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一例封闭式工船养殖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的防治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大型智慧养殖工船通过构建全封闭式舱养系统,能够有效满足适养鱼种最佳的生长需求。基于船舶系统的稳定性和游弋式生产特性,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养殖空间,还能够及时躲避台风、赤潮等恶劣天气,提高养殖安全性,有利于实施全季节养殖模式,提升规模化养殖产能和优质水产品的供给。然而,在封闭式养殖系统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抚远江段冬季江鳕的摄食生态研究

淡水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9 年1 月抚远定置刺网捕获的 319 尾江鳕(Lota lota)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捕获江鳕样本体长范围为162~536 mm,研究江鳕的食物组成及其随体长和性别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抚远江段江鳕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属于肉食性鱼类;基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甲壳类是江鳕最重要的食物类群(IRI =8301.79),其次是鱼类(IRI =7059.39),水生昆虫最低(IRI =3.56).江鳕的食物组成未随着体长的增加出现明显的食性转换,但在食物的质量百分比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鱼类的质量百分比逐渐增加,甲壳类逐渐减少.江鳕不同体长组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饱满指数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饱满指数差异显著.

关键词: 江鳕(Lota lota)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体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添加牛至精油对异育银鲫生长、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牛至精油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和血液生化指标方面的影响,实验选取平均初始体质量为(37.18±0.26)g的健康异育银鲫630尾,设置0(空白对照)、25、50、100、200、400和800 mg/kg 7个牛至精油添加剂量组,进行池塘网箱养殖8周后采样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添加400和800 mg/kg牛至精油组的增重率、肥满度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且饵料系数显著降低;添加800 mg/kg牛至精油组的增重率、肥满度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25和50 mg/kg牛至精油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添加200和400 mg/kg牛至精油组的鱼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α-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其中,α-淀粉酶与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且均在牛至精油水平为2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25和800 mg/kg组,与100和400 mg/k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添加200和400 mg/kg牛至精油组的鱼体后肠的肠壁厚度、肠绒毛高度、肠绒毛宽度和杯状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而添加800 mg/kg牛至精油组鱼体后肠的肠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显著高于50和200 mg/kg组,与400 mg/k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实验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总胆红素(TBI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添加50、100、200、400和800 mg/kg牛至精油组血液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而各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综上,饲料添加牛至精油能有效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促进其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改善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综合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及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建议饲料牛至精油添加量为100~400 mg/kg。

关键词: 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牛至精油 生长性能 消化酶 肠道组织结构 血清生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6-2023年南京市高淳区水生动物病情分析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南京市高淳区是江苏省重要的水产养殖区,河蟹为主导的水产养殖独具特色,固城湖河蟹品牌驰名全国。为确保水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淳区根据区域的实际养殖情况,在养殖主产区阳江镇、砖墙镇、淳溪街道、古柏街道设置了多个监测点,通过对多年来的病害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为高淳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健康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是渤、黄海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或索饵场,对渤、黄海渔业资源补充和繁衍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本研究基于2021年5—6月山东半岛北部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通过食物网拓扑结构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资源结构、优势种、关键种和多样性,并以2011—2013年山东近海渔业生物健康状况为基准,评价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健康状况。研究显示,2021年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春季中上层鱼类所占比例减少,优势种与重要种种类减少,均以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为主。优势种鳀(Engraulis japonicus)在渔获物中占比增加。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为无脊椎动物绝对优势种。群落关键种为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黄(Lophius litulon)、鳀、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2021年春季渔业生物密度、鱼类密度和甲壳类密度健康指数均为健康状态,而头足类密度健康指数则处于亚健康状态。相比2011—2013年,多种经济种类密度有较大增长,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关键词: 山东半岛北部 渔业生物 关键种 健康评价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Cu2+单独与联合暴露对海水小球藻的毒性作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典型溴化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重金属Cu2+对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alina)的毒性作用,本研究测定HBCD和Cu2+单独和联合暴露96h后小球藻的细胞密度、Chl a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暴露下,HBCD处理组藻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其中 500 μg·L-1 HBCD处理组抑制率最高(32.99%),Chl a含量和Fv/Fm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Cu2+处理组中,96 h-EC50分别为637 μg·L-1(细胞密度)和541 μg·L-1(Chl a含量),Chl a含量对Cu2+的敏感性高于细胞密度,海水小球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1260 μg·L-1和2000 μg·L-1 Cu2+处理组中Fv/Fm分别显著降低24.24%和32.32%;HBCD和Cu2+联合暴露下,海水小球藻的细胞密度和Chl a含量的抑制率增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比Cu2+单独暴露低,基于细胞密度计算的96 h EC10和EC50则随HBCD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析因分析表明,HBCD和Cu2+联合暴露对海水小球藻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HBCD会增加Cu2+对海水小球藻的毒性.研究表明,HBCD对海水小球藻的毒性低,但低浓度HBCD与Cu2+联合暴露下Cu2+的毒性明显增强,环境中HBCD和Cu2+联合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 六溴环十二烷 海水小球藻 急性毒性 联合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带海草床典型鱼类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和风险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食性鱼类对海草的摄食会影响海草床中金属元素的传递,其对重金属的累积可能会造成人类摄食风险。以热带海草床中两种摄食海草的典型鱼类——点斑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和褐篮子鱼(S. fuscessens)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了重金属在海草床环境和鱼类中的富集情况,并对两种鱼类进行了污染和膳食暴露风险评价,分析了重金属在海草床生态系统中的传递特征。结果显示,两种典型鱼类肌肉中的铜(Cu)、镉(Cd)、锌(Zn)、铅(Pb)含量均较低,其中Cu和Pb及Zn和Cd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Zn和Cu的富集程度明显大于Cd和Pb,仅Zn存在潜在的明显富集现象。两种鱼类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均为Zn存在超标风险,Pb轻度污染,Cu、Cd处于正常背景水平;摄食这两种鱼类的健康风险极低。受生长速度和食源差异影响,褐篮子鱼中重金属的含量、污染和富集程度均略高于点斑篮子鱼。海草床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和富集情况普遍高于鱼体,重金属主要在海草中出现了显著的富集现象,而随着营养级增加,鱼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反而下降。

关键词: 热带海草床 鱼类 重金属传递 重金属富集 风险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研院所公益类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以Y研究所白洋淀项目为例

科技管理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农业农村部直属的Y研究所某公益类科研项目作为研究案例,探讨目前公益类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预算编制不科学、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预算执行与目标监控效果甚微、绩效评价不够客观等四大突出问题,并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流程提出优化方案,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绩效指标分值权重进行重新分配,结果表明,具有公益性质类型的项目在绩效评价时应重点关注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民众满意度等方面。

关键词: 公益类科研项目 预算绩效管理 绩效指标 绩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刀鲚生殖洄游期间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长江刀鲚生殖洄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变化规律,研究选择洄游距离、卵巢发育和规格大小3个影响因子设置梯度,对长江刀鲚肝胰腺、肌肉和卵巢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62尾雌性刀鲚3个组织均检测出28种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高,大于各组织总脂肪酸含量的56.23%,各类脂肪酸中的C18:1、C16:0、C16:1、DHA和EPA含量较高,为主要脂肪酸.在生殖洄游过程中,刀鲚肝胰腺总脂肪含量随洄游距离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从崇明江段的(526.61±38.50)mg/g增加至安庆江段的(587.21±124.72)mg/g,而肌肉和卵巢总脂肪酸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33.03%和57.09%(P<0.05).在各体长组中,肌肉总脂肪酸、SFA、MUFA和PUFA含量与体长呈正相关(P<0.05),而肝胰腺和卵巢总脂肪酸及各类脂肪酸含量与体长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刀鲚肝胰腺和肌肉总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随卵巢由Ⅱ期发育至Ⅳ期均呈下降趋势,总脂肪酸含量分别减少了47.56%和22.40%,卵巢总脂肪酸含量则由364.17增加至418.95 mg/g;肝胰腺和肌肉中主要脂肪酸C18﹕1、EPA和C16﹕1含量有所下降,但在卵巢中分别增加了1.21倍、1.36倍和1.31倍(Ⅱ期至Ⅲ期),表明这些脂肪酸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发生了显著转移.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格刀鲚肌肉中储存了更多的脂肪酸,各组织含有丰富的SFA和MUFA,以及卵巢中富集的EPA和DHA,为其洄游活动和性腺发育提供了营养保障.

关键词: 生殖洄游 脂肪酸 卵巢发育 洄游距离 长江刀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胁迫对鱼类的影响以及营养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氧气对需氧生物的生活和生产至关重要,水体溶解氧(DO)更是鱼类获得氧气的主要来源和生存的重要前提.低氧是指水体环境中的DO含量低于2 mg/L的现象,在水产养殖中,低氧会对鱼类的生长、代谢和行为活动等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养殖效果.鱼类能够适应一定范围内的低氧状态,但是长期和更深程度的低氧会严重危害鱼类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还需要采取一定的外部措施来降低或者消除低氧的危害.本文分别对低氧胁迫对鱼类生长、行为和生化指标的影响、相关的基因表达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目前已有的一些应对水产养殖低氧的相关方案,并重点整理陈述了营养调控策略的应用,以期为鱼类逆境相关研究以及水产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氧 机理 鱼类 营养调控 添加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