1kg/ 6 6 7m2 ,春季第二次割青鲜草产量变幅为 2 95 7~ 70 5 1kg/ 6 6 7m2 ,1次割青后籽粒产量相当于对照的 48 7%~ 6 2 6 %,2次割青后籽粒产量相当于对照的 18 9%~ 2 5 0 %。扬麦 15 8粮饲兼用综合表现相对较好。粮饲兼用生产系统在进入越冬期前即开始拔节 ,茎蘖冻害严重 ,须在拔节后割青。不宜冬春 2次割青 ,可通过增大播种密度减轻冬季 1次割青对籽粒产量的不利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小麦转基因植株的研究
《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 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入手 ,利用不同种类的农杆菌菌株感染小麦不同基因型和同一基因型的不同外植体 ,研究了农杆菌菌系、小麦基因型和外植体对转化效率的影响。从中优选出了对小麦愈伤组织感染力比较强的农杆菌菌系 AGL 0和 MOG10 1,以及高敏感受体基因型 Alondra和扬麦 15 8等。实验结果还表明 ,预培养 10~ 15天的幼胚愈伤组织具有较高的瞬时表达率和再生能力 ,是较好的转化受体。对愈伤组织与农杆菌共培养后的筛选程序进行了摸索 ,获得了 70多个 PPT(Phosphinothricin)抗性植株 ,经 PCR等分子检测分析 ,证明部分植株实现了外源基因的成功转化 ,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抗草甘膦大豆的遗传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以 3个大面积推广的春大豆品种 (宁镇 3号、灰荚 2号和日本晴 3号 )为母本与 3个转基因抗草甘膦品种 (ARG4、ARG5和ARG6 )杂交 ,对杂交后代F1 、F2 、F3和BC1 的抗除草剂特性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大豆对除草剂的抗性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