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省稻瘟病菌毒性的群体结构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江苏省的吴江、赣榆、通州、高邮和宜兴等5个代表地区的324个稻瘟病菌株接种13个日本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结果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对携带有Pi-K~s、Pi-ta、Pi-ta~2和Pi-sh抗病基因品种的可致病比例较高,毒力频率达64.2%~97.2%;对携带有Pi-i、Pi-z~t和Pi-b抗病基因的品种毒力频率较低,在0~11.9%之间;江苏省稻瘟病菌毒性的群体结构年度间有一定变化,表现为对某些抗病基因品种毒力频率的明显上升或下降。从江苏省10个主栽品种上分离的稻瘟病菌株对13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的毒力频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主栽品种上分离的菌株其毒性结构组成有一定差异,表明江苏省水稻主栽品种的抗性类型存在一定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米满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
《农药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米满的定量分析方法 ,方法的标准偏差为 0 .342 7% ,变异系数为 1.6 5 % ,线性相关系数为 0 .99995。平均回收率为 98.5 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g~(2+)胁迫下两优培九和武运粳7号水稻幼苗抗性差异的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三叶期的水稻幼苗为材料 ,比较了Hg2 + 污染对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常规稻武运粳 7号的叶绿素含量、类囊体膜光系统Ⅰ (PSⅠ )和光系统Ⅱ (PSⅡ )电子传递活性、细胞膜透性、过氧化物酶 (POD)、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Hg2 + 处理浓度的增加 ,两优培九和武运粳 7号的叶绿素含量、PSⅠ和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降低 ,而 2者的细胞膜透性、脯氨酸含量升高 ,两优培九的CAT活性、武运粳 7号的POD和CAT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但两优培九的POD活性则呈现升高的趋势。两优培九对Hg2 + 污染的抗性明显大于武运粳 7号。
关键词: Hg2+ 水稻 叶绿素 电子传递活性 细胞膜透性 POD CAT 脯氨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施标准化是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江苏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对我国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迫切性 (农业标准化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农业应对“入世”挑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和建议措施进行系统阐述 ,以推进其在我国尽快建立、完善和落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新规律
《江苏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条纹叶枯病是近 2年江苏省水稻生产上发生的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 ,病害的传播介体灰飞虱在苏北地区一年可发生 5代 ,其中第 1代成虫和第 2代若虫为主要传毒世代。病害在田间先后出现 4个显症高峰 ,其中第 2和第 3发病高峰是主要危害高峰 ,发病株数占田间总病株数的 90 %以上。随着水稻栽培模式和品种布局的变化 ,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目前该病害在田间的一般发病规律为 :早播田重于迟播田 ;水秧田重于旱秧田 ;常规移栽田重于小苗抛栽田 ;秧池重于大田 ;沿海滩涂重于内地 ;孤立秧池重于连片秧池 ;晚粳重于其他品种 ;周围杂草丛生的稻田病害发生加重 ;冬季小麦面积大的地区病害发生重。据初步分析 ,水稻落谷期和移栽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决定性因素 ,其他因子都通过影响水稻落谷时间和移栽时间而起作用。锐劲特等药剂防治灰飞虱有较好效果 ,在重病区种植抗耐该病的水稻品种也是较好的防治措施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研究
《棉花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和 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基因抗虫棉 Bt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美棉 3 3 B和 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 3 3 B、GK-12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 .1% ,对照 TM-1、泗棉 3号、苏棉 12三个常规棉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 .9%、13 .9%、9.2 %。美棉 3 3 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 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 83 6.68ng、682 .5 6ng。饲喂美棉 3 3 B、GK-12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4.1%、77.2 % ,两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 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 82 0 .5 8ng、683 .77ng。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 Bt毒蛋白表达量与转基因抗虫棉亲本非常接近 ,杂种二代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3∶ 1,回交世代 BC1 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 1,与抗虫性鉴定结果高度一致。转 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与 NPT II基因是紧密连锁或完全连锁的。Bt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