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鸡传染性鼻炎二价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持续期的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 3批鸡传染性鼻炎二价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了免疫持续期的试验。结果表明 ,鸡群免疫 1次后 ,对A型强致病力菌株的攻毒保护率为 83%,对C型强致病力菌株的攻毒保护率为 5 1.5 %,在首免后 4周左右进行二免 ,则免疫鸡群对A型菌的保护率在免疫后 13个月仍然保持 10 0 %,对C型菌的保护率在免疫后 9个月内可达到 90 .5 %。免疫鸡血清抗体也均保持较高的水平 ,其中B_ELISA的A型抗体的检出率为 83%~ 10 0 %、C型的检出率为 33%~ 87%,血凝抑制试验 (HI)的A型抗体阳性检出率为 87%~ 10 0 %,C型抗体的检出率为 6 2 .8%~ 93%,血清平板凝集抗体的检出率为 6 2 .8%~ 10 0 %,此结果充分显示了鸡传染性鼻炎二价油乳剂灭活疫苗的良好免疫效力以及B_ELISA、HI及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较高的敏感性的特异性 ,研究还证实了HI抗体与攻毒保抗力的密切相关。
关键词: 鸡传染性鼻炎二价油乳剂灭活疫苗 免疫持续期 血清抗体


北京郊区平原粮田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特征
《华北农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徐辛庄镇土壤剖面水分的研究 ,得到了京郊平原区粮田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特征为各层间的变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土壤水分随着深度的变化呈曲线形式 ,但随着表层土壤水分的减少 ,其随着深度的变化近乎于直线 ;土壤水分因土壤质地的不同及土体构型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在研究土壤水分垂直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了模拟预测


新颖神奇的水培蔬菜——番茄树
《农业新技术 》 2002
摘要:在北京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里,有一种新颖、神奇的蔬菜——番茄树,成为颇受观光游客赞誉的一景。这些称之为“树”的番茄植株高约2~2.5m,每株树冠面积40~50m2,上面挂满了红红绿绿的果实。目前在我国1株番茄树年结果数可达10000个。人们不由得惊叹番茄树竟有如此的生长能力。


玉米粗缩病毒及抗病策略
《植物保护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粗缩病毒属于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斐济病毒属,是一种有双层衣壳的球状病毒。该病毒基因组包含10条线状的双链RNA片段,近年来已经完成了其中4条RNA片段的测序工作。玉米粗缩病毒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毒主要由介体昆虫传播,侵染的植株表现严重矮化和叶片浓绿等病症。玉米对该病毒的抗性表现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作者描述了玉米粗缩病病原、病症及侵染循环的特点,对玉米粗缩病毒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抗病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毒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斐济病毒 基因组 品种改良


春夏及秋冬萝卜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转育的研究
《北方园艺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不同萝卜可育品系与不育系测交一代的育性表现 ,确定了萝卜雄性不育基因ms在萝卜品种中的分布频率 ,同时也明确了萝卜可育父本的基因型。可将萝卜可育父本的基因型分为三种 :(1 )保持型 :与不育系杂交后代表现全不育 ;(2 )部分保持 (或恢复 )型 :与不育系杂交后代表现育性分离 ;(3)恢复型 :与不育系杂交后代表现全可育。父本基因型不同 ,转育模式不同。本文提出了不育系的两种转育方案 ,四种不同的转育模式。同时 ,为选育经济性状优良的雄性不育系 ,对各种性状的转化速度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性状转化速度较快 ,可在较短时间内选育出经济性状符合要求的雄性不育系。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感染SPF鸡免疫器官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动态分布
《中国兽医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超强毒 L X株感染 SPF鸡免疫器官中 CD4 + 和 CD8+ T淋巴细胞的动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超强毒 L X株接种 2周龄 SPF雏鸡 ,在其法氏囊、脾脏、胸腺、盲肠扁桃体、骨髓和哈氏腺中均可检出 IBDV抗原的存在和 CD4 + 与 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改变。在法氏囊中 ,CD4 + 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滤泡间隙和滤泡皮质 ,而 CD8+ T淋巴细胞则存在于整个淋巴滤泡和滤泡间隙 ,并且 CD8+ 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多于 CD4 + T淋巴细胞 ,在接种后 14 d仍未见 CD4 + 和 CD8+ 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脾脏中 CD4 + 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小动脉淋巴鞘或散在 ,而 CD8+ T淋巴细胞则多存在于外周小动脉淋巴鞘和红髓。接种后胸腺中 CD4 +和CD8+ T淋巴细胞在皮质中减少 ,但在髓质增多 ,尤其是 CD8+ T淋巴细胞数明显多于 CD4 + T淋巴细胞。盲肠扁桃体中 CD4 + 和 CD8+ 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生发中心 ,尤其是 CD8+ T淋巴细胞数比 CD4 + T淋巴细胞明显多。骨髓和哈氏腺中也可见 CD4 +和 CD8+ T淋巴细胞 ,而且 CD8+ T淋细胞更多。在这些淋巴器官中 ,病毒损伤部位出现 CD4 +和 CD8+ T淋巴细胞的迁入聚集 ,表明 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 IBDV超强毒的免疫致病过程。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 免疫器官 CD4+T淋巴细胞 CD8+T淋巴细胞 动态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