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芦笋不同种植密度的探讨
《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探讨了白芦笋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在株距0.33m情况下,行距1.3m、1.5m、1.7m3年总产量显著高于行距1.9m的对照,并以行距1.3m的的总产量和一、二级品产量为最高;在行距1.5m情况下,株距0.30m、0.35m比株距0.40m(对照)的产量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在行距1.5m、株距0.33m情况下,双行种植比单行种植产量也有提高趋势,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增加幅度逐年减少。适当密植能提高产量的基本原因在于株高和分枝数的增加。
关键词: 白芦笋,种植密度,产量


红壤温州蜜柑园施用石灰对果实耐贮性的影响
《中国柑桔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对红壤温州蜜柑园施不同用量的石灰石粉,经两年果实贮藏试验结果表明,贮藏103天,腐烂率较对照低5.3~10.0个百分点,果实出库率高4.8~13.1个百分点。石灰减轻果实腐烂率的作用贮藏初期随贮藏天数增加而增强,58天后逐渐减弱,而环境等其他因于促进果实腐烂的作用增强,但这些因子对对照影响更明显,故使石灰石粉处理与对照腐烂率差距继续增大。贮藏103天后,石灰石粉处理和对照腐烂率均剧增。石灰石粉不同用量中,以每公顷1.50~3.00t处理的效果较好,贮藏103天,两年平均腐烂率比对照(14.7%)低9.2~10.0个百分点,出库率比对照(74.2%)高9.5~13.1个百分点。,达1%显著水平;贮藏103天和116天,r值逐渐变小(见表1)。这说明,贮藏20天时,施用石灰石粉对降低腐烂率的作用已经发挥,贮藏58天左右时这种作用较明显,但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逐渐减小。1992/93年温州蜜柑贮藏103天时,x与Y的相关系数r=-0.980,达1%显著水平;而1991/92年果实贮藏103天时,x与Y相关系数r3=-0.866,未达5%显著水平,但r与r3进行比较假设测验时差异不显著,说明x与Y的相关程度两?
关键词: 红壤,石灰石粉,温州蜜柑,贮藏试验,腐烂率,出库率


好年冬(丁基克百威)防治稻蓟马试验
《浙江化工 》 1994
摘要:该文介绍新型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好年冬(丁基克百威)防治稻蓟马试验.试验在三个地区,均在连作晚秧苗期进行,供试药剂为美国FMC公司生产的35%好年冬,施药方法为拌种处理,与3%呋喃丹颗粒剂相对照.结果表明:35%好年冬可保护秧苗免受稻蓟马为害,不仅防效好,而且残效期可达一个月,使用剂量以播种量的0.21~0.28%为宜,与呋喃丹相比防效相同,亩成本相近甚至略低,毒性低,对人畜安全,环境污染小,可取代目前使用的高毒农药呋喃丹.


鹅绒裘皮与珍珠羔皮、猸子皮、狐皮的保暖性比较测定
《中国皮革 》 1994
摘要:鹅绒裘皮作为一种轻、软、美、暖的新型裘皮产品,吸引着众多的毛皮制造商。几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0余家单位展开了竞争性的开发与研究。鹅绒裘皮的保暖性强,目前只是一些定性的理论分析,以定量来确定鹅绒裘皮的保暖性还未见报道。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方法对珍珠羔皮、猸子皮、狐皮和鹅绒裘皮进行了保暖性的比较测定。


浙江省主要土壤含氯背景值和施用含氯化肥对土壤CI~-积累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除滨海盐土外的主要土壤的含氯背景值测定和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田间施用含氯化肥试验,结果表明,浅海沉积母质的淡涂泥和淡涂田含氯背景值高,但变化范围较大,为718.9一60.4mg/kg;其它母质的土壤含氯背景值较低,多在100mg/kg以下。施用合氯化肥会引起土壤C1-积累,但残留牢固土质而异,变幅为0~30%,质地较轻、渗排水良好的土壤,C1-残留率较低,反之则较高,但一般在10%以下。非灌溉的果园土壤C1-留率不一定高于水田。连续施用含氯化肥2~3年,土壤C1-浓度未超过作物的C1-临界浓度。
关键词: 土壤含氯背景值,含氯化肥,土壤C1 ̄积累


优化杭州湾两岸农业结构的思考
《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就杭州湾两岸农业结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比较与借鉴台湾等地农业结构调整的有益经验,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形成一个以出口为主导的多功能、高效率、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结构体系。
关键词: 杭州湾两岸,农业结构,出口导向,结构优化


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防治桑瘿蚊试验
《蚕业科学 》 1994
摘要: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防治桑瘿蚊试验郑明儿汪亚平,肖建京(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所)(浙江省淳安县农业局蚕桑站)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是将南通第二农药厂、温州农药厂生产的原油,由西湖农药化工厂加工制成的颗粒剂。为明确该药撒施土壤,对桑瘿蚊虫蛹的防治效果及对...


酶技术在栽培食用菌废弃物二次利用中的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运用酶工程技术,采用以纤维素酶为主的多酶系统强化降解经一定方法预处理后的栽培食用菌废弃物(简称菌渣),以提高其作为饲料原料的营养水平和对畜禽的适口性.结果表明,采用预处理——酶解工艺可使菌渣中粗纤维含量从28.13%降低到16.23%~21.20%;可溶性粗蛋白可从1.11%提高到3.4%~4.58%;可溶性还原糖从0.91%提高到1.27%~4.38%.蛋白氨基酸提高1.15%,总游离氨基酸提高近6倍,必需氨基酸提高近8倍.用该工艺制取的菌渣以20%的量替代饲料用粮,各项生产性能均优于常规饲料组.说明采用酶解法是进一步利用食用菌废弃物,开辟饲料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利用废蛋清一步结晶法提取溶菌酶技术
《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废蛋清一步结晶法提取溶菌酶技术陈兵,林开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溶菌酶系专一催化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放线菌细胞壁粘肽部分β—1.4糖苷键的水解.在学术上对阐述微生物细胞壁构造、或在遗传工程和细胞工程方面都是非常有用的工具酶;在医药和食品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