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禾谷多粘菌分离、培养、接种及用于大麦抗黄花叶病的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休眠孢子分离接种感病大麦品种,并进行砂培养,获得13个纯化了的禾谷多粘菌分离物,且其中3个带有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用分别带有BaYMV和大麦温和花叶病毒(BMMV)的英国禾谷多粘菌分离物的游动孢子接种13个中国大麦品种,以及用BaMMV摩擦接种36个中外大麦品种,抗性鉴定结果游动孢子接种与摩擦接种一样,均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且大麦对BaYMV的抗性与对BaMMV的抗性一致,从而这2种接种方法可用于大麦品种(系)和育种中间体对BaYMV抗性的快速鉴定和筛选。游动孢子或休眠孢子接种方法还可有效地鉴定大麦对禾谷多粘菌的抗性。


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测定生物蛋白质样品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仪(CE)测定了生物样品中的胃蛋白酶、卵清蛋白及枯草杆菌细菌蛋白等。经过对波长185mm与214nm条件下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试验,得出185nm波长下的检测灵敏度大大高于214nm波长的检测灵敏度。


大麦籽粒原花色素的定位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大麦籽粒中的原花色素在啤酒生产及成品贮藏过程中可与蛋白质结合沉淀引起混浊,从而影响啤酒的质量和货架寿命。为此,70年代中期起,丹麦等国开展了籽粒中原花色素生物合成受阻的大麦突变体的筛选,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在谷粒中只发现大麦和高粱有原花色素,其他谷物如水稻等均不存在。关于原花色素在大麦籽粒中的存在位置,有报导指出是位于糊粉层、种皮


环境温湿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家畜生态 》 1993
摘要:浙江中白母猪繁殖成绩与地面温湿气象资料相结合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母猪在60天哺乳期饲养制度下,产后发情并配种受孕平均需66.57天。其中离仔后配种占75.41%,就这部分母猪而言,离仔次旬平均日最高气温超过30℃或RH78%以上或THI值大于75,离猪后7天内的受孕率显著降低;配种时和配种后20天内受高温剌激,胎几发育数减少,平均气温25℃以上时的窝仔数(11.73头、11.83头)较20—25℃条件下少0.68头和0.37头;产前当旬处于高温的,产仔成活率较高;20日龄仔猪存活率以出生后次旬环境温度在20℃以上或THI值大于65时为高,而35—45日龄时的环境温湿度对20—60日龄仔猪存活率影响不明显。


苏云金杆菌制剂芽孢杀灭法试验
《生物防治通报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苏云金杆菌制剂(Bt制剂)是应用最广、效果较好的微生物杀虫剂。由于Bt制剂对家蚕毒性较高,在蚕桑地区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为了解决活菌对蚕业的危害,近年来,日本东亚公司采用高压灭活法和化学灭活法研制成“Bt死菌剂”,无二次传染,对家蚕安全,很受欢迎,占销售量的50%。我们进行多种灭活菌的方法试验,结果如下:


辐射不育雌柑桔大实蝇释放效果
《核农学通报 》 1993
摘要:用9krad辐照的不育雌柑桔大实蝇吸引野生雄虫交配的能力比野生雌虫强。1989年在贵州省惠水县的一个小桔园里释放辐射不育雌柑桔大实蝇,取得了与释放辐射不育雄虫相似的防治效果。


浙江省春、夏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的遗传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研究了浙江省春、夏大豆(Glycine max Merr.)2个自然群体产量和其他17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和相对相关遗传进度(RCGA),并对1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2个自然群体中,生育期、株高、百粒重、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等性状的遗传力值较高,分枝数,有效节数,单株荚数、粒数等性状的遗传力较低。春大豆群体中,每荚粒数和百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用这2个性状作为产量单株选择的相关选择指标时,其RCGA值分别达125.3%和108.8%,效果优于产量的直接选择。同样,夏大豆的全生育期、生殖生长期、鼓粒期和百粒重的RCGA值分别达529.2%,357.1%,234.5%和395.6%,也可作为产量的间接选择指标。主成分析中,将春、夏二个大豆自然群体的17个数量性状分别综合成5个因子,用这5个因子可以选出适合不同育种目标的亲本和中间材料。因此,主成分分析法是研究大豆品种资源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根瘤菌的长期保藏方法
《浙江农业学报 》 1993
摘要:菌种保藏在微生物学研究中是一项基础工作,冷冻干燥法(即冻干法),很早就广泛应用于疫苗的生产和菌种的保藏,这一方法无需定期进行转接,省时、省力,并能节省保藏空间,但用此法长时间保藏根瘤菌种的研究尚很少报导。为了探明长期有效的保藏根瘤菌种的方法,1979年我们在用冷冻干燥法生产紫云英根瘤菌冻干菌剂过程中,用冻干法制备了部分菌种,并与较通用的液体石腊(即液腊法)保藏的斜面菌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用两种方法保藏10年的菌种进行了结瘤能力和固氮活性测定,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材料和方法


~(137)Cs γ射线与叠氮化钠复合处理水稻的诱变效应
《核农学报 》 1993 CSCD
摘要:用0、50、100、150、200、250和300Gy的γ射线及0、1、2、3mM的叠氮化钠复合处理水稻品种广陆矮4号的干种子。结果表明,M_1的损伤效应随γ射线剂量和叠氮化钠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复合处理在苗高、根长、苗高活力指数和根长活力指数方面表现累加效应,在染色体畸变方面存在协同作用。复合处理的最佳剂量组合为200Gyγ射线+2mM叠氮化钠,其叶绿素、抽穗期和株高突变频率均最高,分别为2.833%、3.473%和1.828%,相互作用系数分别为1.649、1.329和1.449。

